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一届无像Photo-Zine摄影样书奖揭晓
2018年第一届无像Photo-Zine摄影样书奖
Imageless Dummy Photo-Zine Awards 2018
评选结果揭晓
本次“IDPA无像摄影样书奖”收到投稿样书共计79位作者的89本样书。其中,符合参赛要求的样书86份(根据我们公布的投稿要求,非首次投稿样书不能参与评选)。所有投稿样书都参与了于2019年1月12日-13日举行的展览活动,接受了包括评委在内的所有到场观众的检阅。
这些大小薄厚不一,甚至是异形的摄影样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无不体现着每一位作者的创作热情和个人表达,这些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如果从个人情感维度来判断,那么这些摄影样书都无需任何评价,相信它们终将成为每位作者个人创作生涯的重要节点。
我们请到的三位评委,也是秉承着充分尊重的态度,细心阅读和感受每一本样书,最终,用他们专业的眼光做出品评。无疑,在评选过程中,这三位评委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些许个人偏好,不过就任何奖项评选而言,我们认为这都属正常。
“IDPA无像摄影样书奖”是一个样书奖项,并非是对创作者个人成就进行全面肯定的大型摄影奖。我们的愿望是,旨在通过这一点点绵薄的奖金,对专心专业和有天赋的创作者予以鼓励,并争取实现长期的培育计划。
三位评委分别独自挑选,然后汇总,经过陈述和讨论,最终挑选出10本入围决赛的样书。
这10本入围样书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
林意逍 ——《Golden with the dust of winds》
六尾儿——《2017 春》
刘葵——《局部有雨》
魏子涵——《异世界的入口》
张子璇——《蝉鸣以前》
杜宝尼——《未及》
Mengyi.Qian——《Entity》
毛利亚——《罗顿报告》
吴志尧——《ETERNITAIRES》
梁子龙 ——《I saw him》、《I want you》、《still life》、《still life 2》、《eros》
2018年第一届无像Photo-Zine摄影样书奖
年度最佳摄影书奖
空缺
首先的环节是评选出“最佳奖”。
根据规则设定,在这10本入围样书中,需要三位评委分别提名、陈述、和讨论。
在“最佳奖”的提名环节,评委之间意见即存在分歧。
最终,三位评委一致认为,无法统一意见选出一本足够杰出的样书授予“最佳奖”奖项,因此,本届IDPA无像摄影样书奖“最佳奖”空缺。
评委选择奖
《I saw him》、《I want you》、《still life》、《still life 2》、《eros》
梁子龙
横向滑动查看图片
作者自述
这些照片来自于生活带给我的感受,我的摄影最初记录更多的是个人的 “内部”,镜头常对准自己生活的空间,房间内的植物或安放在窗台的静 物。借由房间内的一切探索个人感受的边界,慢慢地我看见内部的深处, 赤裸情感的自己。那个私密的自我,像是这里一切的起源。 静物、肖像和身体是我热衷拍摄的对象,被拍摄的都在身边熟知的环境, 在它 / 他们不一样的外表形态和表现,我想象与他们一样的过去与经历, 感受他们的内心,关于他们的情感、欲望、孤独和爱。
作者简介
梁子龙, 出生于中国广州,在肇庆、广州成长。现工作生 活在北京。他曾经在广州美术学院学习建筑设计。
林叶的选择
我认为,只在影像里做文章的作品偏多,那些作品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是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差不多的。我认为创作者应该从影像的魅惑中走出去,然后进入思考,那么梁子龙的这套作品呢,我认为有这种味道的东西,就是说它不是只停留在影像内部,这张照片的颜色如何,色块如何,等等。这套作品能产生这种联想,就是通过影像来传达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比如说身体,比如说情色,包括家庭等等这一类的思考。从作品的完成度上讲,肯定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不管怎样,我觉得还是算是不错的。他并没有停留在影像的表层,而是用影像来传达影像之外的思考,这是他可贵的地方。
其次,我觉得这套作品对于人的身体,包括对情欲主题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平时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种(激烈的)表达,它还是有着作者自己的理解,他对情欲的理解是相对平和的,在我看来,真正的情欲或许应该是这种样子的,激情只是受到某种压力后迸发出来的表现,我会想象人回到本源的时候,这是情欲的基石,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状态。同时,他让它成为一个问题:这种东西算是情色吗?这给很多人固有的情色概念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虽然这些身体影像存在着一定的雷同化问题。但是我觉得还是值得鼓励一下的。
很多时候,摄影师在制作摄影书的时候,会沉浸在一种形式上的变化,或者说创新,等等,但是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作品形式化的意图太强了之后,往往会出现内容和形式脱节的问题。这个作品,他用的手法、方式,包括书的形式,都是相对吻合的,它的每一本里所表达的影像是一个主题,每本册子之间有着一些联系。他没有做成厚厚的一本,这种若干本的做法,形式本身对主题进行了分解,提供了平等的若干个切入点,也提供了理解作品的多元化可能。在摄影书评选的概念里,这是我很重要的一个考量。
《ETERNITAIRES》
吴志尧
横向滑动查看图片
作者自述
标题“éternitaire”这个词,是由福柯创造,并用来形容某些“另类空间”的时间特征的。它形容的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永恒状态,而是一种时间取向。这些空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付出努力以“组织起某种持续的、无尽的时间积累”。
这本书主要关注两种来源于西方文化的空间—教堂与博物馆。通过书页空间对实体空间的回应,重新看待和试图理解它们达到“永恒取向”方式。
作者简介
吴志尧,出生于1992年。2014年至今在法国学习,以摄影和图像为创作的中心和出发点。
王丁丁的选择
首先我在翻看这本小册子的时候,是没看到文字简述的(这本小册子里没有任何文字),我当时的体验就是,这本小册子在感性层面让我很喜欢。作者把所拍到的图像都印在复印纸一样的纸上(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复印纸),整体的效果让我有感性层面的接受度。按照作者的说法,小册子里的图像,拍摄于博物馆和教堂,我把两者混为一谈了,我觉得都是看起来差不多的地方。我觉得这位作者用自己所掌握的摄影语言来传达出某些精神领域的追问,或者是一种疑惑吧,这一点我是能感受到的,这一点在我看来也是很可贵的。虽然作者拍摄到的内容是远离我们文化体系的一些场所的东西,但我觉得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一种在照片与图像之间悄然转换的方式,来表达一些追问性的内容,这是我很认可的。他在简述中引用了福柯的一些说法,我对福柯没什么感觉。我只是从观感层面上,很欣赏这一本,方方面面都让我觉得认可的一本。
《罗顿报告》
毛利亚
横向滑动查看图片
作者自述
《罗顿报告》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某公司的航天项目进行到半途,与船只失联,项目不得不中止。在一个虚构的大框架下,摄影作为其中的一小块碎片,这些真实拍摄的照片被填充为图像内容。在《罗顿报告》中所有解释和具体时间等都被有意模糊化,这使它的发生年代和延展性有了更多可能,再加上对于载体的毁坏处理部分本身几乎又成了另一个独立于内容之外的流亡故事,观者可以参与进这些故事,成为它们的一部分,在想象层面上与《罗顿》可以有非常多的火花——甚至你不信或者不屑一顾,也达到它的使命了。
作者简介
毛利亚,1993年生,福建厦门人。
高山的选择
这是一个虚拟的项目,他没有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他是截取了他自己认为的某些部分,以周为时间轴,然后他并没有落入那种俗套的研究报告式的作品模式里,他书中用的图像是与火种这样一个概念有联系的,当我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我感觉这仿佛是一种火星的表面,你会有一种想去踩上去,想去探索这片土地的感觉。他的这些画面,我不知道是拍摄的还是找来的,有一种幽深的感觉,就像他用的火种这个词一样,难以琢磨,有很多土地局部的画面。当然他有他的问题,就是书的形式,以及纸张,过度的阐释了这个所谓的火种概念,这些燃烧的痕迹啊之类的。但是总体来说,我觉得,里边涉及到了一些水流、贝壳、河岸、山石、树木,等等,这个画面的整体性,从摄影角度来说,也是够全面的。从形式上来说,我觉得这样一个虚拟报告型的一本书,现在来看还是挺有意思的。
2018年第一届无像Photo-Zine摄影样书奖
入围作品
林意逍《Golden with the dust of winds》
横向滑动查看图片
六尾儿《2017 春》
横向滑动查看图片
刘葵《局部有雨》
横向滑动查看图片
魏子涵《异世界的入口》
横向滑动查看图片
张子璇《蝉鸣以前》
横向滑动查看图片
杜宝尼《未及》
横向滑动查看图片
Mengyi.Qian——《Entity》
横向滑动查看图片
毛利亚——《罗顿报告》
横向滑动查看图片
吴志尧——《ETERNITAIRES》
横向滑动查看图片
梁子龙 ——《I saw him》、《I want you》、《still life》、《still life 2》、《eros》
横向滑动查看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