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手走笔丨再不知中国古人赏樱文化之美,那你就奥特了!

易书生 京都闻道阁 2021-02-11

相声评书有定场诗,咱在欣赏古诗之前,先来一段定场故事:

有大户人家,家道殷实,起居富贵,宅院内植有漂亮花树,每至花期,必高朋满座。果实累累之日,亦庭院熙攘,品鲜者众。有邻人远望,垂涎不已,梦寐以求。越千年,大户人家子孙不肖,家道中落,无力守宅,邻人趁机踏平宅院,烧杀掳掠,连花树一并挖去。大户人家遭此大难,幸有一人奋起,一呼百应,合力驱邻。越百年,大户人家家道稍有起色,子孙也渐兴旺,赏玩之心日盛,闻邻人有花美艳,蜂拥而去,惊叹艳羡,以能赏之而自骄于众。其祖魂灵立于云端,摇首叹息:无知子孙,不知其所追捧,正为家中之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家门不幸!再越百年,大户人家有志子,立于堂前,手指百年前之祖,怒泣道:一花事小,足以辩是非;赏花之美,却能看善恶。小节而坏大德,成一代寡廉鲜耻之辈,羞为后人矣!

此花什么花?樱花!

 

每逢三月下旬,赏樱花便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秀色可餐的美景,也成为萦绕多种滋味的话题。

我大中国种植樱树的历史很久,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便已跻身为向朝廷进献的“贡果”,《礼记》记载有“仲夏之日以会桃先荐寝庙”,此“会桃”即樱桃,大概是因为黄莺比较喜欢吃这种果子,亦名“莺桃”(《吕氏春秋》)。因为樱桃先白果而熟,长相惹人垂涎,所以,也只有神明和皇族才能享受此美味。

有樱桃果必有樱花在前,樱花在前,重于纵情山水柳前花月的中国文人,焉能视若不见?

以全世界150多种野生樱花树,而中国占其三分之一。全世界约40种樱花类植物野生种祖先中,原产于中国的有33种。中国樱花树种植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但直到秦汉时期,大多仍深藏于宫苑之内,其它的则称之为山樱。魏晋南北朝时,《晋宫阁名》中说:“式乾殿前樱桃二株,含章殿前樱桃一株,华林园樱桃二百七十株。”

除了那个得到御赐华林樱桃的江夏王刘义恭,能从文字看得到,敢在自己官邸院子里种植樱花的,是唐朝的白居易,他不仅写了不少赏樱的诗句,而且“亦知官舍非吾宅,且劚山樱满院栽。”(劚,zhú,农具)。

赏樱的诗文最早却不是白居易,一般的说法是李商隐,他在一组无题诗中写道:“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意思是说:哀怨的筝声伴随着急骤的箫管从何处传来?原来是在绽放樱花的巷子和垂杨柳的河岸。其实,这种说法应该另有玄机,因为李商隐是晚唐诗人,整个唐朝,赏樱成热,焉能到那个时候才有?至于樱花与樱桃花的区别,正如同样一树花,有果必有花,有花未必有果,能食不算赏?可赏不能食?再辩也矫情,蝇营小心思而已。

笔者以为,至少到了唐代,不仅樱桃树开始逐渐进入官吏私家花园,譬如许昌仪凤乡灵沟河等乡村野外的樱花,更成远近闻名的景观,而最早将赏樱写入诗文的应该算唐太宗李世民,他有《赋得樱桃》诗一首:“华林满芳景,洛阳遍阳春。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津。乔柯啭娇鸟,低枝映美人。昔作园中实,今来席上珍。”起首两句,便是从春天的樱花讲起。此后赏樱的诗句便缤纷多彩起来,笔者简单归拢一下,保守估计,唐以降,涉及樱花的诗词应不低于两百首。信手拈来一二:

【赏樱花】

樱桃花下有感而作

唐代:白居易

蔼蔼美周宅,樱繁春日斜。一为洛下客,十见池上花。

烂熳岂无意,为君占年华。风光饶此树,歌舞胜诸家。

失尽白头伴,长成红粉娃。停杯两相顾,堪喜亦堪嗟。

 

樱桃花下叹白发

唐代:白居易

逐处花皆好,随年貌自衰。红樱满眼日,白发半头时。

倚树无言久,攀条欲放迟。临风两堪叹,如雪复如丝。

 

樱桃花

唐代:元稹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

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北楼樱桃花

唐代:李绅

开花占得春光早,雪缀云装万萼轻。

凝艳拆时初照日,落英频处乍闻莺。

舞空柔弱看无力,带月葱茏似有情。

多事东风入闺闼,尽飘芳思委江城。

 

白樱树

唐代:于邺

记得花开雪满枝,和蜂和蝶带花移。

如今花落游蜂去,空作主人惆怅诗。

 

和乐天宴李周美中丞宅池上赏樱桃花

唐代:刘禹锡

樱桃千万枝,照耀如雪天。王孙宴其下,隔水疑神仙。

宿露发清香,初阳动暄妍。妖姬满髻插,酒客折枝传。

同此赏芳月,几人有华筵。杯行勿遽辞,好醉逸三年。

 

春日寄友

唐代:李群玉

晴气熏樱蕊,丰蒙雪满林。

请君三斗酒,醉卧白罗岑。

 

衡州岁前游合江亭,见山樱蕊未折,因赋含彩吝惊春

唐代:吕温

山樱先春发,红蕊满霜枝。幽处竟谁见,芳心空自知。

似夺朝日照,疑畏暖风吹。欲问含彩意,恐惊轻薄儿。

 

春日陪崔谏议樱桃园宴

唐代:皮日休

万树香飘水麝风,蜡熏花雪尽成红。

夜深欢态状不得,醉客图开明月中。

 

樱桃花下

唐代:李商隐

流莺舞蝶两相欺,不取花芳正结时。

他日未开今日谢,嘉辰长短是参差。

 

山樱

宋代:王安石

山樱抱石荫松枝,比并余花发最迟。

赖有春风嫌寂寞,吹香渡水报人知。


 双樱

宋代:陈师道

并蔕随宜好,连心著意红。

只堪惊老眼,持此与谁同。

 

山樱

宋代:文同

岩壁自丛丛,年华寂寞中。偶因移晓雨,似欲占春风。

嫩叶藏轻绿,繁葩露浅红。孤根知幸否,从此对雕栊。

 

和子山种花

宋代:文同

几树山樱曲槛前,花开如火叶如烟。

待将短句夸形似,已被休文道欲燃。

 

山行见野樱桃花

宋代:赵蕃

徐行历历转深豅,人意何如鸟语同。

山路梅花浑扫迹,春风尽属野樱红。

 

采桑子·小堂深静无人到

五代: 冯延巳

小堂深静无人到,满院春风。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

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目暮疏钟,双燕归栖画阁中。

 

诗读五遍,其义自见。这十六首赏樱诗词,呈现不同色彩的樱花,樱花美与赏花人之美,情调飘逸,色彩绚丽,足见古人赏樱文化之一斑。讲真,笔者比较喜欢元稹的那首,寥寥几句,一个花下大美女就浮现了出来。

不过,别忙,中国古人赏樱到此远还没有结束,这也便是有别于那种只取樱花生命凋零之美不同,中国古人赏樱是全方位的,从开花,到结果,再到成荫,都有不同的赏心悦目的内容。撷取一二:

【赏樱桃】

野人送朱樱

唐代: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自有扈至京师已后朱樱之期

唐代:温庭筠

露圆霞赤数千枝,银笼谁家寄所思。

秦苑飞禽谙熟早,杜陵游客恨来迟。

空看翠幄成阴日,不见红珠满树时。

尽日徘徊浓影下,只应重作钓鱼期。

 

宴玉津园江楼七首

宋代:任希夷

柳花驰道雪,樱子上林红。

留得青春住,从教白发翁。

 

和人乞朱樱十首

宋代:廖行之

桃李从渠著斗量,明珠颗颗更含香。

红颜不老如丹渥,笑诧南翁见未尝。

 

【赏新品种樱花】

早冬

唐代: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评] 寒樱不依时序开花,够狂!

 

【赏樱树】

樟亭双樱树

唐代:白居易

南馆西轩两树樱,春条长足夏阴成。

素华朱实今虽尽,碧叶风来别有情。

 

中国古人赏樱,只会有偶尔的感伤,更多的是一种浓墨重彩的赞美。之所以没有形成惹人瞩目的赏樱文化,笔者以为,是因为中国古人的人生哲学是樱花难以承载的。中国人讲究格局,看的是天地人,是山川河流,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喻的是傲、幽、坚、淡,咏的是高洁志士、世上贤达、谦谦君子、世外隐士,蕴含深厚哲学底蕴和人性之美,非小国寡民之凋零武夫家奴所能比。

另一方面,中国的花品种实在太多,而且月月有花可赏,就如新凤霞唱的“报花名”:正月里开迎春,二月里开杏,三月里桃花满园红,四月里梨花开,五月里石榴放,六月里荷花开满坑,七菱八桂九菊现,十月水仙正时兴,天寒地冷到冬至,十一月里开冬青,小寒大寒一十二个月,腊梅花开到了新正……

试想,一年四季都有花的陪伴,虽然樱花在《花经》中也被列为四品六命,与菊花、梅花等同品,但是,其地位始终无法得到凸显,个中缘由,笔者以为,在于它完美滴镶嵌进了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美景当中。

晏几道有词云:“晚妆长趁景阳钟。双蛾著意浓。舞腰浮动绿云浓。樱桃半点红。怜美景,惜芳容。沈思暗记中。春寒帘幕几重重。杨花尽日风。”就是这句“樱桃半点红。”

樱花没有在众多花卉中脱颖而出,却在描绘中国美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牡丹的国色天香之中,“樱桃小口”、“樱唇玉齿”、“唇绽樱颗”就是标志性的中国美女特征。

从樱花到樱桃,再到美女。中国古人赏樱,实在是赏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始终保持着一种生命的活力和美的韵律。既然同等品级的梅菊用来喻君子,樱,便送与美女,相得益彰,更应了小嘴大鼻子五行为水之运,极佳贵人相,满满的高雅格调。


☆ 作者简介:易书生,闻道阁主,著有《大道真人》。


长|按|二|维|码|关|注

本平台公众号:JSWDG8


【征稿(1.1版)】可根据平台已发布过的文章类型投稿。本阁宗旨是记录天下奇闻、探索古今奥秘、拓展认知视野、感悟人生大道。投稿邮箱:2259548970@qq.com,或从公众订阅号➟京都闻道阁➟投稿方法,直接发送至本平台;本阁会在收到投稿后24小时内给您回复是否采用。来稿一般在2000字以内,可自配插图,投稿作品最好是原创,文责自负。投送稿件请注明作者姓名、简介及联系方式,有需要刊登作者照片、简介并公布联系方式便于读者联系者,请在投稿时注明。考虑到前车之鉴,本平台暂不再刊登讨论近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的稿件,即使已有定论乃至是常识性问题亦不在之列。本阁建有闻道阁QQ群(687804626),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直接入群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