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小团队拿下1250万元A轮融资!这个有500家同行的市场还能怎么玩?
递名片小程序在5月份拿下1250万元A轮融资时,团队才只有5人。
毫无疑问,今天名片类小程序已是微信生态中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上半年时统计至少超过500家,跑到现在仍在更新的仅只10家左右。跑到此时,不同方向也早已区分,一队人马冲向To B,在商务名片后叠加CRM,另一队人马冲上To C,认为“人和业界关系”背后还有很大的空间。前者如加推,后者如递名片。
递名片创始人宋敏杰认为,C端商务社交人群用户的体量至少在2000万左右,目前市场中还没有好的产品。而在微信生态里,C端产品普适度更高,可以更加高效解决商务社交需求这个场景。或者说,这个方向更有机会跑出大玩家。
我们为此约到宋敏杰和他细聊一个问题:在大家都往B端奔跑时,这个市场还有哪些不一样的玩法和理解?这些理解下将会怎么布局?今天团队的竞赛,除去勤奋与资源、资金外,更重要的是对行业的理解,“见实”很想知道这一点。
左-递名片创始人 宋敏杰 右-见实CEO 徐志斌
走,一起和宋敏杰深聊,听他说其中不同:
我们有一组非常有意思的数据,每天新增用户数是我们总量用户的1%。
如30万用户时每天新增3000用户,60万用户时每天新增6000,现在我们用户在120万了,每天新增1万多点,非常有意思。
因为这是用户关系的增量,比如这周我新加了三个人,新加上的还不一定都给他发名片。有些粘性特别高的用户会每天都发,稍微少一些可能就是每两周、每两三周才会有一次发名片的行为。但这个市场总量是2千万左右的商务人群。
这个市场创业非常多,上半年我们数了数,有500多家在做类似小程序,因为名片类小程序门槛非常低。不过现在还在更新的大约只有10家了,其他要么转B端市场,要么就干别的去了。
这里最大的障碍还是产品端,名片和小程序结合是一件挺好的事情,不过也很难在如何在用户端直接实现出来,因为小程序这种形态有很大留存困境,让用户形成一种习惯可能会难一些。刚才说那组好玩的数据,就和这个有一定关系。
但要说竞争激烈也不是。现在是一个非常早期阶段,对很多竞争对手来说不是说他们赶超我们,而是大家齐头并进、互相肉搏。跳出竞争来看,我们在通过功能设计对用户进行分析,聚焦我们自己的思考。从使用功能和场景丰富角度看,还是走在行业比较靠前的位置。
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呢?
商务场景中名片交换的行为应该是这样:双方代表公司带着自己的资源去洽谈事情。基于这个场景一定是互换。所以,我们更看重商务人群中,“名片”有来有往的这种关系。
我们后台的数据分析显示,现在40%到50%名片关系是从群聊进来,在群聊里保存一个名片。这个场景下,有可能他们不是微信好友,保存名片后也没有加好友。
那么,群聊里面保存名片后大家会有一个疑问,收名片后怎么再加他微信好友,或者怎么看他朋友圈动态,怎么给他留言?所以递名片在电子名片里可以添加个人微信号,支持上传个人微信二维码,这样收名片时就可以去加微信看动态,也可以在电子名片下留言,有了一个互动场景。这些都是我们要迅速提供给用户来用的功能。刚讲到的功能暂时还没有开放。
新增用户中,90%是通过会话进来,就是群聊和私聊各占一半。很多人会提到微信刚推出的下拉中“我的小程序”,不过这不是一个新增长方式,而是给到创业者一个较短路径来召回用户。因为新用户不会从这儿进来,要去想做用户增长的话这还用不上,但如果产品做的足够好,可以打动用户,通过这个入口更方便回来。
我们未来构想的是:用户不只是收到名片,会看到这个名片更多可能,比如可以看更新的一些动态信息。
例如朋友圈场景。有人发布商务相关、工作相关动态。这种信息发出去,其实别人看是隐藏在朋友圈各种各样动态中,这类商务信息要么在比较多元信息下才能看到,或者根本没有看到,信息比较繁杂。但也因此可以挖掘出更深度的商务场景需求。
今天面向B端的名片,背后都连接着CRM系统,做的人也非常多。不过,我们为什么没有去做而是聚焦在用户角度?这里有两个原因。
一是发现身边大多数公司不用CRM。这是直观感觉。例如,见我们的投资人都用名片,但他们公司大多数都不用CRM系统。而比较严格的国企会用内部自建的系统,有自己的OA和CRM,不会用别人的或不会用多个不同形态的CRM,他们会自己搭一个本地系统。因此这种形态竞争其实很激烈,CRM市场还是比较窄,不能覆盖大多数用名片的人。
二是我们当时也只想做C端,一方面尝试做社交相关,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是一家有大量的、不断更新的商业数据公司。这个数据库是“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人,什么行业的人和什么行业的人,来进行相互沟通的关系数据,基于这样的数据,可以更精准的去提供一些服务和产品。”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是社交相关呢?
很多场景客户没有加微信习惯,例如之前我们有些客户是国企,年龄在35岁到40岁之间,很多都是处长级别,你没法主动见面去要人家微信,就没办法跟进他的动态,很多关系后续就没了,无法维持。
过去纸名片传递的信息量很有限,纸名片信息拿不出来、没法主动打电话,没法跟进进展,但电子名片可以承载非常丰富,可以加强图片、加视频、声音等等。我们现在可以在网页端添加这些,图片还直接在微信小程序里面添加,提高了很大的信息量。这些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速度也更好。电子名片可以直接保存,电话可以直接拨打,这个效率很高。
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这种关系给挪到线上去,微信其实做的就是这样的场景,但在商务场景中它不是一个最高效选择,它可以有一个更高效的选择,那就是基于名片信息的这种互动。微信是约10亿用户,里面有很多垂直场景,我们可以去做优化。
小程序还有一个好处。微信上用户只有一个账号,但他在不同小程序里可以有不同身份,可以利用朋友圈、微信群去做很多互动。切换不同的身份,而不用去其它APP里面,其它APP可能所有社交关系都是新的,又得重新去建;但小程序里就不用了,用户在这里就可以用所有社交关系,各种各样的社交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小程序去做一些垂直领域更深入的一些事情,这个是真正给用户带来高效的事情。
这是基于C端、基于用户商务关系的思考。因此,一开始公司使命就定了下来,只做让“商务沟通更高效”这个环节。目前侧重一个收发场景和一个制作功能,从最初就聚焦在商务人群,不做B端去主打一些销售类场景服务。也就跟B端类其它创业团队做的事有本质区别。
拿到A轮1250万投资时,团队才只有5个人。
我们对这个行业的思考深度超过了大多数投资机构,这些思考和他们形成了很强的共鸣,是打动他们的原因。另外我们对一些产品的研究和细节设计很好,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在这方面研究,深入比较多。我们对这件事情下定了决心,在全力以赴去做。
更多时候我们希望通过产品去转化更多用户,只是转化率没有提的特别高,这和一开始提到的数据和行为有关。用户感知程度没有那么高,不太会直接去切换收发名片的方式。可能唯一花钱的是大量市场推广和拓展。我们其实更多优化自己产品,还有就是通过合作,比如和脉脉的合作等,他也是我们的投资人、股东,他们的一些市场活动、产品端合作都可以带来流量。还会有一些其它合作,只是现在不是披露的时候。
刚说脉脉也是我们的投资人。这一轮融资时见了大概四五十家投资机构,那时介绍项目价值时总有投资机构问:你们做的事和脉脉有什么区别?两者需求场景还是有很大不同。
脉脉是职场社交方向,我们更偏向商务,或者说是商务社交方向。职场社交囊括一二三线城市的白领,这个人群会有职场拓展、职场社交的需求。而其中商务人群收发名片的频度较高,和电子名片小程序结合度更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精准的聚焦商务人群的原因。
脉脉需要用户去上传比较丰富的履历信息,如之前在哪儿工作、读书、有什么兴趣爱好等,希望互相更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之前工作寻找同事,从而添加人脉。而商务场景呢?第一次交流聚焦于对方的公司、姓名、职位以及联系方式,只需要知道对方所代表的商务资源就行了。所以,从帐户的信息来说“递名片”承载的信息场景和脉脉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区别,脉脉上是大多数用户主动去找一个人、搜索一个人、加一个人,他们捕捉的是大量线上信息,“递名片”解决更多的是:大家已经有线下见面的场景,目前市场中还没有一个工具来高效解决微信里的商务沟通场景这个问题。说明白了这个区别,脉脉给我们的投资也就定了。
我们会怎么去开发和拓展未来的功能场景?
商务活动中很多人去参加很多活动,其实就想去见到一些人、认识一些人,这个人群有很多人脉拓展需求,我们会尝试用各种方法去帮助用户拓展精准人脉关系,不会打扰到用户,因为我们觉得公开搜索会让部分用户远离这个平台,因此不会做这个功能。比如最活跃的可能就是猎头,他一天到晚加很多人问你换不换工作。
我们现在有一些思考不是很成型,但会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需求,那就是精准的、共赢的、互惠的,你有收获我也有收获的合作。这样大量关系是可以匹配上,大家都不反感。还有一方面,未来如果要面向更多企业,他们会希望让他们的服务更精准地推送到人、个体。这方面我们会去做很多思考和尝试,这些试探会放在明年年初。
对了,宋敏杰还有更多深度分享会在8月4日深圳举行的小程序生态峰会上进行。到时见实也会深度参与。
其他嘉宾还包括连咖啡合伙人CMO-张洪基、勇往科技(画画猜猜)CEO-王洪龙、小小包麻麻CEO-贾万兴、包你说联合创始人-廖舒妧、腾讯云小程序解决方案负责人-刘中海、即速应用CEO陈俊梁等25位行业大咖....,从电商、游戏、工具、新零售、知识付费、大数据6大行业出发,为您带来行业内最新小程序玩法,剖析小程序吸金转化套路。欢迎一起现场切磋!扫码报名或点击阅读原文均可。
其他与会嘉宾的深度专访:
1个月新增用户超过去1年!“拼”的力量送拼多多上市后再陪连咖啡转型
粉丝私享福利
8月4日即速应用深圳小程序新生态千人峰会,原价 298元 ,现在扫码前30名,可免费领取门票。活动期间99元扫码抢购,抢完即刻恢复活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