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左忽右206|西非的衰落与周天子的礼物
本期介绍
相较于历史上的政权斗争与军事成败,经济史,尤其是货币的流通及其历史影响,并不那么为中国人所熟悉。将目光移向东南亚,来自海洋的贝壳凭借其可靠的物理特性成为了一种天然的流通货币,不仅塑造了东南亚乃至中国云南的历史,也对殖民经济与非洲奴隶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什么研究海贝作为货币的全球史离不开中国与中文资料?而在中国历史上,作为贝币重镇的云南是如何颠覆了上千年的中国税制传统?一度连接全球的海贝货币体系又是如何消亡的?听听历史学者杨斌在本期节目里的精彩陈述。
如果你对《海贝与贝币》感兴趣,欢迎你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背景资料补充
16世纪至19世纪时期,通过“三角贸易”,殖民者最先将贩奴船满载着购买奴隶用的货贝、枪枝弹药和消费品,从欧洲港口出发,航行到西非海岸,称为出程;在西非海岸用货品交换大批奴隶,然后横渡大西洋,驶往美洲,称为中程;在美洲用奴隶换取殖民地的原料和金银,运回欧洲,称为归程。一次完整的三角航程需要6个月、可以做三笔买卖、获得100%到1000%的利润。
奴隶的来源主要是非洲西部和中部,黑人被欧洲人通过贸易或袭击、绑架等手段抓获贩往美洲大陆。主要的奴隶贸易者包括: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和美国人。部分贸易者在非洲的海岸拥有前哨,前哨有他们收买的当地的部落首领为他们提供奴隶。在长达约400年的带有强烈殖民主义色彩的黑奴贸易中,目前估计约有1200万从非洲运到美洲的奴隶,将航运死亡的一千万人计算入内后,非洲人口损失数据达三千万。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年)推广到全国。
《明史·食货志》: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枆。”
将过去按地、户、丁分别征收实行、征发徭役的赋役制度,改为按土地、人丁征收货币与白银。“一条鞭法”明文规定税以银征收,从此银的流通便有了法律的根据,促进了银钱货币流通的发展。
马尔代夫的贝币传统
马尔代夫群岛由珊瑚礁组成,占地面积约4513平方公里。珊瑚礁是海贝天然的温床,孕育了天文数字的货贝,因而马尔代夫博得了“海贝之岛”的名称。历史上,马尔代夫以出产海贝、鱼干和航海必用的椰绳著名,当时货贝在马尔代夫采集之后,船运至孟加拉地区以交换当地的大米。历史资料显示,公元4世纪,作为马尔代夫海贝的重要进口国,孟加拉地区出现有关贝币的记载。
葛兆光的宅兹中国
“宅兹中国”出自西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铭文。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志,迁都被称为成周的洛邑,也就是今河南洛阳这一重要史实。而铭文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而青铜器何尊就与周文王“赐贝立盟”息息相关。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为现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葛兆光,于2011年出版的同名书籍,主要讨论了“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国别史”与“区域史”等问题。
内容节选预计阅读10分钟
海贝货币体系的全球脉络:
程衍梁
贝币除了在古代南亚流通之外,还有哪些地区在完整地使用贝币体系呢?贝币还出现在了哪些我们所熟知的全球历史中呢?
杨斌
贝币首先在南亚地区使用,但南亚地区也很广泛。实际上是从印度的东北部,现在的孟加拉地区、包括印度的孟加拉邦、现在的孟加拉国,到印度的北部,比如比哈尔邦以及中部地区最先使用。因为印度的东北地区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属于恒河流域,经济比较发达。
印度大陆的南部,比如宋史中的注辇王国,印度的西部,比如古吉拉特、现在的孟买邦等地区,他们不使用海贝作为货币,因为这些地区离海太近,当然海贝在这些地区也是一种商品。海贝作为货币流通一定在内陆地区,因为物以稀为贵。对沿海地区而言,如果海贝或者海边运来的物品都能成为货币,那这种货币就没有意义和价值;所以海贝一定是被运到内陆地区,内陆地区的人发现这是外来物,它的来源是可靠的,但是又是极其稀少的,所以它才能作为一般等价物。
在印度的东北部孟加拉地区使用海贝之后,海贝向东扩展到下缅甸地区,再进入到泰国中部,然后往北进入到泰国北部,也就是现在的清迈地区,当时称清迈王国,元史称八百媳妇国。清迈地区将海贝作为货币使用,也非常流行,在清迈的纪年、清迈国王编写的法律和石碑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海贝体系的消亡:欧洲殖民的榨取与明朝税制白银化
程衍梁
杨斌
但是都没有想到的是殖民者之间也有竞争。各国殖民者发现海贝在印度洋大量出产、非常便宜,到西非就可以身价百倍地购买西非最重要的资源:奴隶、黄金、棕榈油等,于是就开始抢购。最初是葡萄牙人,后来是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大量的船只争先恐后地从印度洋把海贝运到了西非。从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海贝开始急剧的贬值,出现了通货膨胀。比如,原来 20 斤海贝就可以换一个奴隶,最后100 斤海贝才能换一个奴隶。最终由于有太多的海贝,海贝就变得不值钱。货币的过量供应使得西非的资源全部被消耗殆尽,西非却海贝堆积过量;但海贝既不能当饭吃、欧洲人又不回收、也无法回到印度,所以结局就是贝币制度必然破产。
程衍梁
云南的消失相对来说比较早,在 1660 年到 1680 年年,也就是明清交替的时候就消失了;全球贝币体系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才消失,贝币在云南消失和在全球范围内消亡有两三百年的时间差。
在云南消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方面是云南逐渐的内地化,云南在明代已经成为中国的十三省之一,汉族移民也成为云南的最大的族群人口,所以云南开始使用和内地一样的货币制度,铜钱逐渐开始流通开来,和原本就流通的白银一起取代了贝币。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外因素,印度洋的海贝价格飙升。从 16 世纪到 17 世纪再到 18 世纪,印度洋的海贝价值飙升。由于西非对贝币的大量需求,云南的海贝价值和白银相比越来越低。“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海贝开始自然地流向西非、不再流入东南亚,也包含云南。云南的海贝渐渐没有稳定的来源,再加之本地人对海贝作为货币的喜爱程度越来越低,最终云南的贝币制度就慢慢消失了。
程衍梁
全球进程最终是连成一体的,因为海贝在以西非为代表的地区,在无论是换黄金、奴隶、自然资源的贸易中都太过于高效,所以导致全球、尤其是马尔代夫、印度洋产的贝币全部都涌向了西非,导致这个东南亚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币源供给出现了大量的缺口,不再成为一种可以稳定供应的货币。可能它本身这个币种币源就出现了大量的,本身也有很多缺口,它没有那么稳定的一个货币供应了。
本期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