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2018年5月全部数学英语理综文综试题 4.数英理综文综2018年6月全部试题
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
升级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20年夏天,在蔡元培先生即将赴欧洲考察之际,北京大学的教授们开会欢送。几位教授都在发言中希望蔡元培此行能推动中国文化走向欧美。独独梁漱溟发问,“大家所谓将中国文化带到西方去是带什么东西呢?”“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一时间,众人皆无语。
百年来,梁漱溟的问题被不断细化并敞开了更多讨论的空间。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崛起,投射在文化上的命题就是如何“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中国的发展,也始终面临着“实力的增长’“和“魅力的提升”两个评价向度。
加强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互动,首先是一个中华文明自我发现、自我重塑的过程。这有赖于我们深入把握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而上的解读,凝练对中国历史选择和历史道路的文化表达,推进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成熟,培育中华美学精神和价值导向,背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将“中国智慧”上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层面的概念体系和知识范式。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只有我们从理论建构层面到大众实践层面都把握住“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才能冀望与世界文明碰撞的深度和互鉴的广度。
互动,更是一种双向发现的过程。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世界性价值,不但提供了独特的认识框架和思想资源,近代以来更是成为西方现代性批判的重要参照。德国汉学家顾彬这样形容他几十年以来学习古代汉语的感觉:“一个完全新的世界给我开了它的门。李白来了,孟子来了,庄子打个招呼,我就入了中国的梦。”美国儒学学者安乐哲认为:“西方绝大部分的伦理学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而儒学中的‘个人’是处于关系中的‘个人’,强调人的关系性、共生性。它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图景。”这些评价是中国文化不断“被发现”的象征,也提供给我们变被动发现为主动传播的启示。
也许,“李白来了”“孟子来了”正是一些国家掀起汉语热的原因;而展示关系(家庭、乡土、族群)中的个人,正是中英合拍的纪录片《孔子》在海外播出时受到好评的原因,是BBC《中国春节》纪录片火了的原因。深邃把握中国文化精神,寻找各民族国家人民的同理心、共情心和好奇心,是推进戏曲、民乐、书法、国画、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现实路径,是以文化的方式说明中国的落地方法。
(摘编自刘文嘉《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人皆无语”是因为除了梁漱溟,没有人深入思考从而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
B.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而上的解读,是指从理论建构层面把握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
C.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双向发现的过程,一方面是自我发现,一方面是我发现别人。
D.只要找到让世界听得懂、乐于听的表达方式,“中国智慧”就可以上升为“世界智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是个引子,以梁漱溟之问,引出“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第二段顺势提出“如何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这一问题。
B.弄清“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的问题,是解决“如何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
的关键,所以作者以此作为全文论述的重点。
C.引用顾彬、安乐哲的话,意在论证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世界性价值,不但提供了独特
D.本文采取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开头两段提出问题,中间两段从两个角度分析中华文明如何自我发现、自我重塑,尾段解决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发展,始终面临着“实力的增长”和“魅力的提升”两个评价向度,但“实力的增长”不一定带来“魅力的提升”。
B.中国文化既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又有深厚的世界性价值,能够给现代世界提供重要参照,所以中国的文化自信是有底气的。
C.中国在西方国家开办孔子学院,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春节》,中英合拍的纪录片《孔子》,都是中国文化主动面向世界的举措。
D.只有阐释清楚中国文化的内涵所指,深入了解民族文化要面对的外部语境,“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才能落到实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①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②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③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④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子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病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⑤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狠下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⑥伟大的转机在他完
⑦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他慌乱不知所措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⑧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后跟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树叶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鬼的。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⑨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⑩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有改动)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A. “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 “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痛,走到终点,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C. 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
D. 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5. 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6. 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问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 2017年2 月 2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 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抑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的现状。
B. 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不仅介绍了“海归”回国发展的原因,还分析了我国要成为人才强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C. 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
D. 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指出了“海归”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B.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渐渐缩小。可以预见,随着国家人才政策的不断调整,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C.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D.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E. 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9. 请综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严嵩,字惟中,分宜人。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移疾归,读书钤山十年,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还朝,久之进侍讲,署南京翰林院事。召为国子祭酒。嘉靖七年历礼部右侍郎,迁吏部左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改吏部。
居南京五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会廷议更修《宋史》,辅臣请留嵩,以
大将军仇鸾,始为曾铣所劾,倚嵩倾铣,遂约为父子。已而鸾挟寇得帝重,嵩犹儿子蓄之,浸相恶。嵩密疏毁鸾,帝不听,而颇纳鸾所陈嵩父子过,少疏之。嵩当入直,不召者数矣。嵩见徐阶、李本入西内,即与俱入。至西华门,门者以非诏旨格之。嵩还第,父子对泣。时陆炳掌锦衣,与鸾争宠,嵩乃结炳共图鸾。会鸾病死,炳讦鸾阴事,帝追戮之。于是益信任嵩。
嵩握权久,遍引私人居要地。帝亦浸厌之,而渐亲徐阶。帝所下手诏,语多不可晓,惟世蕃一览了然,答语无不中。嵩受诏多不能答,遣使持问世蕃。值其方耽女乐,不以时答。中使相继促嵩,嵩不得已自为之,往往失旨。所进青词,又多假手他人不能工,经此积失帝欢,未几,帝有意去嵩。(选自《明史•严嵩传》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B.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馆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C.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D.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B.侍郎:官名。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C.吏部 :为六部之一,主管官吏任免、科举考试等事。
D.手诏:帝王亲手写的诏书。手诏是非常珍贵的,如果大臣得到帝王的手诏,那是无限的恩宠。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除了因病回乡,严嵩进入官场后仕途颇为顺利。严嵩回朝以后,先后担任了侍讲、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
B.严嵩没有什么才略,只会献媚讨好皇帝。嘉靖帝赐给臣子香叶冠,严嵩趁皇帝召见时戴上香叶冠,还在冠上罩上轻纱,皇帝见后更加从心里亲近他。
C.严嵩没有认清仇鸾的真面目,自己深受其害。最初仇鸾和严嵩约为父子,但仇鸾被重用后便向皇帝告发严嵩父子,皇帝渐渐疏远了严嵩。
D.严嵩占据朝中要职许久,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加上皇帝的手诏严嵩经常看不懂,不能及时回答皇帝的问题,皇帝有意让严嵩离开了职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1)会廷议更修《宋史》,辅臣请留嵩,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其事。(5分)
(2)所进青词,又多假手他人不能工,经此积失帝欢,未几,帝有意去嵩。(5分)
(二)古代诗词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 尽 杜 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E.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3)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选择每题3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
②将《红楼梦》翻译成英语,不仅需要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把握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对其中包罗万象的百科知识也要十分熟悉。
③几十年来中美关系虽经历过五风十雨,但一直前行,不管谁当选美国总统,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国共同作出的战略选择。
④一些落马的贪官,曾经占用大量社会公共资源,开百万豪车,住千万别墅,一饭千金,却从不资助任何公益事业。
⑤天津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
⑥孔子毕生东奔西走,席不暇暖,在陈绝过粮,在匡遇到过生命危险,他那副奔波劳碌栖栖遑遑的样子颇受当时隐者的嗤笑。
A.①
18.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超级城市群”需要中心城市不仅具有强大的金融实力,还需要卫星城拥有足够强劲的经济实力,以有效共享并支持整个城市群的经济活动。
B.去年,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目前尚未正式实施。
C. 各级领导干部如果不懂互联网、不善于运用互联网,就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用网、学网、懂网,积极引导、谋划、推动互联网发展。
D.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富有新意,力求成为在文化节目中更具影响力的电视台。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张教授您好!请问您老人家今年多大了?是否愿意兼职做老年人的网购模特?
B. 她开车连闯两个红灯,交警拦下她:“请出示您的驾照和行驶证,多谢您的合作。”
C. 毕业座谈会上,学生对老师说:“我们都很赏识您的教学,一定会牢记您的教诲。”
D. 孩子能够在比赛中获奖,与您的指导密不可分,我一定会在百忙之中抽空登门拜访。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在农业经济时代, ① ,特别是有强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但在工业经济时代,不仅需要身体健康的一般劳动力,社会发展和进步更需要高素质的人,这些人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② 。广博的知识帮助他们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强大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完善自我和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工业经济时代教育的目标, ③ 。
21下面文段的叙述中,至少存在“某些从业者”的三处推断错误。请参照例句的方式,纠正另外两处推断错误。(5分)
继共享单车火爆后,共享汽车、共享篮球、共享
例:不是给自己的产品贴个二维码,就可以冠以“共享经济”之名。
① 。
②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高铁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名男子在高铁上吃泡面,另一名女子因孩子对泡面过敏而要求该男子停止吃泡面。因为男子并没有理会女子的要求,女子怒吼“整个高铁都知道不能吃泡面”,情绪激动,言辞激烈,对男子进行了辱骂。有人将这一过程拍摄下来传到网上,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说在公共场合应该适当为他人着想,有人则认为不能因为自己的孩子过敏就对别人强加要求,恶语相向更是不对。
针对这一事件,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
高二语文升级考试试题答案
注:单选题每题3分
一、现代文阅读
l.B 【解析】A项,梁漱溟只是提出这一疑问,并不表明他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
2. C【解析】从全文的论证结构上看,引用顾彬、安乐哲的话,意在论证“除了要善于自我发现、自我重塑以外,还要善于从别人的发现中发现自我,这是了解自我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3. C【解析】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展现了外国人眼中的办国,是中国文化“被发现”的例证,不是中国文化主动面向世界的举措。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4.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并没有暗示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只是表现了生活窘迫,文章也不算含蓄深沉。
5. (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12年系一次,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2)“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当同学们都穿着胶质球鞋时,他只能穿手工缝制的布鞋,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3)“汽笛”象征着警
6. (1)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于是他开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2)这次赶考令作家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痛苦,不再动摇、辩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 D (第三则材料更体现了文化归属感的强大作用,没有指出“海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8. BE( A 项,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C项,老科学家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D 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9. 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③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营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⑤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C 11.C吏部是主管文职官员的部门。
12.D(皇帝有意疏远严嵩的原因不只这一个,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的原因不是居要职久,而是遍引私人居要地。)
13.(1)正好廷臣议论要修改《宋史》,宰辅大臣请留下严嵩,让他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的身份管理其事。(“会”“更修”“董”各1分;句意2分)
(2)严嵩所进呈的青词,又因多是别人代写的而写得不好,由此他逐渐失去皇上的欢心,不久,皇上有意疏远了严嵩。(“假”“工”“积”各1分;句意2分)
附译文:
严嵩,字惟中,分宜人。孝中弘治十八年中进士,改任庶吉士,又授为编修。因病辞职回乡,在钤山读书十年,赋诗做文,在当地颇有清誉。后重返朝廷,不久晋升侍讲,代理南京翰林院事务。召任国子监祭酒。嘉靖七年任礼部右侍郎,升吏部左侍郎,再升南京礼部尚书,又改任吏部尚书。
在南京的第五年,严嵩以庆贺皇上生日来到京师。正好廷臣议论要修改《宋史》,宰辅大臣请留下严嵩,让他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的身份管理其事。到夏言入内阁后,便命严嵩回去执掌礼部事务。严嵩中进士比夏言早,但位在夏言之下。开始时他依靠夏言,对待他非常恭谨,曾设酒邀请夏言,并亲自到其府上相请,但夏言辞而不见。他铺开席子,将要陈述的东西展开,长跪诵读。夏言以为严嵩真的是尊崇他,便不再对他怀有疑心。皇上在奉祭路
大将军仇鸾,当初被曾铣弹劾,后倚靠严嵩排挤曾铣,两人遂认作父子。后来仇鸾牵制敌寇,获得皇上重用,这时严嵩还把他当儿子看待,但不久便逐渐不和。严嵩秘密上疏诋毁仇鸾,皇上不听,反而颇相信仇鸾所提出的严嵩父子的过失,渐渐疏远了严嵩。严嵩本当入宫当值,但已有好几次不被召见了。严嵩见徐阶、李
严嵩掌权岁久,遍引私人占据了各要害部门。皇上也渐渐厌恶他了,转而逐渐亲近徐阶。皇上所下的手诏,语言多不可理解,只有世蕃一目了然,答语无不正合皇上旨意。严嵩因接到的诏书多不能作答,便派人拿去问世蕃。而世蕃往往正沉溺于歌舞,不能按时作答。中宫使者相继催促严嵩,严嵩不得已只好自己动手,但往往不合皇上旨意。他所进呈的青词,又因多是别人代写的而写得不好,由此他逐渐失去皇上的欢心。 不久,皇上有意疏远了严嵩。
(二)诗歌鉴赏(11分)
14.C E 解析:C.“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 E.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
15.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
②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
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答出任意3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置杯焉则胶。
(3)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17.D 18.B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仅”应置于“需要”之前;C项,语序不当,应为“学网、懂网、用网”和“谋划、推动、引导”;D项,“《中国诗词大会》”力求成为“电视台”搭配不当。
19. B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
20.(6分)考点说明: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表达运用)。
①社会发展和进步主要依靠劳动力②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强大的心理素质 ③是培养智商、情商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如果答“是培养知识、心理、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人”也可得分。)
详细解析:6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21.(5分)【答案】①不是在传统商业模式上加上互联网,就会带来产业的快速放大和增长。
②不是在“共享经济”的风口下,就会被投资者看中,能够一下飞向“人生巅峰”。
四、作文(60分)
角度一:从男子的角度出发,男子高铁吃泡面,虽然没有违反高铁的规章制度,但吃泡面一行为的确会给某些乘客带来不适感,所以我们可以建议男子多点为他人着想,注意公共场合自己一言一行的影响。男子不理会女子的要求,可见男子并非善于接受他人意见之辈,其根源可能是男子自认为自己吃泡面没错无需理会他人无理要求。因此,我们可以批判男子不懂体谅他人,缺少换位思考的意识,缺少包容心,不懂文明礼让。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立意:公共场合要多为他人着想,公共场合要学会体谅他人,公共场合要注意个人言行举止的影响,要学会包容,要文明礼让。
角度二:从批判女子的角度出发,女子制止男子吃泡面的理由是孩子对泡面过敏,这是有理也是无理的。有理的一面是,因为爱子护子,所以希望他人不要做出对孩子有害的行为;无理的是,因为自己孩子过敏而制止陌生人吃东西,这并不合规矩。所以,我们可以建议女子多识规矩,而不能以自私的爱去干涉他人的正当行为。女子在男子的不理会后怒吼,理由是“整个高铁都知道不能吃泡面”,此处也是不讲道理的,至少男子并不知道,其他乘客也不一定知道,甚至连高铁工作人员都没提过这要求,所以女子的怒吼有点过分,其过分是因为她把自己的规矩当成了他人的规矩甚至是高铁的规则了。此处,我们可以建议女子要求他人守规矩之前自己先弄清楚规矩。至于女子对男子的怒骂,则显得既不得理也不文明了。我们可以建议女子以礼待人文明相让多点包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立意:规矩之下合理,文明礼让有助沟通理解,无包容难和谐相处。
角度三,综合整个核心事件来看,联系提示语里两方的观点,我们便可得出包容理解、互相体谅、文明礼让、和谐共处等主题。由此,本次作文参考立意如下:
1.学会为他人着想;
2.多点包容,多些理解;
3.文明礼让方能和谐共处;
4.公共场合要多点互相体谅;
5.公共场合的个人言行非小事;
6.规矩之下的有理与无礼;
7.……其他言之有理者,亦可
本文由公众号美源缘(ID:meiyuanyyy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