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回顾 | “融合与突变:尹昌龙、邓康延、杨争光、邹明四人对话”

观澜版画 2022-12-03


9月25日下午,由深圳市龙华区中国版画博物馆主办的“融合与突变:尹昌龙、邓康延、杨争光、邹明四人对话”学术交流活动在中国版画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


本次活动特邀北京大学博士、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尹昌龙先生,中国著名纪录片制作人邓康延先生,一级作家、著名影视编剧杨争光先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深圳大学教授邹明先生作为对话嘉宾,并特别邀请深圳文化学者、著名设计师韩湛宁先生担任主持。



此次对话交流活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参观中国版画博物馆3号展厅正在展出的“涅槃重生——邹明艺术作品展”;二是从邹明的艺术创作出发,深度探讨深圳当代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问题。除了现场的对话交流活动,本次活动也在“观澜版画”公众号上同步直播,让未能到场的文艺爱好者们也能在线上与嘉宾们进行思想的碰撞。


在参观展览之后,由中国版画博物馆副馆长赵家春先生代表主办方,欢迎和感谢此次对话的嘉宾和主持人,以及亲临现场和线上参会的观众朋友们。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论坛,不仅是深圳文艺界学者在中国版画博物馆讨论文化艺术的首次多人对话直播,也是深圳本土学者在观澜发出深圳文化艺术人士声音的一个开始。随后交流活动正式开始,主持人韩湛宁先生用轻松愉快的语调向观众们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和四位嘉宾,为本次活动奠定了基调。




#01

缘起和背景


作为此次对话活动的策划人之一,尹昌龙先生首先介绍了论坛的缘起和背景,他认为“邹明的艺术所展现的视野不光是美术的,也包括文学的。在邹明的艺术作品中能看见老宅,也能看见都市,既有西方油画式的肆意挥洒,又有东方水墨的意境悠远,他在融合与突变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与诗歌、文学、电影等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都希望看到或思考文化在东西方之间,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如何打通。”


因此,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主题是包容的、多维的,我们相信在这种非逻辑性的偶然性中产生的碰撞是值得期待的。





#02

故乡的创作与表达


紧接着,主持人韩湛宁先生从邹明艺术作品中的江南题材引出文学艺术中的经典命题——书写故乡。四位嘉宾从个人经历出发谈到了对故乡的创造和表达。



要超出故乡给予的一切”


杨争光先生在过去的创作中以“地理含义的故乡”的题材居多,他认为:“在围绕故乡或是故乡以外的世界进行创作时,第一是要有‘根’,否则就如同浮萍一般;第二是要超出故乡给予的一切。正如‘烟月不知人世改’和‘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两句诗,如果我不到深圳、天津、西安等地工作,只关注地理含义的故乡的话,我可能是一个眼光浅显的人”,而深圳是杨争光最喜欢的城市,从深圳回望陕西,对家乡和故乡的认知就有了深圳的眼光。他认为这和邹明的艺术一样,作为一个南方人,他画的江南水乡和城市水墨在灵秀之气中具有北方的厚重感。杨争光说:“在邹明的画里有现在和过去历史的融合,地理的故乡和精神的故乡的融合,东方和西方美学的融合。”各种材料的综合、变化,带来的是画面形式和精神内涵的融合与突变。这种突变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



以热爱为组织构建人间山水”


邓康延先生则从他的精神故乡“民国”谈起,从上世纪上三、四十年代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谈到从木刻版画插图中感受到的悲凉、苦难和变迁,从而开始关注邹明等画家。他认为邹明比非画家多了一只笔,能够把胡杨所处的苍茫的广阔空间以及他触目所见的震撼,凝聚在心头,然后把它重新还原下来。能够将江南的敏感秀丽与城市的钢铁丛林结合起来,这种差异的结合带给他很大的震撼。另一方面,他更发现了邹明内心所要表达的对时代变迁的荣耀、痛苦、前进等等,都融汇在他新的画风和材料里边,所以当他在邹明的画作中看到民国的抗战勋章、粮票,大自然的芦苇、朽木,以及民间住宅雕梁画栋的碎屑,顿觉惊心动魄,直抵内心。这与他曾经做过的一个纪录片《深圳民间组织》的感受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以热爱为组织构建人间山水”。



故乡是一段记忆”


紧接着,邹明先生也阐述了自己离开安徽,到江南读书任教,九零年调任深圳大学至今的生命历程。在他心中故乡有两个概念,首先是物理意义上的,不管走到哪里,故乡这片土地永远存在,其次是心理意义上的,故乡是一段记忆,可能对每个人都不一样。因此“我愿意把深圳这个地方当做我的一个故乡,它虽然不是一个物理概念的故乡,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三十几年在这里度过,我的成长和生活与这个城市紧密相连”。而如果回归到本体的故乡,邹明先生认为老房子承载了他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它是一个文化载体,是一种情感纽带,那里有时光的记忆,有我们每个人在那里面所发生的故事。所以,“我画展的第一部分叫《往日时光》,实际上是我对老房子的解构。这种解构是一种心理的解构,通过调动对老房子的认识和记忆,包括木雕、框架、泥土……当用情感将它们联系在一起,你会发现,它让人感动。”在邹明先生真挚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艺术不仅仅是对外界事物的简单再现,更与艺术家的生活实践和内心感动密切联系,是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与诠释。


重生

综合材料丨200×800cm丨2022


在灰烬中'开出一朵白色的花'”


尹昌龙先生则提到了“时间的灰烬”这一概念,他从对古典诗词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的理解谈邹明的画带给他的感觉,认为在邹明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时间的意象,人与时间的关系:例如胡杨,在荒凉的沙漠中,虽然干枯了,仍保持着不泯灭的姿态,拒绝消失,拒绝被关闭在历史深处。也如邹明笔下灰色的建筑,存在着被时间燃烧后的灰烬,这些老房子的构造带给我们力量,是在跟时间做永不妥协的战斗。这种力量是作品中在燃烧的东西,灿烂的东西,如同在灰烬中“开出一朵白色的花”。


尹昌龙认为,邹明先生实际上以艺术的方式在处理一个哲学问题,这就是向死而生。死是空洞的,是无底的黑洞,而生用意志、用力量来表达一个强大的愿力,来克服死亡的空虚。无论是故乡记忆,还是都市山水,在处理这些题材中,邹明都在为这种意志和愿力而歌唱。


远方寄情

综合材料丨200×200cm丨2022




#03

涅槃重生


保持内心的真切才是安身立命之所在”


本次邹明艺术作品展的主题是“涅槃重生”,邓康延先生从生命本性的角度谈了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他认为在喧嚣的时代,无论是艺术家、小说家甚至运动家,保持内心的真切才是安身立命之所在,当表达与内心的本性相吻合,那么他是通透而自然的。他用王羲之与鹅的故事进一步阐述了艺术与生命本体的关系,“一个自然的人对生命、生活、大自然的钟情和喜爱,是内心里涌现出来的”,“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尊崇本心,既是“生存的源泉”,也是“不断修炼艺术造诣的最基础的原动力。”他指出:“守住底线,我们才能不断地生长”,守住本心,才是我们一次次涅槃重生的新的机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艺术生活的新的增长点。反观自身,邓康延也谈到了他拍摄的那些产生广泛影响的纪录片背后的故事,遭遇的困难与困惑,以及在求真的路上砥砺前行、永不回头的决心。对于将来的计划,他说:“我最想做的是民国的音乐”,也希望能拍那些“和深圳最贴近”的人和事。



用原生态的材料表达对社会的思考”


随后,邹明介绍了展览主题“涅槃重生”的来由,以及这个主题下的艺术创作过程和思考。本次展览除了展出了水墨作品,也有较以往风格有所不同的综合材料和抽象画作品。对综合材料的探索源于在中央美院的访学经历,这次经历加深了他对综合材料的认识,从而打开了创作思路,同时邹明也受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基弗的艺术影响,用原生态的材料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对人类的反思。当他面对大漠中的胡杨林时,一种对生命守望的尊敬使他想要将它留下来,留在在远离新疆几千公里的地方——深圳这个城市。


而“大象无形系列”抽象作品的创作过程其实也是情感的流露,它是艺术修养在一个瞬间对艺术的把控和思考,它是不可控制不可重复的偶然带来的惊喜。对于创作中的融合与突变,他认为这也是深圳这个城市的包容、开放所塑造的。邹明深情回望过去,感恩深圳给予他的机遇和无限可能,也感谢龙华区政府创建“文化名家工作室”,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他也对参加本次活动的观众朋友表示真诚的感谢,希望这样的对话能够“有火花在心里闪现”。

石破惊天

综合材料丨200×200cm丨2022


活动的最后是对话嘉宾与现场观众的互动环节,也许是被嘉宾们的真诚所感染,现场观众非常踊跃,嘉宾们认真地解答了关于深圳青年艺术家创作、深圳文化发展、影视发展等问题。



从艺术家个人经历到文化艺术美学,从故乡到深圳的人文情感,这场文学艺术的对话让我们更加了解深圳本土艺术家邹明的创作美学,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每个读者的心中都有一个棱镜,透过艺术作品能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折射出不同的光彩。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韩湛宁先生不仅是知名设计师,同时也是现场嘉宾的好朋友,凭着儒雅风趣的主持风格和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与四位嘉宾共同呈现了一场真实、真挚的交流对话,让本次活动圆满成功,受到了现场和线上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深圳多元、开放、创新的文化背景之下,中国版画博物馆希冀以艺术为媒介,以艺术促融合,创建多维度的交流对话空间,为深圳的城市精神建设和文化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