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2018年5月全部数学英语理综文综试题 4.数英理综文综2018年6月全部试题
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剧相较于电视剧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注重用户体验。有人预见不久的将来,网络剧的受众不仅能通过评论、弹幕交流,还可以利用网络调查问卷实现与创作者的互动,甚至影响故事走向和人物命运的设计。而实现这一愿望的重要途径就是已在欧美日韩等电视剧产业发达国家成为主流的“边拍边播”的周播模式。然而,几年过去了,我们好像只学到了皮毛,未学到精髓。当下的大部分国产网络剧虽然表面上采用国际流行的周播制,但相较于国外秉持的那种从拍摄、制作到播出一系列操作流程皆有别于日播的“周播”概念,中国的“周播剧”只在播出周期上做到了以周为单位上线新剧集。很多创作者完全按照传统的电视剧思维方式去创作,把作品拍成低配版的“电视剧”,着实令人遗憾。
为什么要在网络剧中推广周播模式?以美国电视剧产业为例,一部美剧在正式播出前,一般要先播出讲述整部剧人物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先导集,然后播出平台凭借先导集的观众反馈情况决定是否订购。如果被订购,创作者还要根据先导集播出时的调查数据分析受众的年龄、性别以及喜欢原因,作为拍摄后面剧集时调整情节和风格的依据。这样可以预防一次性制作播出时遭遇收视率不理想、投资血本无归的情况。当然,先导集获得好口碑不代表受众一定会继续收看该剧。在制作播出中了解受众的意见,及时作出调整,成了美剧生产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边拍边播”还使剧目很难被盗版,无形中也保护了制片方的权益。
周播模式优点多,为何偏偏中国网络剧玩不转?首先,长期以来,中国观众形成了每晚连看两集电视剧的收视习惯,一时间很难调整得过来。其次,在过于看重商业利益的浮躁氛围影响下,制片方一时间很难适应“周播”模式。以往一部二十多集的网络剧只需两三个月即可完成拍摄制作。但若按照周播模式,则需要半年以上的周期,投入产出比急速下降,想要挣快钱的从业者根本没有那份耐心和情怀。最后,周播模式无形中缩短了剧本的创作周期,创业者需根据制作机构搜集的网民意见以“星期”为单位完成每集的创作拍摄任务。无论从经验、能力还是合作模式上,国内现有的影视人才队伍要实现这种生产方式,都需要一个学习、磨合、提升的过程。
一些影视制作机构近两年仍在坚守,但更多地采取“边剪边播”的“曲线救国”模式,试图在“拍完再播”和“边拍边播”之间走出一条结合国内网络剧客观情况的平衡之路。这种做法无疑为今后网络剧对周播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相信随着网络剧产业日趋成熟,更多积极借鉴国外周播剧模式的创新和互动元素、注重受众观赏体验的精品力作将涌现出来。网络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周播模式,指日可待。
(摘编自龚禹霖《网络剧也需精耕细作》,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剧最大的优点是注重用户体验,受众不仅能通过评论、弹幕交流,还可以与创作者互动,影响故事走向和人物命运的设计。
B. 当下国产网络剧虽然开始学习欧美日韩的“周播剧”,但只学到了周播剧的外在,其本身完全是在用传统的思维创作电视剧。
C. 美剧正式播出前会先出先导集,根据先导集播出时的调查数据及时了解受众的意见并作出相应调整,就可以避免收视率低的情况。
D. 中国网络剧玩不转周播模式,与观众收视习惯难以调整、从业者没有精耕细作的耐心和情怀、 创作者经验能力不足等不无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出问题,点明中国网络剧发展至今与当初的预想差距较大,令人遗憾。
B. 文章以举例论证的方式,阐述网络剧推广国际流行的周播模式的原因及该模式的优点。
C. 文章通过国内外网络剧制作流程方面的对比,论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D. 对于中国网络剧,文章先交代现状,再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最后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的改进方案。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国产网络剧的周播模式发展得不顺利有很多因素,我们可以积极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作新思 路。
B. 只要能改掉用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创作网络剧的惯常制作模式,国产网络剧精品就能大量涌现出来。
C. 虽然“边拍边播”这种模式对于中国来说执行起来比较困难,但它能很好地保护制作方的权益。
D. 国产网络剧的发展缓慢,只有借鉴国外周播剧模式剧模式的经验,注重受众的观赏体验,才能健康发展。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未然当作已然,原文是“有人预见不久的将来……命运的设计”;B项,以偏概全,“其本身完全是在用传统的思维创作电视剧”错误;C项,“就可以避免收视率低的情况”过于绝对。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论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具体改进方案”错误,文章只是分析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原因,没有指出具体的改进方案。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只要……就……”过于绝对。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奔丧
江岸
王魁还是在他娘升天的那一年回的老家。屈指算来,他已经整整五年没有回故乡黄泥湾了。爹虽然老了,但没有老到犯糊涂的份儿上。就这几个手指头,他掰得过来。
爹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说:“给宝儿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怎么跟他说呢?”
“就说我不行了,要见他最后一面。”
王魁的几个姐姐分别叫王凤、王琴、王芳,爹叫了她们半辈子王凤、王琴、王芳。王魁有大号,可爹偏不叫,他都三十多岁的人了,爹还宝儿宝儿地喊他。王魁出生之前,爹和娘已经生了八个女儿,送人的送人,丢崖下的丢崖下,还放木盆里顺河水漂走一个,只留下王凤、王琴和王芳。王魁出生的时候,爹已经四十七岁了,娘四十五。这么大年龄结出个老秋瓜,怎么不是个宝儿呢?
王魁快速从广州赶回来。一进院子,他就丢了行李,长嚎一声,“爹啊!”救火似的往爹的卧室冲。
爹这两天被女儿们汤汤水水地伺候着,身体本已无大碍,加上得知王魁正在往家赶的消息,病就全好了。他想起床,到村口去接接王魁,硬是被女儿们按了回去。
王魁半蹲半跪在爹的床前,大哭着说:“爹,宝儿回来了。”按照女儿们事先的安排,王魁进来以后,爹只能缓缓地睁开眼睛,气若游丝地哼几声,然后在女儿们的搀扶下慢慢坐起来……可是爹憋不住。爹双手一撑,竟然呼啦一下直起腰,一把抱住王魁,大声地说:“宝儿,俺的宝儿……”
这个戏至此彻底演砸了!
王魁从爹的卧室走出来的时候,脸色比锅底还黑。王琴递给他一杯茶,他劈手接过来,掼了个粉碎;王芳递给他一块馍,他也摔在她脚边;一条老黄狗飞快地冲过来,叼起大些的馍块;一群鸡咕咕叫着围过来,啄食四分五裂的馍渣;他一脚踢跑那条狗,又一脚踢飞一群鸡。整个小院鸡飞狗跳,好不热闹。
王凤也黑了脸,喝道:“王魁,你疯了吗?”
王魁吼道:“我疯了,我就是疯了。你们知道吗?我们厂现在正是生产旺季,忙得吃饭放屁的工夫都没有。老板死活不批假,我是赌气辞职回来的。”
王芳嘀咕:“不就是打个工吗?以后再找活儿,还能找不到?”
王魁一下子蹦到王芳面前,手指着她的鼻尖,说:“我在这个厂干了十三年,从小工到主管,我容易吗?小工拼死拼活干一个月,才三千元,主管一个月一万多,你知道吗?你去给我找个主管的活儿试试!”
王芳吓哭了,躲到了王凤身后。
王琴气恼地说:“爹五年没见你,能不想你吗?”
王魁说:“想我,看看照片行不行,打打电话行不行,把他送广州去一趟行不行,非得让我回来?我哪个月不给他汇钱,他缺吃缺喝缺穿了?”
王凤重重叹了一口气,说:我们以后不哄你了。”
王魁冷笑着说:“还提以后?以后不到那一天,你们休想让我回来!”
王凤想再说些什么,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她们鱼贯走进屋,走进爹的卧室,围坐在爹的床边。显然,院子里发生的一切,爹尽收耳底。爹浑浊的眼泪像雨天屋檐滴水似的纷纭落下来。王凤给爹擦眼泪,爹的眼泪没擦干,她自己的眼泪反倒流了出来。
吃晚饭的时候,王魁说:“我已经给老板打电话了,想收回辞职报告。老板同意了,让我尽快赶回去上班。顿了顿,王魁又说,明天一早,我就走。”
爹一口饭含在嘴里,不嚼了,呆呆地看王魁,嚼得半碎的饭粒一点一点从嘴角掉出来。
三个姐姐都低下了头,默默吃饭。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王魁就背着行李,要离家远行。王魁向爹辞行,院内院外,却没有爹的影子。姐姐们簇拥着他,把他送出村庄。
回到家,天大亮了。王芳清扫爹的卧室,王凤和王琴去厨房准备早餐。王芳发现,爹床边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打开的烟盒,背面歪歪扭扭写了一行字:宝儿,爹对不起你,今后不再拖累你了。王芳还发现,爹的床上,堆着一摞红彤彤的百元钞票,钞票下面,也是几张打开的烟盒。她把烟盒抽出来,只见每张烟盒的背面,都写着一行行日期和几百、上千不等的金额。
王芳凄厉地喊:“大姐,二姐!”
王凤和王琴应声而入,接过烟盒一看,都慌了神儿。王凤哽咽着说:“快,快,给王魁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开篇写王魁还是在他娘升天的那一天回过老家的情节,主要是说明王魁在外打工很久没有回家了,侧面表现王魁的爹对儿子的强烈思念之情。
B. 王魁父亲对年已三十多岁的王魁仍叫着小名,而对王魁的三个姐姐从未叫过她们的小名,体现了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
C. 王魁回到家,他父亲一下子就坐了起来,“撑”“呼啦”“抱”这些词语生动地表现了王魁父亲见到儿子时的激动心情,这也让装病的事被戳穿。
D. 王凤在行事风格上符合家里老大的特点,她批评了发脾气的弟弟,也明白弟弟在外打工的难处,看到爹的留言就赶紧让妹妹们打电话告诉王魁。
E. 小说通过一个老父亲因思念儿子而装病骗儿子回家的故事变现了对当前农村老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也表现了年轻人与父辈思想观念的冲突。
5. 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王魁的形象特征。
6. 小说设计王魁的爹留言出走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7. 你认为王魁父亲装作生了重病要王魁回来的事情是否妥当?请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4. BE 5. ①孝顺却不知道该怎样孝顺。王魁听到父亲病重的消息辞职回家说明他是孝顺的,但是因为工作忙,五年里只往家寄钱而没有回家,忽略了父亲对自己的思念,说明他不知道如何孝顺年迈的老人。②脾气暴躁。知道父亲是骗自己的,就黑了脸,对姐姐们乱发脾气。③能干、对工作负责。作为一个打工者,十三年间从小工升到主管,时刻惦记着厂里的生产,说明他是一个能干、对工作负责的人。
6. ①情节结构方面,王魁千里探父,没想到父亲是装病,王魁再离家,父亲却离家出走。小说以此结尾出人意料,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给读者心灵以震撼。②人物塑造方面,王魁父亲出走时留下了道歉字条和王魁寄回来的钱,说明他不愿给儿子添麻烦,疼爱儿子,使王魁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③主题表现方面,父亲留下钱离家出走,这一情节能引发人们对行孝方式的思考。
7. 观点一:妥当。①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思念是痛彻心腑的,何况儿子王魁五年没有回来了,这并非是恶意欺骗。②王魁以工作艰难忙碌、要挣钱养家为借口不回家,王魁父亲不采取这种办法无法让王魁回来,这也是无奈之举。③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往往忽视了长辈的情感需求,认为让父亲衣食无忧就是对长辈尽孝,其实父母等长辈要求的不多,只不过是常回家看看而已。
观点二:不妥当。①父亲没有理解王魁。作为父亲,应该理解儿子在外的辛苦,没有实在无法解决的困难,怎么能因为亲情的需要而影响孩子的工作?②王魁还是富有孝心,每个月都会寄钱给父亲,而且父亲有王魁的几个姐姐陪伴,若是想儿子,还可以如王魁所说采取多种方式聊慰思念之苦,完全没有必要他回来。③现实中老人自己、子女以及社会可以从多方面丰富老人的情感生活,减轻老人在子女不在身边时的痛苦,减少类似事件或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任选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项考核情节,C项考核语言,D项考核形象,D项考核主旨,其中B项,“从未叫过她们的小名”不妥,文中只是说“叫了她们半辈子王凤、王琴、王芳”,不等于从未叫过她们的小名;“重男轻女的思想”错误,只是晚年得子比较疼爱而已。E项,“表现了年轻人与父辈思想观念的冲突”错误,本文主要关注的是行孝方式的问题,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农村老人生活现状的关注,但没涉及两代人思想观念差异的问题。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特征的题目,要求简要概括王魁的形象特征,答题时注意梳理情节,然后根据情节进行概括,此题注意根据“听到父亲病重的消息辞职回家说明他是孝顺的,但是因为工作忙,五年里只往家寄钱而没有回家,忽略了父亲对自己的思念,说明他不知道如何孝顺年迈的老人”“知道父亲是骗自己的,就黑了脸,对姐姐们乱发脾气”“作为一个打工者,十三年间从小工升到主管,时刻惦记着厂里的生产,说明他是一个能干、对工作负责的人”等情节,概括其“孝顺却不知道该怎样孝顺”“脾气暴躁”“能干、对工作负责”等形象特征。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的题目,此题要求分析小说设计王魁的爹留言出走的情节的作用,答题时注意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此题从情节结构方面,小说以此结尾出人意料,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给读者心灵以震撼;从人物塑造方面,说明他不愿给儿子添麻烦,疼爱儿子,使王魁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从主旨的角度看,父亲留下钱离家出走,这一情节能引发人们对行孝方式的思考。
二、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①,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②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③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槃桉④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永初二年,邓太后诏曰:“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尽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世,百姓追思,为之立祠。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斯者乎!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延燕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傳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注】①功曹:汉代辅佐州、郡长官办事的官吏,掌管考查记录功劳等。②擿:(tī),揭发 ③醊:(zhuì),祭祀时用酒酹地。④槃桉:“槃”即盘,“桉”即碗。
8.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晚而改节,敦儒学 敦:推崇
B. 悉诛之。 悉:全、都
C. 京师称叹 称:称赞
D. 以劝劳勤 劝:劝说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对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B. 豪右,西汉时期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文中指权势盛大的豪族大户。
C. 永元,是年号,可做纪年之用。帝王登基或朝廷遇到大事,往往会更改年号。中国古代帝王都有年号。
D. 茂才,是汉代的一种察举常科,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茂者,美也。茂才,即优秀人才。
10.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焕年轻时,喜好行侠仗义,崇尚武力,后来才改变志向,研究儒学,入仕为官,曾任兖州刺史、侍御史、洛阳令等职。
B. 王涣任温县县令时,严惩奸猾之徒,使境内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C. 王换任洛阳令时,严格要求自己,办事公平,处理案件宽严适宜:同时又善于斗争,多次揭露潜藏的奸恶。
D. 王涣去世后,邓太后认为王涣为国为民辛勤劳作,任命他的儿子王石为郎中,并为他设立祠堂。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2)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
【答案】8. D 9. C 10. D
11. (1) 我任用功曹王涣来选用贤明有才能的人,任用主簿镡镡显来弥补过失,我不过是奉命宣读诏书罢了。
(2)官吏向他们询问原因,他们都说平时带粮食去洛阳,被士兵和官吏掠夺,经常损失一半。
【解析】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D项,勉励。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中国古代帝王都有年号”错误,年号始于汉武帝。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D项,“并为他设立祠堂”错误,是百姓为王涣立的祠堂。
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简:选用;贤、能:贤明有才能的人;拾遗补阙:弥补过失;而已:罢了;故:原因;咸:都;钞:掠夺;恒:经常;为……所……:表被动,被动句。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崇尚力气和武艺,多次与勇猛矫健的少年往来。后来他改变了自己的操行,推崇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敢于决断,不回避豪强。陈宠治政的名声广泛流传,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主簿镡显来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出了名。州府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部消灭。县境内安定太平,商人可以在外面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兖州所属郡县的过失,声名大震。后来由于审查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过了一年多,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神机妙算。
元兴元年,王涣病死。无论是城市的居民还是行旅之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多达数千人前去祭奠。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掠夺,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使百姓怀念感激到如此地步。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了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永初二年,邓太后下诏书说:“原洛阳令王涣,守持清廉的节操,遵循《诗经•召南•羔羊》阐述的含义,尽心奉行公事,一心使百姓得到好处,功业没有成功,就不幸过早逝世,百姓对他追忆怀念,为他修建祠堂。要不是他忠心仁爱到了极点,谁能够达到这样的境地!现在任命王涣的儿子王石为郎中,以勉励辛勤操劳的人。”延熹年间,桓帝尊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唯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放言五首(其一)①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②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③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烙柴兼照乘④,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①此诗是诗人因直言上谏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底事:何事。③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酶本领。④燔柴:大火:照乘:明珠。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开门见山地点明古往今来世界上朝真暮伪的事比较少,所以人们很难辨别出真实情况。
B. 颔联,使用典故,说明世人的可悲:他们只爱臧生式的假圣人,但不知道还有宁子这样的高贤。
C. 颈联,以萤火虫发光但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呈球状但不是珍珠说明人们会被事物的假象送惑。
D. 尾联,紧承颈联比喻,将大火与萤火、明珠与露珠作对比,指出大火、明珠处境的悲哀。
E. 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形象化,虽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
13.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12. AD 13. ①对自身遭遇不公的愤怒之情;②对昏聩朝廷不分曲直的不满;③对世人不辨真伪的批判。
【解析】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世界上朝真暮伪的事比较少”错误,“古往今来底事无”的意思是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有发生过?意思是这样的事情很多;D项,“将大火与萤火、明珠与露珠作对比”错误,尾联并没有使用对比手法。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朝真暮伪何人辨”分析对自身遭遇不公的愤怒之情;根据“但爱臧生能诈圣”分析对昏聩朝廷不分曲直的不满;根据“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分析对世人不辨真伪的批判。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
1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以景色的宁静、听众的专注来衬托琵琶女音乐演奏的成功和美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从容不迫、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慨沦陷区庙宇香火旺盛、人民民族意识已经模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清照在《醉花阴》一词中,写出时间的浸长无聊,同时烘托出沉郁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别有幽愁暗恨生 (2). 此时无声胜有声 (3). 羽扇纶巾 (4). 谈笑间 (5). 樯橹灰飞烟灭 (6). 可堪回首 (7). 佛狸祠下 (8). 一片神鸦社鼓 (9). 薄雾浓云愁永昼 (10). 瑞脑销金兽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幽愁”“纶”“佛狸祠”“樯橹”的写法。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应用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各位选手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金秋时节,小镇的美景引来了蔚然成风的游客,他们体验农事、品尝地道美食,全面感受当地风土人情。
C. 通过不断努力,她从一个普通的女工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
D. “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追逐梦想,心无旁鹜,二十四年如一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巧舌如簧:舌头灵巧,能言善辩,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含贬义。褒贬误用。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句中说的是游客多,对象错配。摇身一变:多指坏人改换面目出现。褒贬误用。心无旁骛: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这是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C. 近年来,食品药品在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被媒体接连曝光,各职能部门各管一段的监管模式也因此受到了社会的质疑。
D. 这种建筑具有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使利,虽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否定不当。删去“不足”“不当”;B项,成分赘余,“责无旁贷的责任”成分赘余;D项,成分残缺,“具有……”后缺少成分。
点睛: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时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此题选项B成分赘余,选项D成分残缺。
17.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这种最新款式的瓷砖,既环保又美观,铺在您家里一定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B. 你的文稿,我已看过,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已进行斧正。
C. 一位来宾对逝者的哥哥说:“对舍弟的过世我深表哀悼,请节哀顺变。”
D. 李先生的好友送给他一些字画,李先生说:“恭敬不如从命,你的墨宝我就全收下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A项,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B项,斧正:敬词,请别人修改文章;D项,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十五个字。
目前,医学界对头发早白的原因有三种说法:首先是遗传说,①___________,他们子女的头发十有八九也会早白,②_____________。欧莱雅发质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认为,黑发变白是一种名为TR-2的蛋白质基因在作怪,其三是精神说。人的压力过大,③______________,精神的紧张抑郁又引起身体内分泌严重失调,促进人过早产生白发。
【答案】 (1). ①一个家庭的父母头发早白 (2). ②其二是基因说 (3). ③精神就会紧张抑郁
19.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方式①找出另外两处问题。
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在军用方面的价值是不可预估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讲,只要不依赖国外的导航系统,就能确保我们的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有保障,社会经济就能取得突破性发展,国民对社会各方面的满意指数就会提升。
①不是只要不依赖国外的导航系统就能确保国家安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不是国家安全有保障就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突破。 (2). ③不是经济发展取得突破就能提升国民对社会各方面的满意指数。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国家安全有保障,社会经济就能取得突破性发展,国民对社会各方面的满意指数就会提升”,两个句子前后的关系是“可能”,不是“必然”。
四、写作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前,有一只蝉,一直梦想着要干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起初它想像鲲鹏一样飞到南海去,可是一估算,要完成这个计划,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打算飞到北海,想看一看那里的风景,可是再一估算,至少也需要十年的时间,这只蝉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悲伤起来,于是它什么也不做了,整天趴在树上,最终也死在了这课树上。
读了以上故事,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选择一个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做大事先从小事做起
古代著名工匠鲁班从单纯地练习将木头砍成四方形开始,经数年刻苦练习,最终成为名流千古的土木建筑发明家。
鲁班曾拜一名知识渊博的老工匠师傅向他学艺。他每天早出晚归,按师傅的旨意,从练习砍木头开始,经苦练到熟练以后,又开始进行砍木块、木条的基础训练。后来再制作各种小模型。日积月累,有一天他终于自己发明创造并制出了第一架活动小亭-------现在的伞的“雏形”。后来又成为了著名的工匠、土木建筑发明家。
我认为鲁班之所以会有昔日的辉煌,是因为他当日有恒心能从小事做起,技术、经验与日俱增,才能有此成就。我领悟到做任何事都要从小事做起。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目标 。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学习成绩是顶尖的,社会活动是广泛的。他办过报纸,写过文章,做过盈千累万的演讲 ,有过人的口才与机敏,这些对于他日后出任总理时的雄才大略不能不说有相当大的影响。假如他没有当年脚踏实地的工作,那么,当他面对一个上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他能够当好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吗?
我认为周总理之所以能够当好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是因为他成就大事业的光辉革命业绩与他早年从小事做起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其实不仅是成就大事业如此,而且环保也是这个道理。
在快餐店里,人们吃快餐盒饭,都用一次性木筷子。每天到快餐店的人,且每人都用一双木筷,木筷用完就扔,十分方便,但并不环保。照这样计算,每天就会耗费一、两千双木筷,一周耗费一万多双。如此,日积月累,会有多少棵曾经亭亭玉立的树倒下“牺牲”呢?若每人都改用非一次性餐具,一周下来至少能节省若干棵能够绿化环境的树。
因此,我认为我虽不能站在讲台上大喊口号:我们要如何环保。但我确能做到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如此小事,我想大家也都能力所能及,何必夸张地说:“我要环保”呢?只要做好了眼前能力所能及的小事,就做到了名副其实的环保。
可见做任何事都要从小事做起。做不好生活中的小事,何以干成大事、成大业!
小事,体现智慧;小事,决定成败;小事,改变命运。因为注重小事,鲁班不为人知的昼夜练习成为传世的典范。一切的伟人与不朽才得以区别于平庸而成为永恒。我们的人生,也因细小事而跌倒,因细小事而流泪,因细小事而成长。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一则寓言,可从事件的结果进行分析,蝉最后死了,但死并不可悲,所有人最后都要死的。问题是蝉最后死在了“树上”,它生前没有任何行动,这才是可悲之处。蝉没有行动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大目标自知做不了,便不做;二是小目标根本不屑做,最终什么也不做。究其根源,蝉的悲哀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由此可以立意为目标要合适,行动须切实;不能好高骛远;清醒认识自我,努力实现自我;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做永远比想重要;正视现实,笑对人生。行文时注意根据材料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分层论述,论述时注意结合现实,用现实中的类似事件论证自己的观点,显示出文章的深刻性。
点睛: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它具有三个特点即: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戒、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寓言类材料的审题(1)把握整体寓意:具体操作时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主旨(寓意)。(2)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3)多角度思考: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本文由公众号美源缘(ID:meiyuanyyy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