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 一本摄影书的诞生
第一版编辑工作基本完成,高山站在墙边显得满足和释然。
写在前面的话:
高山的这本《第八天》现如今已经制作完毕,即将发布,这本书终于得以面世,令人欣慰。需要解释的一点是,我所参与的部分是这本书的初期准备工作和初期编辑工作,在2019年春节之后,我并未介入这本书的后续编辑工作和设计、制版、印刷等环节,因此,关于我并未参与的环节,恕我无权发言。现在,我来讲述一下,在这本书的准备和制作过程中,我参与过的部分。
我与高山是在2018年10月20日在无锡见面的,此次我们在无锡汇合,目的是把他的获奖作品“第八天”编辑成一本单行本摄影书。这是我们的第二次见面,之前一次是2018年夏天的时候在郑州的碰面,那次碰面,倪梁和我向高山传达了明确的想要为他做一本摄影书的愿望,在交谈中,高山向我们介绍和展示了他的作品,也表示很认可我们,合作愿望达成。
事实上,在郑州碰面之前,我对高山和他的作品的了解极其有限,我的了解渠道仅限于一次手机阅读——有朋友推荐,朋友给我看了一个介绍他和他的作品的微信页面,我匆匆浏览,印象主要停留在,这是一个相当独特且感情浓厚的作品,但有些不明所以,之后就再也没机会接触了,所以几乎淡忘了。郑州的会面,这套作品的展示让我加深了这上述的印象,同时,我对高山这个人有了明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并不简单的艺术家,他有着成熟的观念和思想体系,尽管他常常沉默。
我们在倪梁提供的租住房里安顿下来,从此开始朝夕相处。工作的展开是从处理图片文件开始的。来无锡之前,我曾跟高山说过,把所有底片和文件都带上,于是他全都带来了——巨大数量的底片扫描文件,和三盒被装的满满的底片,这些是他过去四年多以来拍摄的成果。这些文件数量太大了,处于完全未被筛选和编辑的状态,因此我们第一步是要把观感相对好的照片挑选出来,也就是粗选,然后再做下一步打算——毕竟照片数量太多了。我们把底片扫描文件用大电视逐一播放展示,现场有倪梁、高山、和我,我们三个人共同观看并作出裁断,原则是:只要有一个理由保留的,那么我们便将这张图片保留。经过了若干次接续的粗选,最终我们挑选出六百多张图片。
然而对于编辑工作来说,这六百多张图片显然也太多。因此之后我们又做了一次针对这六百多张图片的筛选,这次的原则是:只要有一个理由否定,那么就删掉这张图片。一轮下来,我们删掉了一百多张。在筛选过程中,我能感觉到,高山对于这些图片有着相当敏感和个人化的态度,毕竟这套作品凝聚了他太多情感,因此他对于删选的态度非常谨慎。最终我们决定,把这粗选出来的五百多张图片送到快印店打印。
高山常常陷入这样的沉思,他对任何环节总有尽善尽美的追求。
我之前看过高山自己编排的一个手工书的电子版,我对那本书的样貌有了粗略的印象,我把它理解为,那至少是忠于艺术家本人心愿的一个基础版本,我和高山的沟通结果是,我愿意暂时抛开那个版本的思路,试试能否拓展出新的可能性,我们把那个版本作为一个“退路”,实在不行还可以回到那个版本,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
第二天在快印店,我们拿到了打印好的照片,五百多张照片,摞起来足有20公分高。根据我的经验,这样多的照片作为编辑素材,显得实在太多。不过我决定接受这次的挑战,心想也许会有不同的体验。
把照片拿回无像工作室后,我决定先把所有照片进行大致的分类,这事我一个人做即可。我是按照图片内容中的元素以及拍摄地点、光线影调等属性分类的,最终,分出了九个类别:家中景观类的、车棚内拍摄的、日常抓拍人像类的、摆拍人像类的、与手有关的照片、日常静物类的、行为记录类的、以及拍摄车把特写、碎花拼布的两种类别。在分类的过程中,我开始熟悉这些照片。高山在平日的言谈中,总是强调感受力这样的概念。我想这些照片都是直接来自于他在他的生活中,对待母亲和对待这个作品的主题的感受,这些照片的拍摄都相当的直接诚恳,并未有丝毫的矫饰。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开始感受到了一些迷茫——尽管这些照片已经被分好类别,但是作品的整体思路和立意点尚不明确。我开始参考高山提供给我的作品前言考虑问题,我试着按照短短的自述性的前言寻找思路,并且草拟了一个大致的提纲。高山在看了这个提纲之后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反驳意见,我跟他说,我先试着编一版作为参考,试试更多的可能性。于是接下来我反复翻看这五百多张照片,但是很遗憾,我的编辑结果仍然无法彻底摆脱类型模式的铺陈。我隐约感觉到,我的这一版肯定不行——因为在寻找思路的过程中,我无法避免的去猜想高山的思路,而这个作品毕竟是源自他的生活和经历的,有着明确他的个人属性的作品,我发现我是无法绕开他的,而即便绕开他的编辑出来的版本,也注定无法被他认可的。在给他展示了我的粗略的编辑成果之后,他的反应证实了我的预判——他完全无法认同我的初步编辑结果。这样的结果让我感到沮丧,同时也让我感到一丝轻松和释然,毕竟即便是目前的进度,也没少消耗时间和精力。
于是我们开始商量,工作该如何推进。
我的初步编辑结果失败,宣告着我尝试的可能性的消失。我决定放弃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先由高山按照自己的思路编辑——如果在起初就如此选择,那似乎将是一种捷径,也会节省不少时间。选择放弃我之前尝试方向的可能性,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个作品从根本上源于高山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作品最终的呈现形态应该也必须忠实于作者本人的意志,同时高山本人也反复表达了对于作品的珍视和强烈的把控欲望,而我和倪梁从最初就承诺过,我们会给予创作者尽可能的支持和尊重。
我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聊天中度过的。
重新进行的编辑工作是在我们暂住的出租屋内进行的,这里有三面白墙和一张床面可用。在大概耗费了一个下午、一个晚上、和一个上午的工作时间之后,高山的编辑的第一个版本显现,他编好的照片贴满了一面墙。在工作过程中,高山非常专注和投入,他抽了不少烟,“消耗非常大”。然后他邀我过来看,他说想听我的感受。我对他陈述了我的观感:整体的编辑思路很明确——通过高山自己的编排,我获得了更加深入了解他作品全貌和精神气质的机会。高山的编排结果中,有两个非常关键的情感升级的段落——事实证明,这些,也是我永远不可能代替他来完成的。此外,前面的铺垫段落我有费解和不满意,其他的段落里,也有我认为不妥的部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开始对着墙上的照片,逐步的审视,并作出一些或删、或改、或增的调整。作为艺术家,高山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感受力,同时,我们每次修改一部分,他都会反复观看,在细节和总体观感上斟酌考量。我尽可能的对他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作出回馈,提供我能提供的建议和意见。
高山会反复问我,这样行不行?那样行不行?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关于对这本书整体方案和开本,我和高山几乎从编辑工作开始初始的时候就一直在讨论,我们翻阅了所能找到的各种可供参考的“样本”,我对他详述了各种开本的可能性及优缺点,他最终接受了我的建议,选用了将近A4尺寸的横开本。
几天下来,我们对高山所编的初始版本做出了60~70%的修改,同时所有图片的呈现形态尽可能考虑了书的开本和呈现方式,这一版本包含106张不同画幅的照片(135彩色、135黑白、以及120彩色)。在进行了反复的审视与讨论之后,我认为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版本了,然而高山觉得需要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审视,他保留了进一步作出修改的权利和可能性。
《第八天》的编辑工作由此告一段落,这一阶段的工作前后花费了两周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高山是编辑工作的主导者,这也是因为,这套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他始终有着清晰明确的构思和立意,而且他对自己作品有着远胜于其他任何人的熟悉度和把控欲,这种情况下,由作者本人来完成编辑工作是情理之中的事,也会收到水到渠成的自然效果,而我则作为配合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辅助性工作,感到十分荣幸,并收获满满。
2018.11.13
竭尽全力这件事体现在想象力上,高山试着全身心感受,这来自于他对艺术笃定的信念。
又及,在无锡的编辑工作完成后,我和高山各自返回自己的家中。大概又过了半个月,倪梁向我反馈了他看到编辑结果后的感受,并提出了修改建议——他认为这组作品的结尾处或许可以稍作调整,增加一两张照片会更好。之后,我和高山远程语音通话,我们分享了一下,过了这么长时间之后再看那个编辑版本的感受,同时,也针对倪梁提出的意见进行了讨论,讨论暂时没有形成结论,我们商定,每人继续针对编辑方案审视,看看是否可以做出一些调整,然后过段时间再沟通一下。
2018.12.05
2019年年初,无像Photo-Zine摄影样书奖评选活动开始,我和高山都被选作评委,由此我们得以再一次在无锡相聚。评选活动结束后,倪梁向我们提出,他认为之前的横开本尺寸过大,只能放在桌上翻阅,不利于读者放在手中翻阅,因此建议改成竖向开本,这样会增加一种亲近感。此后,我们便各自回到各自的家中,农历春节开始,新的一年在忙碌中继续。
从这之后,一直到新书被制作出来,我身在北京并未参与其中的流程,只知道在印刷开工的时候,高山去过无锡印厂监印,而新书我尚未见到实物,希望早日可以见到,也希望高山对这本书满意。
以上。
王丁丁
2019.07.10
新 书 发 售
《第八天》
摄影师:高山
书籍设计师:郭晓
装帧工艺:布面精装加牛皮纸书套
限量:500本
定价:300 RMB
预售:280 RMB
(预售优惠期2周)
红边特别版
购 买 方 式
淘宝
【第八天 | 高山 | 无像】,椱ァ製这段描述₳7bHsY7nx9Cd₳后到👉◇綯℡寳👈
微店
长按识别微店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