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2018年5月全部数学英语理综文综试题 4.数英理综文综2018年6月全部试题
2018—2019年度哈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论述类文本阅读
前不久,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时,故宫文物医院迎来了第一批40名预约观众,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文物医院志愿者也正式上岗。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以后,在公众间掀起了一股“文物修复热”。很多人期待对文物保护与修复有更直观的了解。故宫文物医院的对外开放是有多个维度的。它既包括对普通预约观众的开放,也包括对外招募志愿者。由志愿者从事文物医院的讲解工作,使文物医院在开放的同时,专职人员的工作不受影响,日常业务运转正常进行。
近年来,国内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缺口,成为限制文物保护与利用的一个问题。一方面,专业人才稀缺,文物保护工作本身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在保护和开放难以兼顾的情况下,很多地方选择把有限人力用于保护工作,影响了文物在公共文化与教育方面发挥价值。显然,招纳一批高水平的文保志愿者队伍,有利于解决文保人才的供需矛盾。在文物保护利用上,既需要有高深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专家型人才,也需要面向大众、立足于公共传播的普及型人才。在公众与专业文保人员之间,志愿者能够搭建传递知识与美的桥梁,把深奥的文物知识传播出去。志愿者还可以成为专业文保队伍的后备军。
1907年,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首开先河,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博物馆招募志愿者逐渐发展成一项成熟的制度。在发达国家的一些博物馆,常年活跃着一批经验丰富、技能可靠、知识渊博的志愿者。现阶段,我国文保志愿者队伍蓬勃发展,志愿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是,志愿者队伍的专业水平在整体上还有待加强。前不久,一些志愿者在陕西咸阳唐崇陵进行“走陵”活动,在陵区内搜寻石刻残件并将其收集起来搬到了陵区监控摄像头下,就引发了社会争议:这种私自搬动文物的行为是破坏还是保护?其实,文保志愿者的工作,不是简单地维护秩序、引导参观等浅层次职能。作为文物讲解人员,志愿者本身就应当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而不能仅凭一腔热情。据报道,故宫文物医院招募志愿者,在筛选简历的基础上,开展了多轮面试。这些志愿者都有很好的学科素养,以教师、高校硕博士为主,还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主持人等。从对故宫文物医院志愿者的“画像”来看,首批25名志愿者能够较好地满足故宫和参观者的需求。
鉴于文物保护的专业性,志愿者与专业文保机构必须紧密联系,携手并进。对于文保机构来说,需要学习先进理念,建立和维护一支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只有紧密联系各有特长、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志愿者,才能帮助文保机构解决实际问题。而对于有志于投入文保志愿工作的人们,在释放一腔热情之前,不妨先评估一下自己应具备的相应能力。
(选自人民日报《文保需要高水平志愿者》,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前,故宫文物医院迎来了首批预约观众,对外招募的文物志愿者也正式上岗。
B. 文保志愿者是应国内文保工作者紧缺之势而产生的。
C. 文保志愿者不仅是文物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专业文保队伍的储备力量。
D. 文保志愿者光有足够的热情是不够的,还需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养。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许多发达国家都有文保志愿者,而且招募志愿者逐渐发展成一项成熟的制度。
B. “文物修复”掀起热潮,说明我国的志愿理念已深入人心。
C. 目前,我国文保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但专业能力还有待提升。
D. 文保志愿者的招募,扭转了文保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现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志愿者的加入,为故宫文物医院的对外开放与专业文保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助力。
B. 在陕西咸阳唐崇陵的“走陵”活动中,志愿者的工作受到了社会的质疑。
C. 文物保护工作极具专业性,因此要对志愿者及相关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 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文物医院,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传播文保知识,推进文保工作。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整合概括文章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更是专业文保队伍的储备力量”的递进关系,曲解文意,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在公众与专业文保人员之间,志愿者能够搭建传递知识与美的桥梁,把深奥的文物知识传播出去。志愿者还可以成为专业文保队伍的后备军”。故选C。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分析和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许多发达国家……发展成一项成熟的制度”说法错误,“发展成一项成熟的制度”是美国;B项,“已深入人心”混淆时态,原文“逐步深入人心”;D项,“文保志愿者的招募,扭转了文保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现状”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招纳一批高水平的文保志愿者队伍,有利于解决文保人才的供需矛盾”。故选C。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志愿者的工作受到了社会的质疑”说法绝对,曲解文意。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一些志愿者在陕西咸阳唐崇陵进行‘走陵’活动,在陵区内搜寻石刻残件并将其收集起来搬到了陵区监控摄像头下,就引发了社会争议:这种私自搬动文物的行为是破坏还是保护”。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初识苗歌
罗昭伦
很早以前,就听朋友讲,重庆万盛苗家山寨的姑娘长得水灵灵,姑娘小伙子们唱的苗歌尤为动听。据说,这都是由于当地一条名叫孝子河的河水滋养的缘故。否则,在这偏僻幽静的山旮旯里,何以会长出这样貌若天仙的苗家妹子,何以会飞出这样优美动听的苗家歌声。
万盛苗族因有语言而无文字,由此,苗歌便是苗族同胞们的口头即兴创作。喜欢欣赏民族音乐的我,平时虽爱听听歌曲,但总觉得,卡拉OK厅内的曲调与民歌民乐(尤其是这里的苗歌、乐曲)相比,总少了些许老百姓的那种粗犷与淳厚。于是便萌发了选择一个适当时机到“踩山坪”,去感受体味一下苗歌的念头。
每年春节前后,在国家4A级风景区万盛石林,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苗族踩山会。清晨,我和几位朋友冒雨赶向那个预定中的苗家山寨——万盛石林“万马奔腾”景观处。下了车,我们便顺着七弯八拐的游道往上走。沿路两侧,到处盛开着各种时令的野花,星星点点;悄无声息的山风,也忙着为我们送来几缕花香;骤雨也不住地打在我们的伞上、身上、心头。刚爬上烟雾缭绕的香炉山,便听见前方不远处飘来了高亢的苗歌声:
吹起木叶唱首歌,
木叶送妹几重坡;
……
虽然是个素打扮,
跟那仙女差不多。
这歌声混着花香,被山风吹到很远的地方后,很久很久才从山谷里传来回响。听着这优美动听的歌声,我感觉尤为亲切而美丽。
有人说,苗族是一个十分自信和不屈不挠的民族。因而,他们无论是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或在工作、学习上取得了成绩,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苦涩或欢乐凝聚在苗歌里。由于终年毫无休止的田间劳作,养成了他们苦中寻乐的习惯,无论是在挥汗如雨的烈日下,或是在肩挑重担爬山涉水的山坡上、小溪边,随时都会传出或高亢、或沙哑、或坦荡的歌声。这些苗族歌曲倘若用艺术的水准来衡量,也许一无是处。然而,就是这些“一无是处”的歌曲,用他(她)们的歌喉来吟唱,却唱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苗歌。“想唱苗歌唱起来,要唱苗歌遍地开……”或许这正是苗家人的秉性,用沙哑的嗓子唱出了生活本身的欢乐、苦恼、焦灼、挣扎。听着这歌声,最易让人体味到一个真实的生命历程。我想,这大概便是这些原汁原味苗歌永恒的魄力所在吧。要不,为什么每年的苗族踩山会,都吸引那么多的中外游人,千里迢迢赶到这里体味呢?
想起以前曾听过的一首名叫《看妹知心不知心》的万盛苗家情歌,身心疲惫的我又注入了新的兴奋剂。此时此刻的心情,比往日在城里歌厅欣赏通俗歌曲演唱还令人心焦,恨不能几步赶到苗寨去。幸好在这游道上还时时回响着响亮的芦笙曲调,混着“滴嗒滴嗒”的雨声,慰藉着心焦的旅人。
有一篇文章说,苗家山民们大多不喜欢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不知此话是否当真。在城镇里少男少女们疯狂痴迷偶像派歌手的今天,竟会有这样的事么?颇有点玄乎。我的年龄虽已过了当歌迷的年代,但在工作之余也爱听几首流行歌曲,放松一下过于紧张的神经。以己度人,总以为时下流行的通俗歌曲在山乡小镇,尤其是僻静的山区也是受欢迎的,殊不知,在这里却还保存着一份独处和固执。不过,当我在踏上万盛石林这块神秘土地的一刹那,似乎也有所感悟,但总觉得十分飘渺,理不清纷乱的头绪。此刻顺着游道左弯右拐,踏着苗歌的节奏,终于明白,有这样淳厚的苗歌,难怪苗胞们能拥有一份难得的独处与固执。就便是我,倘若能与苗胞们共饮一壶水,同唱一支歌,长住苗寨,哪还有心思去理会如今的流行歌坛谁主沉浮呢。
就这样顶风冒雨走走想想,不知不觉便来到了“踩山坪”。正恍惚间,一高亢而爽朗的歌声浮在耳畔:
太阳出来晒白岩,
金花银花滚下来;
金花银花我不爱,
只爱情妹好人才……
这神奇的乐章是音乐还是其它什么,此时的我也分辨不清,只是心里觉得,倘仅说是音乐,似乎有点矜持。遐想之余,我忽然想起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或许,这便是生活吧!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开篇写去“踩山坪”感受苗歌的缘由,其一是对苗家山寨的神往,其二是出于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B. 第3段中山风、骤雨、烟雾等景象体现出鲜明的时令特点,表现出了此次出行路程的艰难,烘托出作者焦灼的心态。
C. 虽然从艺术的角度看,苗歌一无是处,但苗家人用他们的歌喉来吟唱生活,唱出了原汁原味的魅力,令人耳目一新。
D. 文中两次引用苗歌,既充实了文章内容,也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听到了这些歌曲,更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顿悟。
5. 应怎样理解文章画线句中“独处和固执”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6. 文章结尾处引用余秋雨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4. A 5. ①苗家山民们大都不痴迷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而是固守着淳厚的苗歌,在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当下,苗家山民对苗歌的坚守正体现出了一种固执。
②苗家山民对苗歌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苗歌里有着独属于他们自己的旋律,他们享受那种独处在自己的精神乐园里高歌欢唱的坦诚和透彻。
6. ①借余秋雨的话表达出苗歌具有永恒魅力的原因:苗歌唱出了生活本身的快乐、苦恼、焦虑、挣扎,能让人体会到生命的历程。
②深化主题,借余秋雨的话将文章主题从对苗歌和苗族的赞美升华到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上,内涵深刻。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B项,“烘托出作者焦灼的心态”说法错误,此段中的山风、骤雨、烟雾等景象除了表现此次行程的艰难之外,也表现了作者对苗歌的喜爱和神往;C项,“虽然从艺术的角度看,苗歌一无是处”曲解文意,苗歌并非真的“一无是处”D项,“文中两次引用苗歌,……更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顿悟”说法错误,“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顿悟”的是第二次听到苗歌。故选A。
5. 试题分析:题干是“应怎样理解文章画线句中‘独处和固执’的含义?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到含有要理解含义词语的句子,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理解重要词语含义。本题理解划线句中“独处和固执”的含义,可根据前文“苗家山民们大多不喜欢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不知此话是否当真。在城镇里少男少女们疯狂痴迷偶像派歌手的今天,竟会有这样的事么?颇有点玄乎。我的年龄虽已过了当歌迷的年代,但在工作之余也爱听几首流行歌曲,放松一下过于紧张的神经。以己度人,总以为时下流行的通俗歌曲在山乡小镇,尤其是僻静的山区也是受欢迎的”,和后文“当我在踏上万盛石林这块神秘土地的一刹那,似乎也有所感悟,但总觉得十分飘渺,理不清纷乱的头绪。此刻顺着游道左弯右拐,踏着苗歌的节奏,终于明白,有这样淳厚的苗歌,难怪苗胞们能拥有一份难得的独处与固执”来理解其含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 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 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选自2017年1月 16日中国报告网,有删改)
附图:
近五年我国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及销售收入情况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中药出口额的33%。
(选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海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选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选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表明,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增加、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成药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
B. 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C. 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D. 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精确数据,客观反映了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情况,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B. 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中医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
C. 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外国抢先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愤懑。
D. 材料一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顺序是一样的,都从客观的角度报道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了报道的广度。
9.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C
9. 最关键问题: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原因:只有解决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发挥我国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才有可能顺利地解决相关的国际地位、海外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等问题。建议:增强法律意识,做好秘方保密工作,利用相关的法律,积极保护知识产权。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国际话语权丢失”于文无据,原文强调中医药要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并非说国际话语权已经丢失。故选C。
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把握文中作者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进行辨析。A项,“都引用了精确数据”错,材料四有些数据是“据不完全统计”而得出的;B项,“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表达不妥,“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以偏概全;D项,“材料一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顺序是一样”说法错误,这两则材料陈述新闻事实的先后顺序并不一样,且“报道时效性较强的内容”说法错误,材料一报道的新闻事实时效性不强。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此类题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9.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请简要分析”,答题前先审题,该题有三问,第一问要回答影响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的问题,第二问,回答原因,第三问,要回答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读全文,材料三最后一段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表明问题的关键是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因为有了知识产权才有知识的归属权,才有话语权,中医药才能走出国门,才能保证中医药永远性“中”。解决问题的建议,从出现问题的角度入手思才对策,国人法律意识淡泊,不及时注册,保秘工作不到位,导致秘方流失,针对这种现状,提出建议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行本,沛人也。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进攻怀州。行本率吏民拒之,拜仪同,赐爵文安县子。及践祚,征拜谏议大夫。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上不顾。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与民约束。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笑,声闻于外。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殿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者治之。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太子尝得良马,令福乘而观之,太子甚悦,因欲令行本复乘之。行本不从,正色而进曰:“至尊置臣于庶子之位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惭而止。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及太子废,上曰:“嗟乎!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此。”
(选自《隋书》卷六二,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B. 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C. 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D. 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后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谦辞。
B. 不肖,可以指不才,不贤;品行不好,没有出息。后来常用此词来表示自谦。
C. 下车,古代可以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来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D. 弄臣,中国古代称“优”,是指古代宫廷中以插科打诨来为国君消烦解闷的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行本读书刻苦,治学十分勤奋。背诵读书,聚精会神、不知疲倦,即使穿衣吃饭都缺乏的时候,也能像以往一样宴请宾朋。
B. 刘行本正直敢言,遇事坚持正见。在处理一个犯错的郎中时,与国君发生龃龉,他劝之以理,谏之以行,终使皇帝改变主意。
C. 刘行本性情刚烈,心中永记正道。夏侯福与太子在阁内嬉戏,被刘行本听到,刘行本将他交付执法者处置,因太子求情才释放。
D. 刘行本深得器重,皇帝感怀不忘。后来当太子杨勇被废弃时,高祖认为如果刘行本还在人世的话,太子就不会落到如此地步。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
(2)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
【答案】10. B 11. A 12. A
13. (1) 这个人向来高洁,其过失又很小,希望陛下稍加宽容他。
(2)权贵惧怕刘行本的正直,没有人敢到他的门上。因此请托办事的路被断绝了,法律命令清明简约,官吏百姓都怀念他。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根据名词代词“肇(元肇)”“教命”“宪章”“己”“言”“朝廷”“信”“法”“威”“人臣”“理”“绢”,虚词“乃”“其”“之”,再结合本句意思:现在元肇竟然敢重视他的政令,轻视法律条文,想要表明自己言之必行,而忘记了朝廷的根本信用,损害法律树立个人威权,(这)不是人臣的礼节。”皇帝称赞他,赐给(他)百匹绸绢。句子可以断开为: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故答案为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陛下’后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谦辞”说法错误,“陛下”为敬辞,不是谦辞。故选A。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A项,“也能像以往一样宴请宾朋”说法错误,是对“虽衣食乏绝,晏如也”中“晏如”理解错误,“晏如”是安然自若的样子。语出《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这里应该是“虽然穿衣吃饭都有缺乏的时候,但干扰不了他读书,仍能像以前一样安然自若地读书”。故选A。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句中的“素”,向来;“清”,高洁;“过”,过失;“愿”,希望;“少”,稍微,稍加;“宽假”,宽容。(2)句中的“惮”,惧怕;“方直”,正直;“由是”,因此;“请托”,指请托办事的;“清简”,清明简约;“怀”,怀念。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刘行本,沛县人。常以背诵读书为事,聚精会神而忘记了疲劳,虽然穿衣吃饭都有缺乏的时候,但干扰不了他读书,仍是一如既往。性情刚烈,有股不可改变的意志。
在职几年后,拜太子左庶子。当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被太子所昵爱,曾经在阁中和太子游戏打闹,夏侯福大笑,笑声在外边都能听到。刘行本当时正在阁下,听到了夏侯福的笑声,待夏侯福出来,刘行本责备他说:“殿下宽容,给你好脸色。你是什么小人,竟敢如此轻慢!”因此交给执法的人处治。过了几天,皇太子为夏侯福求情,才释放出来。太子曾得到一匹好马,让夏侯福骑乘而观看。太子十分高兴,因此想让刘行本再骑一次。刘行本不骑,严肃地劝谏说:“皇帝把臣放在庶子这个位子上,是要让我用正道辅导殿下,并不是给殿下作亲近狎玩的人。”皇太子听了惭愧而止。后来又以本官兼任大兴县令,权贵惧怕刘行本的正直,没有人敢到他的门上。因此请托办事的路断绝了,法令清简,官吏百姓都怀念他。不久,死于官任上,皇帝十分悼念哀伤他。等到太子被废,皇上说:“嗟乎!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①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阕。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
【注】①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上不得志时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的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诗人与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饮罢便留宿在那儿,翌日早上,将此诗呈送给子骏等三人。
B. 首联两句中的“青春”即春季,“阕”是“终、止”的意思。时当暮春,连绵春雨方停,作者觉得身上衣裳难抵这料峭春寒。
C. 颈联两句运用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写景物,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写深夜所感,此时游目旁观,侧耳远听,万象寂然,群动俱歇。
D. 司马光曾说“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此诗明洁清远的意境,正是这种人生境界的最好写照。
15. 诗歌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诗歌尾联表现出作者坚持自己的政见,不肯苟且迎合,高洁清白的品质。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玉壶冰”自比,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我只怀疑“玉壶冰”还不足以用来与我明洁的品性和操守相比。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动静结合”理解有误。此联中没有动静结合。故选C。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诗歌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诗句内容,赏析表达技巧能力。本诗开首两句写时节。时当初春,诗人却觉得春深,是因为置身于偏僻的南园之故。连绵春雨方停,觉得身上衣裳有些难以抵挡这料峭春寒。中间四句写夜半酒醒。在这雨后添寒的夜晚,诗人与好友相聚,痛饮一番后,酩酊大醉。夜半酒力发散,方才清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只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十分晃眼。沉醉中醒来,再难成寐,于是便游目旁观,侧耳远听,但见万象寂然,群动俱歇。此时诗人想起了朝廷中那场关于变法的纷争。当初他在神宗面前与王安石争得很激烈,还给王安石写过两封信进行劝阻,可是王安石不听,皇帝也支持王安石,新法终于推行了,他想:我如此喋喋不休,难道是为了自己?还不是为了社稷、为了君王吗?司马光并不认为王安石的新法有进步意义,而他本人也认为自己是出于一片忠心的,因此最末两句便道:“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南朝诗人鲍照《代白头吟》中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后人便以“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以后还有盛唐诗人王昌龄,他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来自比喻光明澄澈的品德,然而诗人在这里却说:我只怀疑“玉壶冰”这个比喻,还不足以用来比拟自己的明洁的品性和操守。这最末两句的点睛之笔,表白了诗人的心迹,也向朋友们流露了压抑于内心的一缕淡淡的委婉曲折之情。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自己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毫无艳羡想法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以女子自比,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用心浮躁就会像螃蟹那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以中有足乐者, (2).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4). 谣诼谓余以善淫 (5). (3)蟹六跪而二螯, (6).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奉、嫉、蛾眉、谣诼、淫、螯、鳝。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代的学者积累知识是明代人无法 的。许多传统的学问在清代复兴了,发展了,甚至形成 的局面,但这是以清代的文化限制、压迫和文字狱为前提的。清代是文字狱最频繁的时代, 即能招致飞来横祸。清代历朝禁毁之书达数千种之多,多数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压迫总是不自信的,因此就更提高暴力压迫的力度,制造出一种非常恐怖的氛围,文人士大夫 ,他们只好躲进离现实最远的文字训诂和考据当中去了。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望其项背 蒸蒸日上 吉光片羽 动辄得咎
B. 望尘莫及 欣欣向荣 只言片语 人人自危
C. 望其项背 欣欣向荣 只言片语 动辄得咎
D. 望尘莫及 蒸蒸日上 吉光片羽 人人自危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
A. 多数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压迫总是不自信的,因此就更加大舆论钳制的力度,
B. 少数民族对多数人的统治压迫总是不自信的, 因此就更加大暴力压迫的力度,
C. 少数民族对多数人的统治压迫总是不自信的, 因此就更提高舆论钳制的力度,
D. 多数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压迫总是不自信的, 因此就更提高暴力压迫的力度,
【答案】17. C 18. B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是“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第一空,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望尘莫及:远远望着前面人马行走时扬起来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常用作和人比较时自谦的话。根据横线前“无法”,选用成语“望其项背”。排除BD两项。第二空,蒸蒸日上:形容事物天天向上发展。欣欣向荣:形容草木长势繁盛。后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此处是说许多传统学问复兴,蓬勃发展,呈现一片兴旺昌盛的情形。选用成语“欣欣向荣”。排除A项。第三空,吉光片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神兽的一小块毛皮,常用来喻指残存的艺术珍品,也作“吉光片裘”。只言片语:个别词句或片断的话。此处是说在清代文字狱最频繁时代,个别词句或片段的话都可能招来横祸。选用词语“只言片语”。第四空,动辄得咎:动不动就遭到责怪或受到处分。人人自危: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此处是说在文字狱频繁时代,清朝的士大夫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选用成语“人人自危”。故选C。
18.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考查学生修改病句能力。划线句子“多数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压迫总是不自信的,因此就更提高暴力压迫的力度”,“多数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压迫”主客颠倒,应该是“少数民族对多数人的统治压迫”。还有“提高”和“力度”搭配不当,将“提高”改成“加大”。故选B。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对待人的道,就是人道。人道就是对待人的道德原则。那么,应该如何对待人呢?( )这样的一种思想体系就叫做人道主义。为什么说人是最高价值?( )每个人的一切说到底都是他人给予的。他自己是不能生存的,他要生存,他必须缔结社会,他的一切都是社会给的,也是他人给的。
另一方面,为什么说人是最高价值?就是因为人是目的,社会是手段,社会发展中的一切都是手段,都是为了每个人的利益和幸福服务的手段,所以人是本位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人是目的,社会是手段,就意味着人是评价社会一切事物的价值和标准。人的目的、需要是万物的尺度,是事物应该不应该、好不好、坏不坏、有没有价值的标准。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依次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人。 因为人最需要的就是人。
B. 应该把人当做最高价值。 因为人具有社会属性。
C. 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人。 因为人具有社会属性。
D. 应该把人当做最高价值。 因为人最需要的就是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衔接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依次最恰当的一项”,第一处,根据括号后“这样的一种思想体系就叫做人道主义。为什么说人是最高价值”和第二段中“另一方面,为什么说人是最高价值”推断出此处填写“应该把人当做最高价值”,排除AC两项;第二处,因为括号前有“为什么”,所以所填写的句子用“因为”开头。再结合括号后“每个人的一切说到底都是他人给予的。他自己是不能生存的,他要生存,他必须缔结社会,他的一切都是社会给的,也是他人给的”,推断出此处填写“因为人最需要的就是人”。故选D。
20. 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通 告
为提高电话网的通讯能力,我公司将对辖区电话局的中央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现将有关事项宣布如下:
本工程将于6月10日至11日8时实施,在此期间会影响光园区电话用户的正常通话。交换机升级后,用户原有的一些业务功能需要重新设置。
如有疑问,欢迎提出。本公司客服电话:87190000。
对工程施工给您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请予以宽容和支持!
网信通信有限公司光园分公司
2018年6月8日
【答案】“宣布”改为“通告”;“实施”改为“施工”;“提出”改为“垂询”;“不安”改为“歉意”;“宽容”改为“理解”。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题干已经指出文稿有五处在表达上不妥当,要求“指出并改正”。通读文稿,可知文稿是一则通告。通告是使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通告不同公告。通告主要用于有关单位开展业务工作需要。所以在用语方面也要特别注意。第一段中“宣布”太正式,应改为“通告”。“工程”与“实施”搭配不当,改为“施工”。“提出”侧重于举出,这里应改为“垂询”,“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侧重于问,含敬意。“不安”侧重于非常正式而严肃的场合,这里应改为“歉意”。“歉意”,抱歉的心意。“宽容”,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根据语境此处应改为“理解”。“理解”意思是懂,了解。“理解”是双方站在同一层面上,以相互尊重的态度和同情心,和解双方关系的行为。“宽容”则是站在比较高的层面上驾驭两人的关系,本来有对对方进行惩处的权力,却不行使这种权力的行为。
21. 请根据谢朓的诗句“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描写一个情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优美;③不少于50字。
【答案】荷塘里的新荷微微颤动,原来是一群鱼儿在荷塘里无忧无虑的嬉戏,嬉戏中鱼儿触及到刚长出来的亭亭玉立的新荷。鸟儿从花枝上飞散去,触动了花枝,枝上残花如天女散花般纷纷落下。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扩写语句能力。题干要求根据谢朓的诗句“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描写一个情景。属诗词素描型扩写题,解答时,一要认真阅读诗句,明确诗句中所写的鱼、新荷、鸟、余花;二要展开想象,想象诗句中描写了鱼儿在荷塘里嬉戏,触及亭亭新荷微微颤动;鸟儿从花枝上飞去,抖动枝上残花纷纷落下情景。扩写时,可以适当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让语言生动优美起来,此外,要注意字数要求。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有人答“蒙娜丽莎”,有人答“向日葵”,有人答“吹笛少年”等等。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著名作家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答案】
选择
一家报社曾举办过一个有奖问答:如果卢浮宫着火了,情况紧急,只允许救出一幅画,你会救哪一幅?对于这个题目,贝尔纳给出了一个十分精彩的回答:“救离出口最近的那一幅。”也许有些人会窃笑:“嘿!这个傻瓜!怎么不去救最贵的!”我不以为然,倘若救画的人深入火海,去寻找那弥足珍贵的一张“彩纸”,也许,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一整个卢浮宫,还会白白搭进去一条人命。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大家心里自然是有数的。这虽然是个假设,虽然是就假设评选出的答案,但由此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道理:成功的最佳目标往往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一个。
当然,这不是说在追求事物过程中不考虑价值因素,如果我们冒着生命危险救出的是一堆垃圾,那跟什么都没做是等效的。但是,如果我们偏激、片面地去考虑“最”的问题,那么往往会造成目标空洞浮夸,最终导致失败。中国历史上,就有这样的惨痛教训,在“大跃进”期间,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刮起了一阵“浮夸风”。“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口号比比皆是,更是兴起了“全民大炼钢运动”的运动,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重大损失。这一切,都是由于太追求价值而忽略了现实,最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由此可见,选择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是成功的基石。
也许会有人反驳:我们自己的人生太短,遗憾太多,拥有这么多顾虑,何不如放手一搏?我不否认,的确,人生短短数十载,没有赌过一把真的有些遗憾。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脚踏实地”。要有够得到星星的资本,才能奢望拥有星光。有幻想、有激情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过度天真,将这股子“正能量”化作了戾气,那就得不偿失了。只有懂得“舍弃”一些东西,那样你才能够拥有得更多。
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上,有时候会被利益、金钱蒙蔽了双眼,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结果酿成了惨剧。而要看清利弊,分清大小,正确定位,那就需要时间的历练,通过我们人生的积淀,来帮助我们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人生就像是一道选择题,你选对了,得到了令自己满意的结果,那必然是极好的,倘若出了错,只要你有“脚踏实地”的思想并落实到行动中去,在新的一轮“考试”中也能获得好的成绩!
不论怎样,希望大家能够做出令自己满意的选择,制定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不要等到将来才追悔莫及,余恨一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题材料讲述了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人们答案各部相同,每个人都选择抢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幅画,最后著名作家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使“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为什么抢离出口最近那副画是最佳答案,因为抢离出口最近那副画最可能成功,成功之后还有可能再抢救下一幅画。也就是说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可能实现的那个。再说能收进罗浮宫的每一幅画都是有价值的,“离出口最近的那副画”,既有价值,救它又最可能实现,自然是最佳目标。有价值而最可能实现的目标远胜于最有价值却不能实现的目标。所以作文时,可以从肯定贝尔纳家答案角度进行立意:①不要好高骛远;②理性确立奋斗目标;③目标要切合实际;④“价值”与“实现”最佳组合;⑤最可能实现的目标是最佳目标;⑥成功与目标;等等。也可以从否定贝尔纳答案角度立意,如:①追求最有价值的目标虽败犹荣;②不以成败论英雄;③成功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奋斗过程;④人生不能没有追求;等等。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本文由公众号美源缘(ID:meiyuanyyy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