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脆弱”,到系统“韧性” | IIR
历史的一粒灰,如今又落在我们每人的身上。未来三天,将是北京疫情反弹趋势判断的重要三天,也是重新评估2020年下半年经济趋势的重要节点。刚刚宣称逐渐进入恢复期的生活与经济,也许将迎来下一波回撤。
几年前,我们的项目投资已经在谈“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人机大战”了,一切都带着科技感和金属色彩。而今年,我们却退回到始终要为每日桌前的餐食隐忧。
“城市生态安全”,这个只会与车辆限行和垃圾分类挂勾的不性感概念,如今因为疫情,将我们一把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顶(自我实现的需求)推倒滑落至三角之底(我们几乎都在为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而担忧烦恼)。
疫情爆发时,我们呼吁“反脆弱”,如今显而易见与病毒的“持久战”,我们就不能不谈谈“韧性”的好。
韧性(resilience)一词源自拉丁文resilio,意为“弹回”。它最早被物理学家用来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形变之后的复原能力。1973年,加拿大生态学家Holling首次将韧性概念引入到生态系统研究中,定义为“生态系统受到扰动后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后,学者们又将其扩展到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中,概念进一步延展,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韧性”的概念就被关注在危机中学习、适应以及自我组织的能力。
“韧性”的理念在人类面对突如其来各类灾害后所暴露出的巨大脆弱性问题上开始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2002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
(ICLEI)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提出“韧性”概念;2012年,联合国减灾署启动亚洲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韧性网络;2013年,美国洛克菲洛基金会启动“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为全球100个城市提供了1.64亿美元无偿经费资助,中国黄石、德阳、海盐、义乌四座城市也曾入选。洛克菲洛基金会提出:城市韧性是一个城市的个人、社区和系统在经历各种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下存续、适应和成长的能力,包含 7个主要特征,即灵活性、冗余性、鲁棒性、智谋性、反思性、包容性和综合性。而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由领导力及策略(Leadership & strategy)、健康及福祉(Health& wellbeing)、经济及社会(Economy & society)、基础设施及环境(Infrastructure & environment)4个维度组成,细化为12个目标、52个绩效指标及156个二级指标。
微信“在看”的新冠疫情动态还在置顶,简单套用这个指标体系,就能看出疫情期各国、各个城市“韧性指数”的显著差异。
比起庞大的城市应激管理系统,一个私募股权行业,一家投资机构,应对危机的“韧性”、“生态安全”的构建,理应简单许多。
— 一个行业是否有较为完整的制度及监管体系,合理的制度优化反馈机制?
— 一家机构是否有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应急管理的全流程?
— 是否有自我洞察、自我恢复、自我重构、自我检验的积极心态和组织文化?
— 是否有“技术工具”科学测度、耦合分析客观事实与潜在风险?
— 是否具备优秀的人才梯队与坚决的执行力?
— 投资组合结构是否合理,募投节奏是否稳定?
— LP是否有效沟通,项目是否恰当的管理?
建立系统韧性,就是确保发生不可接受情况的概率为零。
病毒或许能攻陷一时的城地,但这种“急性”的刺激,却传导我们必须建立“韧性”的体系。由“短期止痛”转变为“长期治痛”,由“亡羊补牢”转变为“未雨绸缪”,由静态规划变为适应性动态调整,由刚性抵御转变为柔性消解。
韧性,就是无论高考推迟到哪天,高校依旧能有效选拔莘莘学子;就是无论制度或领导如何调整,优秀机构与人才依旧能在规则下顽强生存。橡树资本霍华德·马克斯(Howard Marks)总说预测意外事件的发生几乎是不可能,但我们能做的,就是评估我们建立的系统,看看它在受到波动、混乱、压力和风险时,是不是能够应对冲击,从冲击中看见转机,甚至获益。
回复关键字“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