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逃离短视频难民身份? 和电影学院教授深聊拍摄的技法道
但当想起曾经的这个现象,那天和创业者讨论的我们突然反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是不是中年人成了短视频“难民”?
继而想着,就像乡镇、三四线城市中,许多老年人在疫情中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小程序、健康码而有些束手无措一样,习惯了文字表达的人们,同样无法很好地用短视频表达?
短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是不是和文字时代已经区隔划分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既然如此,那应该怎么用短视频表达?可以向影视等长视频表达去学习和借鉴吗?新的短视频表达中会有一些基础原则要遵循?等等,一系列问题令我们好奇,乃至心下惴惴。
因此见实约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叶静。她除了在大学当教授,还做制片人、前端策划,参与过甄子丹曾经大火的《锦衣卫》、《叶问2》等影视作品,还和李安等名导联手讲过大师课。今天许多知名的CEO都是她影视、摄影班上的学生。
叶静教授告诉见实,其实每人都可以从电影中学到很多拍摄短视频的方式。如用镜头塑造人物、描写细节、善用背景音乐,让短视频信息生动内容丰富。在她看来,这些足够帮助人们形成基本的影像素养。
教授甚至认为,这已经是“人民的电影时代”。相比曾经电影人(如她们那一代人)是“跪着”学电影,现在的年轻人则可以非常轻松地拍摄、发布作品,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傻瓜式”操作,之后发布到各平台。
在和见实的聊天中,叶静教授详细聊到自己对当下短视频的表达、镜头的思考等,对徘徊着不知道如何跳入短视频时代、如何用视频表达,和用户进行沟通、关系连接的我们,或有很大启发,不如一起看看。如下,Enjoy: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叶静
见实:今天的短视频可以说是“廉价娱乐”,背后的规律非常明显。我们在这样的时代怎么生存、怎么和用户沟通?表达逻辑和表达方式有什么不用吗?
叶静:当时我玩视频号时也不大会用,第一次只发了一张照片。我是教书的,没有偶像包袱。
2013年买了一个微单开始摄影,几乎是拿起相机就可以拍照片,而且出手就不错,几乎没有看说明书玩着玩着就会来,拍了七、八年,大家开玩笑说我是电影学院最好的人像摄影师。
后来我找到原因,电影不就是人像摄影吗?而微单相机好用如傻瓜相机。
去年我提出来一个说法:视频书写。因为视频表达内容是非线性的,同时全部几乎不用翻译。文字表达需要线性,但视频信息量很大,一眼看过去就明白。所以它是最高效的传播媒介。
人们都应该像语言文字一样用视频表达,即视频书写。视频简单的语法是大家都会的,其实不必沉湎在各种花样、技巧上,内容是最重要的、要表达的东西最重要。
见实:不知道是不是错觉,视频的信息获取效率还是比较低的。比如文字的阅读速度和信息量非常高,但电视看完一集了可能进度才一点点。电影也常常是一个大IP中的某一个小故事。
但今天,人们往往希望短时间内获得更娱乐的享受、更丰富的信息。
叶静:文字和视频获得的娱乐享受、信息的丰富度是无法比的,因为媒介不同。看电影其实是看故事、看表演、看每一个镜头、看服装化装道具、听对白、听音乐、听动效等。而不是快速10分钟看完一部电影故事的大结局。
反过来讲,我们用视频讲故事表现咱们现在聊天,不能只拍咱们三个聊天,一定要拍各种景别,全景交代环境,近景交代人物关系,特写拍表情和细节等,这些都能传递出许多信息给到受众。镜头密度越大,信息越丰富。
就如电影中的蒙太奇,一个拳头打过来,镜头推过去后看到皮肤在动,内心的感受情绪是完全不同的。就如王家卫,他的影像所造成的气氛就非常棒。
所以,电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从中学习怎么拍短视频的镜头语言。
大家看视频选择快进,是因为用户没有时间看电影、电视剧灌水。尤其是电视剧,是产业链条出了问题,因为剧集按集数卖钱。
见实:你说电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似乎不太一样?电影是长表达,90分钟标准时长。短视频是短表达,用户几秒钟没抓住就没耐心了。
叶静:电影也是一个个桥段构成的。它也不是一个事情撑到大、撑到底。视听是一种语法,一百多年的电影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另外,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竖着拍视频。我们过去一直都是横屏拍摄,过去好的东西不要轻易否定,至少在竖屏成熟的视听语言形成之前。
见实:时代是被工具改写的,工具和机器改写了近百年来的生产、生活、管理方式。今天,竖屏的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也在涌现好的作品。
叶静:确实也有很多竖屏的好作品。但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视频的改变,并没有太大变化。比如,照片通常是静止的,我们可以竖着看。但人的眼睛不是竖着长的,我们用眼睛的左右余光去捕捉信息要比上下余光方便。
我之前教电影技术,也是因为现在摄影技术数字化之后轻便,才“自学成才”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摄影师,人应该有基本的视频书写能力。我这一代人是跪着学电影的,电影的门坎太高,制作和放映的门槛都很高,而现在手机就可以拍,各种自媒体平台随便播,千千万万的人群中总有你的知音。
而现在这一代人,他们是在各种大屏、小屏充斥的时代长大。2000年出生的孩子,从小就从各种渠道看影像,他们是看着影像长大的,一开始的眼界就是开阔的,不会在短视频表达方面遇到太多困难。
虽然现在也有很多竖屏作品,但我们也要尊重横屏。在原有的横屏体系和系统下,要做竖屏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时间。因为竖屏对硬件拍摄系统和摄影审美有要求,原有系统和技法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见实:所以,制作、发行这些东西也会发生变化吗?
叶静:对的,技术都在崩塌。之前摄影系的学生,一年时间都在学习基础东西,第二年才有机会拍摄。现在不一样了,视频拍摄技术和视频发表门槛很低,也有各种可以发表的地方。
人民的电影时代到来了。影像表达有它自己的逻辑,新一代人自然就会这种表达,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我们认为自己过去习惯的东西就是好的,但年轻人不受影响,他们觉得内容好就行了。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时代,就没有内容的好坏之分了,电影也有“星辰大海”,大银幕的电影借助高科技也在登峰造极,电影依然是最好的影像。
见实:电视和电影的工艺流程都不一样,在今天的手机视频中,会有哪些新的工艺流程出来吗?
叶静:手机视频建立在手机拍摄基础上。手机厂商都在不断改进手机的视频、拍摄等功能,可惜好多人不会用。手机上的软件都是傻瓜软件,都是你用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
我在教自己的学员时,告诉他们拍视频可以就用手机拍,但是多看好电影,学习电影的镜头拍摄、剪辑、配乐等。越丰富,表达就越好。
这些基本的东西很容易训练出来,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只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
见实:其中有哪些原则要遵守吗?比如在短视频的表达中,有哪些构图逻辑?
叶静:表达这件事情,其实就是要讲一件事。只不过是看用文字讲,还是用视频讲。好的视频还是要用内在的东西吸引人,我看到一些用模版做的短视频太花哨,娱乐一下没有问题,但是把审美带偏了也是问题。
多看电影,如果你看透了《花样年华》,人物不会拍不好看。看电影的时候耳朵不能聋,听电影的声音和音乐,久了你就会给短视频配音。一次堵车我拍了三个镜头配了段《碟中谍》的音乐,把看的朋友们欢乐坏了。
所以,大众需要这种最基本的训练,需要看好的影片和好的广告作品,只要留意,就可以从中学到很多。
见实: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可以应用在短视频领域?
叶静:电影是用二维的影像表现三维的空间。在一个场景里,演员的纵向调度,就能加深三维的透视感。所以拍短视频时也要注意被拍摄人的运动,也要注意轴线等摄影的基本规律。
比如2个人聊天时,可以拍A的表情,配上B的声音,就直接看到A听了后的反应。比如拍一群人看烟花绽放时,不要只拍天上绽放的烟花也要拍看烟花的人群,整个镜头就会丰富很多。这些都是比较简单的试听语言,都可以通过多看电影来掌握。
受众水平会不断提高,短视频也会越做越好。另外,我认为摄影技术到今天,没有什么好教的了,直接用手机拍就可以,当然用微单能拍出35毫米电影的质感。
见实:今天拿手机拍短视频,可以忘掉所有技术,反而还要看当年很美的电影,比如《花样年华》、《一代宗师》等?
叶静:对。但是普通人不知道电影是可以拆解的,要和拆钟表一样,拆开后再拼起来,你也就学会去拼装有故事的电影。
见实:即便这样,也分会懂表达的人和不会表达的人?
叶静:电影就是这样,有的人就是为自己拍电影,是自己的表达。艺术片真不是为大众拍的,说句玩笑话,如果人人都看懂了,我估计艺术家会有点难受。还有大部分电影,就是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得懂的,用来交流,用来赚钱的。
见实:所以是产业背后的系统,在左右不同的生产方式?
叶静:对,标准的电影是90分钟。大家如果要提高自己的视频书写能力,一定要多看好电影。
长表达,短学习。短视频都是一个个的不同桥段,如果你会拍短视频,将来有可能也会拍电影。长视频和短视频也并不矛盾。
见实:今天用户用手机拍摄视频,也会不断提高表达技术,提高信息的丰满度。这种普及的摄影技术和视听表达,是否会冲击影视和今天的大师们?
叶静:会丰富我们这个时代的影像。现在自媒体上有众多的视频教程,只要你愿意学习,都可以在互联网学习。
人民的电影时代来了,只要你有基本的影像素养,有火热的生活现场就可以拍自己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