陶瓷美术学院举办【“埴象”:吕品昌40年艺术探索之路】讲座
11月15日下午,由瓷美术学院主办的《埴象:吕品昌40年艺术探索之路》讲座在我校研究生艺术实验大楼报告厅举行,陶瓷美术学院部分老师出席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由中央美院副教授红梅主讲。红梅老师讲解了吕品昌教授近三十年的代表作,分别为三个板块:原型·复制 、规制·自由 、博弈·张力。
原型·复制部分中艺术家在这些作品里探讨了当今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工业复制与原型的关系。在吕品昌看来,手工操作的过程总能激起无限的创作欲望,因此,他将原本的完成品复制转换到对创作过程的瞬间固化,从而以雕塑的形式为艺术家的主体创造性在大工业复制的背景上建立起一座丰碑。
规制·自由部分展出《金砖》、《遗迹景观》、《触摸世界》、《太空计划》四个系列的作品。在这些作品里,艺术家一方面回望历史,一方面直面当下社会,在由古及今的历史长河中,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强制性的约束又有奔腾不息的生命活力的两方面。
博弈·张力部分包括《捆绑的形体》、《璧》、《阿福》、《中国写意》四个系列。这个部分着重强调吕品昌几十年来致力于展开以形式因素的意蕴化和形式意趣的民族化为目标的纯化语言的探索。在吕品昌看来,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一旦到极致的时候,一方就必然走向相反的方向,探索这两种力量的交合或者博弈的视觉呈现方式,对于他来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艺术课题。红梅老师提到 雕塑艺术也是空间艺术的体现 吕品昌教授也在研究运用空间来体现张力 。
红梅提到:《阿福》是吕品昌教授非常喜欢的作品。它是由现成品、烧坏的东西留下来,不当次品保留原来的颜色加工而成的。是我们学生可以学习的。他保留了物体原器物的形态,保留了它的形式美感。我们平时也可以多留意、多尝试,刺激自己的灵感。吕品昌的作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统摄的创作思想。在“反者道之动“的思想统摄下使中国传统陶艺的现代性走上了与西方现代主义中的陶艺创作截然不同的道路。吕品昌在雕塑与陶艺相结合的领域探索和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仅关乎自身的创作实践,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一条民族化的中国当代艺术之路。
文:周齐欣(实习)
图:李兵(实习)
编辑:余静怡(实习)
审核:李志科 王艺
欢迎邮箱投稿:tcmsxy@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