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学术年会首期“数字经济青年学者讲习班”助力优秀青年学者成才成长
7月5日至7月7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治理学术年会首期“数字经济青年学者讲习班”在清华大学顺利举办。首期讲习班聚焦数字金融与金融科技,通过专题讲座、学员交流与研讨等形式,助力数字经济领域青年学者成长,促进学术人才储备。
讲习班现场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的11位优秀青年学者,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高校和金融行业的近150位专家、老师、同学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在三天的交流讨论环节中,11位青年学员结合自身研究与职业发展,就相关议题进行了汇报,并与两位领衔教授进行了深入充分的互动。
汇报与交流
提问与讨论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董璐报告了研究《Unequal Opportunities and Fair Redistribution》。该研究探究了两种机会不平等的来源:教育质量和就业机会。通过采用创新的实验方法,控制机会不平等的来源,并调查了两千多位代表性样本在美国的个体。结果显示,绩效差异的来源会影响人们对收入公平的评判。研究发现,当绩效差异涉及到任何一种不平等机会时,人们更倾向于平均分配资源。研究还发现,虽然参与者有机会付出个人努力来了解不平等机会的存在,但相当多的参与者选择不这样做,尽管他们对追求此类信息的社会规范持有乐观信念。该研究丰富了数字经济时代对支持收入再分配因素的理解。
董璐作汇报分享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胡博报告了与合作者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研究的目标是捕捉真实世界中供应链金融项目的主要特点。在基准模型中,供应商面临流动性冲击,核心企业根据流动性需求和盈利能力两个维度对供应商进行选择。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核心企业应采用“流动性交叉补贴”的策略来最大化利润,多大程度上采用取决于核心企业的自有资金以及流动性在该系统中的影子价值。将上述基准模型嵌入到货币搜寻模型的标准框架中,发现名义利率通过影子价值直接影响核心企业对流动性和盈利能力的选择。在福利分析方面,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虽然提升了社会福利,但通常难以达到社会最优。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流动性交叉补贴可以资助更多供应商,因此不能产生交叉补贴的零名义利率(即弗里德曼规则)并不总是最优。
胡博作汇报分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胡佳胤报告了论文《FinTech as a Financial Liberator》(与魏尚进、Greg Buchak合作)。文章研究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于利率市场化的潜在促进作用。研究利用中国一家领先金融科技公司的微观数据,与银行存款数据相结合,分析了金融科技对于缓解金融抑制的积极作用。金融科技的竞争促使银行提供具有市场利率的类存款产品,从而促进了存款端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该研究表明,数字科技带来的创新可以给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甚至有助于给国家层面的改革带来突破口。
胡佳胤作汇报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邝仲弘报告了研究《Stable Market Segmentation against Price Discrimination》。根据我国的数据隐私规制,消费者在不同细分市场间具有流动性,这内生化了市场细分。研究证明,在每个稳定的市场细分中,生产者福利保持在禁止价格歧视时的垄断水平,而消费者福利则介于消费者可达的最优水平和禁止价格歧视时的垄断水平之间。研究进一步发现,任何消费者都不会比禁止价格歧视时更差,所以允许价格歧视相比于禁止价格歧视是帕累托改进的。
邝仲弘作汇报分享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助理教授李伟平报告了研究《“赋能”还是“负能”?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文章利用北大数字金融指数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在机制分析方面,一方面数字金融拓宽了投资者的信息获取渠道,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数字金融能够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最后,数字金融的积极影响在传统金融禀赋较高的地区和金融监管较强的地区能够发挥更强的作用。
李伟平作汇报分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助理教授李涛汇报了研究《Could Reward Uncertainty Encourage Social Referral? Evidence from Large-scale Field Experiments》。文章探讨了不确定奖励对平台社交推荐的影响。数字经济平台往往广泛采用社交推荐的方式来获取新客户。近期,一些数字平台在推荐奖励中加入了不确定性。该研究对这种不确定奖励对社交推荐的影响进行了大规模在线实验。结果表明,对分享人提供不确定奖励,对受邀人提供确定性奖励,可以鼓励现有用户邀请更多好友加入平台,这些新用户也会更积极地推荐给其他人,从而有助于平台构建更加活跃的生态系统。
李涛作汇报分享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助理教授梁方就数字金融与收入不平等问题进行了分享。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伴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得到大幅度改善,这为改善收入不平等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该研究检验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是否得到显著改善,探究改进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途径。通过使用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改进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
梁方作汇报分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勋报告了研究《数字金融兴起与企业家精神》。文章利用中国工商企业注册数据,研究了数字金融的兴起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企业创业,这在传统金融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更加明显。数字金融的兴起促进创业的效果,主要集中在农业和服务业;主要促进了民营企业创业。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兴起后,传统金融相对落后的地区,外部融资依赖更高的行业,新创企业数量更多;这意味着数字金融显著降低了传统金融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融资约束,进而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创业。此外,数字金融兴起显著促进了外观设计专利的增多,对发明专利的促进效果尚不显著。
王勋作汇报分享
深圳大学副教授杨璐报告了研究《破净溢出效应与系统性金融风险》。该研究从资产数字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2022年“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通过对2022年11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大规模破净现象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采用了CoVaR、MES和SRISK等多种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发现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全面净值化和交易便利化能够显著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发现,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数量和比例的降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显著作用。破净溢出效应与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流动性以及风险等级呈同向变动。因此,理财子公司作为银行网络的外围节点,能够有效分散银行风险,而理财产品的全面净值化能够快速识别、度量和释放底层资产风险,从而降低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
杨璐作汇报分享
南京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杨扬报告了研究《Price Transparency in Online Markets》。该研究探讨了在线零售商在价格和质量上竞争的情境中,比价网站使用率增加对福利的影响。结果显示,比价网站的使用率越高,商品的价格越低,而质量也随之降低。这一趋势会使消费者受益。然而,使用率提升也可能导致整体社会福利下降。在零售商能以较低成本提高质量的情况下,他们仍可能因为过度的价格竞争而选择提供低质量的商品,这就使得效率问题变得尤为严重,可能对社会总福利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杨扬作汇报分享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祝武报告了研究《Automation-Induced Innovation Shift》。文章研究企业机器人暴露程度对企业创新决策以及创新方向的影响。研究使用企业专利数目在技术空间的分布来衡量企业创新活动。首先,在企业总体层面,研究发现,企业暴露在工业机器人的程度越高,企业在随后几年的专利总数下降越快,但企业研发投入反而上升。进一步分析表明,机器人暴露程度较高的企业的发明专利的技术相似性出现显著下降,企业显著改变其研发方向。具体而言,研究发现企业将创新活动转向以人工智能为导向的领域。研究发现,与非人工智能专利相比,人工智能专利在团队规模、研究人员劳动投入、专利原创性和普适性以及发明者原创性等多个方面更加昂贵,高昂的学习成本以及新领域的研究成本可以解释研发效率的下降。
祝武作汇报分享
(以上以姓氏首字母为序)
孟庆国教授主持了7月7日下午的闭幕式。江小涓教授、何治国教授、黄益平教授和孟庆国教授共同为青年学员颁发了学习证书,并与年轻学者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希望大家进一步增强从事数字经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青年学者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讲习班活动,大家收获了宝贵的学术指导,彼此建立了更深厚的友谊与更密切的合作。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学术年会首期“数字经济青年学者讲习班”圆满结束。
孟庆国主持闭幕式
讲习班圆满结束
推荐阅读
1. 黄益平作为领衔教授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治理学术年会首期青年学者讲习班作专题讲座:大科技信贷研究
2. 何治国作为领衔教授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治理学术年会首期青年学者讲习班作专题讲座:区块链经济学,数字颠覆和银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