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识人方略丨对照这九个字看过去,一个人资质优劣与否基本了然

陈道 京都闻道阁 2021-02-11

中国自古甚重视识人之术,识人方略代有精辟。抚今唯学历、唯资历等识人之法,见末不见本,见表不见人,必为古今继后人耻笑。

所谓:“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事业兴盛之要,在于有人才。

曹魏思想家刘邵在其《人物志》(又称《观人经》)有察人“九征”之法,于今识人仍大有裨益。其核心要旨为:“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

具体地说,九个方面可以高度概括为九个字:

一神:《大戴礼记》曰:“阳之精气曰神。”神乃人内精外化之无形物,亦为思维外溢之精华。人之平正或险邪大致可以从人之神色看出端倪。

二精:精乃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成的精华之物。《易·系辞》云:“精义入神,以致用也。”亦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大致讲的是一个人的领悟能力。人的聪慧或愚钝多体现为外在之“精”,俗话说:此人精明。概出于此处。

三筋:《孟子》曰:“劳其筋骨。”常评价人“一根筋”,或“胆量”,是否“有种”,即着落于此。故,勇敢或怯懦出于其筋肌。

四骨:以保护和支撑肉之内在之物质,引申为人之品质,人格及操守。人常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文人常以身有两块骨头而不谄媚,不为五斗米折腰。观人之骨,可得强健或柔弱、坚韧或脆弱。

五气:人之气为先天之精与后天水谷之精、自然界清气融化而成,贯注心脉而行血气。诸葛亮《出师表》云“恢弘志气。”倪元璐云:“试之谏以观其气,其正在鼻。”气属阳而无形,运行于全身上下内外。观人之气,可得浮躁或沉静之性情。

六色:色有内、外、显、表、形五色,显色如青黄赤白等,多为相面者所注意。此处之色,为情绪外化之相,悲喜形于脸面之表色。《说文》云:“色,颜气也。”显露于脸色之悲伤或愉快之情绪,可知人心态。

七仪:《说文》解曰:“仪,度也。”《墨子》云:“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仪表可显人端正或衰颓,其庄重轻佻、衰哀严肃等,可知其底蕴。

八容:《说文》云:“容,盛也”。引申为宽容、从容、仪容、容许等。此处观人以容貌,从人举止是否自然或做作、态度之变化,是否认真或心不在焉,知其心性。

九言:内心修为状态,言语之间即是表征。古人以“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法言》曰:“言,心声也。”从其说话,可知缓慢或急切心性,从其言之平和、流利、条理,可得其智识。

对于以上九个方面,刘邵指出:“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动植骨,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才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本性平静淡泊,聪慧清朗,有勇有骨,声清色悦,仪表端庄,面容周正,就是属于德才兼备的人,但有达不到的,就属于偏杂之才。

以此九字察人,概能考究一人资质优劣,但是,也应该辩证地看到,观人不是一撮而就,需要多打量几次。故:“三度不同,其德异称。故偏至之才,以才自名。兼才之人,以德为目。兼德之人,更为美号。”如此,将人才分为偏才、兼才、兼德三类,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时代不同,量才之标尺就会有所变化。

但是,对于那种模仿出来的某种特征,这样的人被称之为“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九个方面,一方面突出,却又与另一个方面完全相反,相互矛盾,这样的情况属于“间杂”。刘邵指:“间杂,无恒之人也。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也就是说:间杂之人是无恒心常性的,与那种“依似”之人一样,都是末流之辈,这样的人太多了,不值得一一去说。

【推荐阅读】

不要身在宝山不识宝,霍金都以中国文化为他日常的灵感泉源

远离让你直觉感到不舒服的人

空之无物,方享得自在!

亡人还债(六个小故事)


☆ 作者简介:河南许昌市建安区人。


长|按|二|维|码|关|注

本平台公众号:JSWDG8


真 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