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诗歌鉴赏常用典故及修辞手法合集

请点击关注☞ 部编版语文资源 2021-04-30

教学|考试|阅读|作文

个人微信--ylt121314 (复制添加)

word版资料关注公众号回复加群获取

部编版初中语文

诗歌常用典故及修辞手法



一、 常用典故

1. 投笔:班超家境贫寒,以帮官府抄写文书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 长城:檀道济是南宋大将,权力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 楼兰:楼兰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从军行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折腰: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 化碧:苌弘是周朝贤臣,被栽赃流放。他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 鸿雁: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 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 青鸾:西王母每次出行,都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 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1.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 劳歌:指在劳劳亭送客唱的歌。劳劳亭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4. 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 南浦:屈原《楚辞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 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7. 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 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 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李货《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20. 鸿鹄:《史记 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

 

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 飞。”

 

21.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2.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3. 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4. 桑榆

 

《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5. 商女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6. 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7. 瑟瑟:愿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28.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9. 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30.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31.梅花落——曲调名。

 

“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32.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33.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4.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35.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二、常用修辞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①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 文天祥),把危亡的国事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龚自珍)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③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王维),以“征蓬”“归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2.拟人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借花鸟表现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心情。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错晓。(《望岳》杜甫),“钟”字拟人化,写出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3.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 “终岁不闻丝竹声”、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

③ “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再举几个例子:

“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

“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它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

“阳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有悲愤;“石壕村”代穷苦百姓,“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5.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曹操),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以及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②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王安石),表现塔高,点出诗人立足点之高,为下文的感受作铺垫。

 

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7.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8.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

 

9.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1.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12.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运用历史故事,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欢迎点击下图联系我们



往期精彩回顾

最新2019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部编版语文八上册古诗词鉴赏

部编版语文九上期末试卷

部编版语文七上期末试卷

部编版八上古诗文言文练习

更多资源加QQ群599600584(识别二维码)

word版资料请关注公众号 回复“加群”获取


↓↓↓点击“阅读原文”有更多

 好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