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策导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中咨研究 中咨研究 2024-02-19



中央政治局于2015年4月30日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规划强调要坚持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要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结合调控北京市人口规模。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要大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要抓紧开展试点示范,打造若干先行先试平台。

按照规划方案,京津冀协调发展遵循“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布局的总体定位。



一核


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要进一步突出北京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地位,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推动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的同时,大力推进内部功能重组。


双城


要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划中,要进一步明确北京天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双引擎。进一步强化京津联动,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轴


即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京唐秦发展轴。“三轴”的功能定位依次为:推动北京、廊坊、天津交通沿线主要城镇加快发展,辐射张家口、承德市,将成为京津冀地区科技研发转化、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发展带和主要城镇聚集轴;推动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交通沿线主要城镇加快发展,将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推动北京、宝坻、唐山、秦皇岛交通沿线主要城镇加快发展,辐射沧州市,形成京津冀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


四区


(1)中部核心功能区:围绕抓好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和承接工作,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2)东部滨海发展区:着眼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滨海型产业聚集和城镇发展区;(3)南部功能拓展区:重点承担农副产品供给、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功能;(4)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生态结构布局,重点发挥生态保障、水源涵养、绿色产品供给等功能。


多节点


进一步强化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


三省市功能定位:北京市“四个中心”: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一基地三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一基地三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区域整体功能定位:(1)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2)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3)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4)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总计超过1亿,土地面积达到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先后出台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




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核心内容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科学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经反复研究论证,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和三省市功能定位各4句话,体现了区域整体和三省市各自特色,符合协同发展、促进融合、增强合力的要求。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区域整体定位体现了三省市“一盘棋”的思想,突出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三省市定位服从和服务于区域整体定位,增强整体性,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需要。

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二、发展目标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是:近期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

远期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空间布局


坚持“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

“一核”即指北京。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双城”是指北京、天津,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要进一步强化京津联动,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轴”是指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

“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

“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


四、功能疏解


当前,北京人口过度膨胀,雾霾天气频现,交通日益拥堵,房价持续高涨,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需要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疏解对象重点是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四类非首都功能。

疏解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既充分发挥政府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又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坚持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相结合,考虑疏解功能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灵活采取集中疏解或分散疏解方式;坚持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既把住增量关,明确总量控制目标,也积极推进存量调整,引导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功能向周边地区疏解;坚持统筹谋划与分类施策相结合,结合北京城六区不同发展重点要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谋划,建立健全倒逼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序推出改革举措和配套政策,因企施策、因单位施策。


五、重点领域


在交通一体化方面,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重点是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完善便捷通畅公路交通网,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加快构建现代化的津冀港口群,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加快北京新机场建设,大力发展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提升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区域一体化运输服务水平,发展安全绿色可持续交通。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扩大区域生态空间。重点是联防联控环境污染,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实施清洁水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谋划建设一批环首都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在推动产业升级转移方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重点是明确产业定位和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转移对接,加强三省市产业发展规划衔接,制定京津冀产业指导目录,加快津冀承接平台建设,加强京津冀产业协作等。




书讯︱欢迎选购《中咨研究智库观察》丛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政策导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中咨研究 中咨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