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2018年5月全部数学英语理综文综试题 4.数英理综文综2018年6月全部试题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8年下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考试

满分:150分    完成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如果诗可以看作一切艺术的核心,那么诗歌的兴衰,可以说明艺术在一个时代的一般命运。在以往的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尤其是古代中国,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则被赋予了“动天地而泣鬼神”、“和四时而育万物”的力量。现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不但诗歌已经被远远地边缘化,文学也已经被宣告即将终结。

②以往时代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恢弘的力量,那是因为它是与天地宇宙共生一体的。用舍勒的话说:诗人是“最深切地根植于地球和自然的幽深处的人,产生所有自然现象的‘原生的自然’中的人。”文学的力量亦即人的精神力量,原来是植根于天地自然之中的。所以,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弃的时候,文学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也就必然衰败枯萎下来。

③现代工业社会已经剥夺了人对自然界的直接体验,使人们远离事物的原生态。正如同曼德所说:“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事实上,所有的体验可以说都是间接的。……所有植被也被人类的思维所局限、被人类按其品味任意改变;野生动物消失殆尽、多石地带不见了踪影、花开花落的反复循环也不复存在。甚至连昼夜也无区分。”这样的生活现实,无论是对于诗歌的创造者还是鉴赏者,都是要命的,因为诗歌已经失去了它的生命之根。也有人把信息时代的电子艺术、数码艺术看作艺术工程的重建。曼德则认为重建的已经不是艺术,起码已经不是原来的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之中生根发芽的文学艺术。

④在语言已经严重蜕变的时代,诗人还能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在语言干涸的泥潭中,写诗注定要变得越来越艰难,即使真有不甘失败的诗人,最好的结局恐怕只能是与这个时代的语言同归于尽。文学艺术遭遇到的,实际上也是一场生态灾难。而文学批评本该对身陷艰难时世中的文学艺术伸出援手,遗憾的是无论西方东方,文学批评这次全都显得异常麻木迟钝。在这个精神气息异常稀薄的时代,原本已经有待拯救的文学艺术,是否还可能成为拯救者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尤其在生态领域更是如此。

⑤21世纪初,时代的格局已经悄悄发生了某些变化,现代史中的战无不胜者有可能成为被挑战的对象,而今日的待拯救者,比如自然生态与文学艺术则有可能担负起救助的使命。在人类社会的那个最初的“原点”,诗歌、艺术曾经就是人类的生长、繁衍、创造、自娱、憧憬、期盼,就是人类生活本身,就是吹拂在天地神人之间的和风,就是灌注在自然万物之中的灵气,就是人生的“绝对使命”“最高存在”。人类曾经与诗歌、艺术一道成长发育,凭靠着诗歌与艺术栖居于天地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驾于天地自然之上或对峙于天地自然之外。

(摘编自鲁枢元《重振文学艺术的自然之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诗歌可以看作一切艺术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地位。

B.天地自然是文学艺术的根本,两者关系密切,它们的割裂或分离,会导致以往文学艺术失去产生恢弘力量的动因。

C.现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面对身陷艰难时世中的文学艺术,文学批评都表现得异常麻木迟钝,不能担负起拯救的责任。

D.时代的格局发生变化后,原本战无不胜者有可能难以持续,而今日的待拯救者则有可能担负起救助的使命。

2.根据文意,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这一说法的一项是(3分)

A.到处铺满的水泥地覆盖住了一切原本可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植物。

B.各种高大密集的建筑物遮住了我们的视线,难以看到自然美景。

C.各种美术绘画作品的欣赏,无形中加深了我们对自然山水的理解。

D.我们的饮用水是从水龙头里流出来,而不是来自溪流或蓝天。

3.关于“文学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的力量亦即人的精神力量,原来是植根于天地自然之中的,文学艺术丧失天地自然,必然会衰败枯萎。

B.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弃的时候,精神气息变得异常稀薄,文学艺术和自然能够担负起互相救助的责任。

C.在语言已经严重蜕变的时代,依赖语言建构起来的文学艺术所遭遇的,实际上是一场自然的生态灾难。

D.人类能栖居于天地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驾于天地自然之上或对峙于天地自然之外,是因为得益于文学艺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美 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富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始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莎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晴,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莎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莎。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莎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后边不见了。

  她及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                                     

(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式人物,作者主要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展现“我”对美的感受,在“我”的心里,玛霞就是美的化身。

B.“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这句话表明,美是只可意会的,对美的感受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这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C.“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

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在这里是为了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

D.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了一位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这样的构思更能紧扣题目。

5.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6.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说,“美与悲伤的意思是相通的”。这篇小说在表现美的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忧伤,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诗文阅读(49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节选自《苏武传》)

7.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及卫律所降者                  及还,须发尽白

B.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C.虞常果引张胜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D.幸蒙其赏赐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C.单于愈益欲降之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9.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见犯乃死,重负国

A.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B.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以勇气闻于诸侯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魏了翁字华父,邛州蒲江人。年数岁从诸兄入学,俨如成人。少长,英悟绝出,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再览,乡里称为神童。年十五,著《韩愈论》,抑扬顿挫,有作者风。

    庆元五年,登进士第。时方讳言道学,了翁策及之。授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尽心职业。嘉泰二年,召为国子正。明年,改武学博士。开禧元年,召试学士院。韩侂胄用事,谋开边以自固,遍国中忧骇而不敢言。了翁乃言:“国家纪纲不立,国是不定,风俗苟偷,边备废弛,财用凋耗,人才衰弱,而道路籍籍,皆谓将有北伐之举,人情恟恟,忧疑错出。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策出,众大惊。

    明年,迁校书郎,以亲老乞补外,乃知嘉定府。差知汉州。会境内桥坏,民有压死者,部使者以闻,诏降官一秩,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未数月,复元官知眉州。眉虽为文物之邦,然其俗习法令,持吏短长,故号难治。闻了翁至,争试以事。乃尊礼耆耇,简拔俊秀,朔望诣学宫,亲为讲说,诱掖指授,行乡饮酒礼以示教化,增贡士员以振文风。复蟆颐堰,筑江乡馆,利民之事,知无不为。士论大服,俗为之变,治行彰闻。

    改资政殿学士、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复力辞,诏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未几,改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累章乞骸骨,诏不允。疾革,复上疏。门人问疾者,犹衣冠相与酬答,语蜀兵乱事,蹙额久之,口授遗奏,少焉拱手而逝。后十日,诏以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致仕。

    遗表闻,上震悼,辍视朝,叹惜有用才不尽之恨。诏赠太师,谥文靖,赐第宅苏州,累赠秦国公。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B.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C.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D.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左迁”表示贬官。

B.“亲”即“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之“亲戚”,古代指直系亲属,不同于现在的解释。

C.“秩”在古代既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秩”是第二个意思。

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官的一种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魏了翁年少聪颖。他几岁时跟从兄长入学,年纪稍长能日读千言,过目不忘;十五岁写成《韩愈论》,有韩愈的遗风。

B.魏了翁敢于直言。在科举考试中因敢于谈论当时忌讳谈论的道学而登进士第,后被授予判官厅公事的职务。

C.魏了翁不畏权贵。当权的韩侂胄策划通过开拓边疆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官民忧虑却不敢作声,魏了翁上书据理力争。

D.魏了翁颇有政治才干。眉州号称难治,魏了翁到任后尊敬厚待老人,选拔人才,探视学宫,敦促教化,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复蟆颐堰,筑江乡馆,利民之事,知无不为。士论大服,俗为之变,治行彰闻。


(2)门人问疾者,犹衣冠相与酬答,语蜀兵乱事,蹙额久之,口授遗奏,少焉拱手而逝。


(二)古代诗歌阅读(15分)

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题。(3分)

定风波【注】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14.下列对本诗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定风波”为词牌名。词牌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的,但随着不断的演变,同一词牌可能有多种格式,且与词的内容相关。

B.上片一、二句,词人用“满城罗绮”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尚未消逝的春天的美好景色。

C.“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抒发“山翁聊逸豫”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

D.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题。(3分)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辛弃疾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①,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鸠毒②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注】①《晋书•刘伶传》载,刘伶纵酒放荡,经常乘一辆车,带一壶酒,令人带着锄头跟随,并说“死便掘地以埋”。②鸩毒:用鸩鸟羽毛制成的剧毒,溶入酒中,饮之立死。

1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咽如焦釜”“气似奔雷”,以比喻兼夸张的手法极写作者对酒的渴望与贪恋。接着“汝说”三句,是酒杯对主人责问的答辩。

B.“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几句,诗人既惊讶于杯的冷酷无情,又似不得不承认其中有几分道理。

C.下片以一“更”字领起,使已软的语气又强硬起来,给人以一张一弛之感。古人设宴饮酒大多以歌舞助兴,而这种场合也最易饮酒过量伤身。

D. 全词通过“我”与杯的问答,风趣地展现了作者放荡不羁的一面,也委婉地流露出对现实的失望和心中的苦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6~17题。(9分)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词上片写景,由下到上写日暮登台所见,残荷、落日、沧波、飞燕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苍茫渺远的图景。

B.“贴云寒”,写出了燕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

C.“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独”字形象地描写了词人独自一人、倚阑眺望的情态。

D. “故人”,指公度,最后两句实写远方友人也如自己一般每日登台凝望,以折梅相赠的典故表达深情。

17.本词蕴藏着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雨霖铃》上阕中用细节表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的句子是“                 ,

                 ”。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以“                 ,                ”两句写出了水天一色的阔大秋景。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发出 “               ,             ”

的感概,感叹当年的流风余韵已被岁月洗涤净尽。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9.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 比起秋天的枫林来,夏天的枫林没有那么撩人的红韵,但那生机盎然的绿,      着的却是一股青春的朝气。

(2)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      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

(3)我们相隔的不是几小时的车程,而是一整块大陆,就像歌里所唱的,用我的晚安陪你吃早餐,但是      也隔不断彼此的思念

A.萌动       调剂        地久天长

B.涌动       调节        地久天长

C.萌动       调节        山长水远

D.涌动       调剂        山长水远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远离尘世喧嚣,过着宁静惬意的隐居生活。

②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宜笔、徽墨、宣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

③这家民用小型无人机公司一年前还寂寂无闻,一年后却声名鹊起,其系列产品先后被评为“十大科技产品”“2017年杰出高科技产品”。

④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从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到救患者的“最美医生”,无处不彰显着从善如流的道德风尚。

⑤读者保持怀疑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但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师心自用,竟将古今作者悉数踩在脚下,美其名曰“推倒百代圣贤,开拓万古心胸”。

⑥当年,“世界船王”包玉刚独闯香港时可谓身无长物,后来,他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终于创下了这份庞大的家业。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2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高融合性、高带动性等优势,是创建宜居“智慧新城”的有力推手。

B.运用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优化治理,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办事程序能删繁就简的原因,仰赖的就是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办事流程的全面再造。

C.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通过自己杰出的大脑,倾尽毕生精力,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开关于时空和存在的本质。

D.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2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遇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                   ,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

A.正在于生命的根基被它撼动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被打击

B. 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

C. 正在于它把生命的根基撼动,把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打击

D. 正在于生命的根基因它而受撼动,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它而受打击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文意,续写一句话结论。(5分)

中国画讲究“留白”,文学作品同样如此。十九世纪的作家大多是上帝,似乎什么都知道,比如雨果;读者是信徒,只能老老实实地听着。二十世纪的读者和作家则往往是平等的,比如在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爱这个问题上,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一篇作品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可见,                             。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7年7月,阿里巴巴推出无人超市,刷脸进店结算,拿了商品就可以出门,智能化的操作让人倍感新鲜。随后,京东也宣布推出无人超市和无人便利店。有人说,这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有人说,这是科技以人为本的体现;有人说,以后不需要人服务了,这是对人类的挑战;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无聊的噱头,顾客有时购买的不仅是商品,也包括服务;还有人担心“无人商业”会败给国民素质……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8年下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3分)A 【解析】原文指出这是“在以往的时代”。

2.(3分)C 【解析】艺术欣赏加深我们对自然山水的理解,但并不能证明“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不存在了。

3.(3分)B 【解析】原文没有表达“文学艺术和自然能够担负起互相救助的责任”这个意思。

4.(3分)A 【解析】B项这只是主人公的个人感受,并非作者的创作意图。C项这段描写是为了从侧面烘托玛霞的美。D项一是小说还着力描写了“我”的心理感受;二是除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还应用了比喻、衬托等手法表现玛霞的美。故此项表述不完整。

5.(6分)作用:第一,渲染了压抑滞闷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的内心感受。第二,为美女的出场提供了活动背景,为表现玛霞之美作了铺垫,反衬了玛霞之美。第三,环境的恶劣更能反衬出美女的美给“我”的心理反应,有利于对小说主题的表现。(每点2分)

6.(6分)示例:①玛霞的美与她所处的环境极不协调,“我”为玛霞感到忧伤。②玛霞的美在“我”心中就是一种完美、一种极致,而想追求完美,追求极致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可以引发出“我”忧伤的情绪。③“我”认为她的美是一种偶然现象,不能永恒,毫无用处,是一种遗憾,因此也就产生了忧伤无奈的情绪。(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能扣住“美”与“悲伤”,言之成理也可。)

7. (3分)B

8. (3分)D

9. (3分)B

10.(3分)D 【解析】解答断句题,首先应当通读语句,力求对语句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根据“内”和“外”的对比,可以在“急于内修”和“姑逭外攘”中间断开,由此可排除A、C两项。而“金地广势强”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与 “未可”之间应断开,排除B项。

11.(3分)B 【解析】文中的“亲”指父母。

12.(3分)B 【解析】强加因果,文中并没有说魏了翁考中进士,是因为他 “敢于谈论当时国家忌讳谈论的道学”。

13.(5分)(1)修复蟆颐堰,建造江乡馆,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他知道了没有不去做的。眉州士大夫评论时都表示大为叹服,风俗为之改变,治理的政绩远近闻名。(关键词“复” “为”“服”“彰闻”各1分,句子大意1分)

(5分)(2)他的学生来探望他的病情,魏了翁仍衣冠整齐地和他们相互问答,谈到蜀兵作乱之事,眉头皱了许久,他口授了遗表,过了一会儿,两手合于胸前行礼后去世。(关键词“衣冠”“相与”“蹙”“少焉”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 (3分)C 【解析】A 选项,词牌一开始用“本意”,与词的内容有关,但随着不断的演变,词牌不再与词的内容相关;B选项,上片一二句写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春天快要结束,不如去百花洲上,看看有没有没开尽的野花,并没有用反衬手法;D选项,词中只说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黄莺懂得唱新声,花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赋与它们的本能,但并没有提到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

15.(3分)A 【解析】“咽如焦釜”“气似奔雷”,以比喻兼夸张的手法极写嗜酒反应的严重。

16.(3分)D(最后两句是虚写)

17.(6分)诗人寓情于景,以苍凉萧索的秋景抒写孤独凄凉的心情;以“浮生只合尊前老”直抒胸臆,表达被废黜后人生失意的悲凉苦闷;想象老友登台思念“我”,折梅寄情,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深厚的友情。(每点2分)

18.(6分)(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9.(3分)D 【解析】第一组中两个词都有“动”的意思,只是“涌动”对象一般为人潮、水流等。萌动:草木发芽。比喻事情刚起头第二组中调剂:调整有无、余缺等情况;调整使合宜。调节:在数量、程度、规模等方面进行调整,使符合标准。第三组中,地久天长,形容历时悠久或形容爱情永久不变。山长水远:谓山水阻隔,道路遥远或谓山川壮阔。这样用排除法,就可以选定答案为D。

20.(3分)B

21.(3分)A 【解析】B项句式杂糅,C项搭配不当,D项语序不当

22.(3分)B 【解析】根据前面“如果说幸福……感受”及“苦难之为苦难”的陈述对象,可以排除A、D两项。再根据后面“因而使……”,不宜用“把”字句,故选B。

23.(5分)【解析】结论应从作者(或作品)和读者两方面加以概括,答到“留白”和“参与”类的意思即可。如“留白”也可表述为“留给一定空间(想象空间)”“留下悬念”等,“参与”也可表述为“读者自己思考(思索、发散思维)”等。两者的顺序不论。如只用一句话表述,但包含了两方面意思也算对,如“文学作品要留给读者自我思考、抒发见解的空间”。

24.(60分)略。

【参考译文】

    魏了翁字华父,邛州蒲江人。几岁时就跟从各位兄长入学,俨然是个大人。年纪稍微大一点,聪明颖悟特别突出,日读千余言,过目不忘,乡里人称他为神童。十五岁时,写成《韩愈论》,文章抑扬顿挫,有韩愈的遗风。

    庆元五年,魏了翁考中进士。当时国家正忌讳谈论道学,魏了翁在一策论中却谈到它。(中进士后,)他被授予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一职,他尽心尽力地工作。嘉泰二年,他被皇帝征召为国子正。第二年,改任武学博士。开禧元年,皇帝招来他在学士院面试。当时韩侂胄当权,策划用开拓边疆的办法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全国上下都忧虑惊骇,但是没有一个人敢说话。魏了翁却说:“我们国家现在纲纪还没有建立,国家的重大政策还没有订立,风俗苟且偷安,边防废弛,财用耗竭凋敝,人才疲弱,而民间百姓喧哗纷乱,都说将有大举北伐的行动,人情骚动不安,担心和疑虑政令出错。金国土地广阔,势力强盛,不可能猝然把它消灭,我们看看自己,也没有看到能够战胜敌人的实力。我们何不赶紧在内部整顿自己,暂时避免对外战争,不然的话,拿全国所有的人力财力都试之于孤注一掷,宗庙社稷的存亡都取决于这一次行动,不可轻视啊。”他的策论一出来,大家都非常惊骇。

    第二年,魏了翁调任校书郎,他因为双亲年迈请求补任外官,于是做嘉定府知府。后魏了翁被朝廷派遣做汉州知州。恰逢汉州境内有座桥坏了,有老百姓被压死,部使者把这种情况上报朝廷,皇帝就下诏把魏了翁的官职降低一级,让他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没过几个月,又恢复他原来的官职,令他做眉州知州。虽然眉州是文物之邦,但当地百姓熟习法令,喜欢用法令挟制官吏的短处,所以号称难治。当地百姓听说魏了翁来做官,就争着用各种事情考验他。魏了翁到眉州后就尊敬厚待老人,选拔才智杰出的人,每月初一、十五都探视学宫,并且亲自为学生讲课,对他们加以引导、鼓励、指点、教授,并且举行乡饮酒礼来敦促教化,并增加向朝廷荐举的人才的数量来振兴文风。修复蟆颐堰,建造江乡馆,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他知道了没有不去做的。眉州士大夫评论时都表示大为叹服,风俗为之改变,治理的政绩远近闻名。

    魏了翁改任资政殿学士、湖南安抚使、潭州知州,他再一次坚决推辞,朝廷下诏让他管理临安府洞霄宫。没过多久,他改任绍兴府知府、浙东安抚使。他屡次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下诏令不允许。病重之后,再一次上书。他的学生来探望他的病情,魏了翁仍衣冠整齐地和他们相互问答,谈到蜀兵作乱之事,眉头皱了许久,他口授了遗表,过了一会儿,两手合于胸前行礼后去世。十天后,诏令他以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的身份退休。

    他的遗表上呈皇帝,皇帝非常震惊和悲伤,停止临朝,感叹有用才不尽的遗憾。朝廷下诏追赠魏了翁为太师,谥号“文靖”,并赐宅第于苏州,又多次封赏,追赠他为秦国公。

本文由公众号美源缘(ID:meiyuanyyy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