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和田玉的皮色与沁色
东汉文学家王逸在《玉论》中说:"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脂,墨如纯漆,谓之玉符……"对于玉的颜色,古人似乎更青睐纯色,讲究"白璧无瑕",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黄就是黄,并不喜欢把这些颜色搅和在一起。皮色也好,沁色也罢,在他们眼里,大多数只能算作瑕疵。
尽管古时也会有带皮色的巧雕玉器,但基本上都是出于题材的需要,恰到好处地留下一点点皮色或者沁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绝不会为了皮色而皮色,为了沁色而沁色。
只有近几十年,当和田玉变成一个国际大家族后,为了明确区分籽料和山料、广义和狭义,皮色和沁色才变得越来越重要,并由配角变成主角,由单纯的身份证明逐步演化为玩家们刻意追逐的目标。
一、何谓皮色
皮色是籽料独有的概念。这里面,其实包含两个概念--—皮和色。皮是籽料在自然搬运、磨蚀、风化中形成的表面状态,包括外形、毛孔等诸多要素;色是籽料长期受到铁、锰等致色元素沁染,形成的表面次生色,包括聚红皮、枣红皮、洒金皮、秋梨皮等等。这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和田籽料及其皮色的成因,与普通鹅卵石及其皮色的成因,并没有什么两样。
自身条件、自然环境和致色元素的差别,会导致无一雷同、五彩斑斓的皮色。也就是说,每一块籽料的皮色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据呈色状况,皮色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单色皮。包括光皮(光白籽)、红皮、黄皮、黑皮、洒金皮、褐色皮等等;二是仿生皮。包括虎皮、鹿皮、豹皮、秋梨皮和芦花皮等等;三是多色皮。包括双色皮、三色皮、五彩皮等等。
二、何谓沁色
沁色的成因与皮色一样,也是受铁、锰等致色元素长期沁染所致。区别在于,皮色存在于籽料表面;而沁色则深入玉的内部,甚至完全沁透,改变整块玉的颜色。而且,沁色不单单存在于籽料,也存在于部分山流水料和山料。
除了致色元素,形成沁色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和田玉本身存在裂隙或者相对疏松的部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裂隙和较为疏松的玉质,更有利于致色元素进入,形成沁色。二是漫长的沁染时间。沁色是在自然状态下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上万年,甚至是上百万年、千万年的漫长岁月。尤其是那些玉质坚硬、没有裂隙的美玉,形成沁色的时间会更加漫长。所以,如果你有幸遇到一块玉质、沁色俱佳的籽料,请务必珍惜它。
和田玉沁色以红、黄两色为主。
黄沁是后期三价铁离子侵染或者透闪石中的二价铁离子,在地表附近氧化形成三价铁离子所致。黄沁籽料的皮色多呈棕色点状分布, 这也是黄沁籽料真皮最显著的特点。
红沁也是铁离子沁,致色元素是三氧化二铁。如果籽料受到四氧化三铁沁染,则会呈黑色。红沁黑沁常常是形影相随的,它们经常会同时出现在同一块籽料上。而且,黑色经过盘玩后,颜色会逐步变浅,成为暗红至红色。
三、皮色与沁色
通常来说,和田玉的皮色与沁色是逐步过渡、和谐统一的。致色元素的沁入,必然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所以,有什么样的皮色,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沁色。经验丰富的藏家,通过皮色,就可以知道沁色的大致情况。
在沁色的形成过程中,首先受到沁染的必然是玉的表皮,以及裂隙部位和表面比较疏松的部分,然后向内部和裂隙四周沁染。正常情况下,从皮色到沁色,从表面到内部,从裂隙到四周,沁色是由深到浅逐步过渡的,即便是完全沁透的料子,沁色也会有浓淡、深浅的变化。这种自然而又丰富的变化,也正是带沁籽料的魅力所在。
四、沁色与玉质
从多数情况看,沁色与玉质通常是相互矛盾的。玉质较为疏松、裂隙较多的玉,更容易受到沁染。也就是说,多数受沁较重籽料,要么具有相对疏松的外皮,要么具有或多或少的裂隙。质地非常致密的玉就很难形成沁色,一旦出现,那一定是经历过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常见品的沁染时间,才有可能形成这样的玉中极品。
最顶级的羊脂玉大多为光白籽,即使有皮色,通常也是少量的洒金皮,更不会形成沁色。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质地超细,结构紧密,致色元素根本无法进入其内部。
五、关于沁料收藏的一些观点
近几年,皮色和沁色俨然已经越过“一级白”“二级白”的概念,成为高端藏家最为关心的一个要素。一件玉雕作品,带不带原皮、有什么样的皮色、什么样的沁色,已经成为影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部分收藏者甚至只重皮色、沁色,忽视玉质和作品的艺术性。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数千年来,国人崇玉,主要还是慕其高洁,爱其温润,尚其坚贞。对和田玉独有的质感所传达出的人文精神的崇拜,才是中国玉文化的精髓所在。所以,无论欣赏什么颜色的玉,首要看重的,应该还是它的质感,包括致密度、油润度,纯净度等等。其次才是它的颜色和其它因素。色与质,两者不可偏废。
一块籽料,假如玉质疏松(通常表现为发干、石性重),裂纹密布,就算沁色再美,也不可能成为一块美玉。反之,如果玉质极好、油润度高,即使不带皮、不带沁,甚至不够白,它也同样是值得收藏的。
老江认为:色为玉之表,质为玉之魂。二者兼具,方为神品。
更多内容
版权声明:
本平台所有文章,均为江上原创。完全代表本公众平台观点。版权归江上本人所有,捅了篓子由江上自己负责。味精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