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好玉亦好色
今人玩玉,是相当“好色”的。不仅对玉色要求严苛,对皮色,也是极其的看重。
单就白玉来说,一件玉雕作品,玉色如何,是一级白还是二级白?带没带皮,皮色如何,是不是独籽(满皮),有没有二上色......都会极大地影响它的价格。雕工好坏,倒成了其次的事。
这种评价标准是近一二十年逐步形成的。其动因来自于籽料和山料、俄料、青海料、韩料之间的巨大价差,人们需要通过籽料的天然皮色来验明它的身份。
当代 和田黄沁籽料弥勒佛雕件(私人藏品)
在此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里,向来是只论玉色,不看皮色的。
基本上大多数时候,古人讲究的是白璧无瑕。他们在制作玉器时,会尽可能地剔除玉料上的皮色和沁色,使玉器保持整体一致的颜色。只有极少数时候,出于雕刻题材上的需要,才会恰到好处地保留一点皮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谓之俏色巧雕。而这样的工艺,出现时期是比较晚的。
清宫旧藏乾隆御题诗西周青玉谷纹璧
从清宫旧藏历代玉器看,最早的带皮巧雕玉器是金元时期的青玉秋山图饰和元代白玉双虎纹珮;最早的染色玉器,始于元明时期。这两种工艺真正成为流行趋势,则肇始于乾隆。
金元 青玉秋山图饰
青玉质,双层透雕柞树和双鹿,表面大片留皮,借以渲染金秋时节,层林尽染的美好景色。
元代 白玉双虎纹珮
白玉质,透雕柞树和子母双虎,虎身和树叶局部留洒金皮,与秋树和虎皮的颜色相吻合。
都说乾隆爷是农家乐审美。其实,恁家很多方面的审美,还是很高级的。尤其是在玉器制作工艺上,也算是开一代先河,被后世称之为“乾隆工”。
乾隆好古玉,尤好仿古。清宫造办处为此制作过很多仿古玉器。为了模拟出土古玉的沁色,工匠们或者巧妙利用玉料的皮色与沁色,或者采用烤色、染色工艺,使得这一时期的仿古技术,达到继宋代之后的第二个高峰。
白玉质,仿龙山--石家河文化玉器纹饰。其中一件顶部留有金色皮,模拟古玉沁色。
青玉质,略呈黄绿色,仿新石器时代--商代玉器纹饰。三面留有黄褐色玉皮,极似出土古玉沁色。
清乾隆 青玉谷纹璧
仿战国玉璧,外沿有几处沁色和一处裂隙,让器物的古韵更加浓郁。
乾隆时期,玉器俏色巧雕工艺也非常盛行,而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著名的“白玉桐荫仕女摆件”、“青玉观瀑图山子”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清乾隆 白玉桐荫仕女摆件(正面)
清乾隆 白玉桐荫仕女摆件(正面)
桐荫仕女摆件是乾隆玉器的杰出代表。表面留有大片洒金皮,底部镌刻乾隆御题《咏和阗桐荫仕女图》:“和阗贡玉,规其中作碗,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既无弃物,且完璞云。”并题有七绝一首。据此可知,此器为中间取碗材后的余料,由吴中巧匠精心雕琢而成。
清乾隆 白玉狩猎图扳指
浮雕狩猎图并镌刻乾隆御题诗,局部留洒金皮。
清乾隆 青玉观瀑图山子(正面)
局部留皮,并于绺裂处雕刻飞瀑流泉、山间小路,沁染黄褐色。构思巧妙,浑然天成。
清乾隆 青玉观瀑图山子(正面背面)
清乾隆 于阗采玉图山子
除正面浮雕外,其余均保留黄褐色原皮,背面有乾隆御题诗。
清乾隆 御题诗青玉赤壁赋山子(正面)
清乾隆 御题诗青玉赤壁赋山子(正面)
正面浮雕苏东坡赤壁赋图,背面浮雕流云、松石、人物,并留大片皮色为崖壁,刻乾隆御制诗于其上。
清 青玉镂雕荷叶洗
整器作卷荷形,外壁镂雕荷叶、莲花、莲蓬、水草、鱼、鸭、鹤、鸳鸯、鹭鸶、蜻蜓、蜜蜂等,并于口沿和外壁浮雕部分施以烤色、染色工艺,使得整件器物朴拙雅致,古意盎然。内底有隶书款“大清乾隆仿古”。
再来欣赏几件乾隆之后的清宫俏色和仿古玉器哈:
清 黄玉龙凤纹双联璧
整块和田黄玉雕琢而成,保留大片天然赭红色沁,以仿古玉沁色。
清 青玉渔舟唱晚摆件
船顶部留皮并局部染色,给船身、人物、鱼鹰都染上了一层落日余晖,意境深远,回味无穷。
清 青玉仿古镇纸
器物大部经人工沁染为红色,一面篆书“虑侯玉尺建初六年八月十五日造”,另一面篆书“岁次丙申”。
清 青玉綯纹壶
仿古器,局部人工染色,以丰富色彩,增添古意。
清 青玉葵花式香插
青玉有墨斑,局部人工沁染红褐色,既掩盖瑕疵,又平添古旧之意。
狮子背部瑕疵、绺裂处有人工染色处理。
局部留黄褐色皮并有大面积人工染色处理。
部分有绺裂和黄褐色沁及人工染色处理。
清 青玉十二生肖摆件(蛇)
局部绺裂处人工染色处理
注:本来所列玉器除特别注明外,均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更多内容
版权声明:
本平台所有文章,均为江上原创。完全代表本公众平台观点。版权归江上本人所有,捅了篓子由江上自己负责。味精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