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袁宁:《物理化学》

课程思政的开展是对教育初心和本源的回归。以往的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主要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育人目标。因此,实施课程思政即是要弥补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缺失,达成立德树人之目的。物理化学是我校不少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授课对象广泛的特点,有必要也有利于开展课程思政。自2019年实施《课程思政视阈下的物理化学教学研究》教研项目以来,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现从物理化学课程特点、思政元素融入方法以及实现方式等三方面进行总结汇报。


一、物理化学课程特点

物理化学是我校化学、化工、材料、环境、安全、矿物加工等专业的基础课程。物理化学是化学的哲学,在化学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石的地位。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逻辑严谨、运用大量数学公式,素以难教难学而著称。同时,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与科学人文,一些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存在密切的关联。在物理化学中融入思政理念不仅可有效解决知识传授问题,而且对塑造学生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可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就需要充分挖掘物理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完成。


二、物理化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从科学人文、艺术美感、文化传承、生态文明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1. 科学人文

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授知识目标,还要完成隐性的素质目标,而进行科学人文教育可作为重要的实现方法。在绪论中,除了介绍课程目的、内容与研究方法之外,回顾了“物理化学三剑客”——阿伦尼乌斯、范霍夫、奥斯特瓦尔德在捍卫“电离学说”中共同建立物理化学这门崭新的艰辛历程。在热化学中,引入了曾在历史上盛行一时的施塔尔“燃素说”,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与局限。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解读了玻尔兹曼与其墓碑上公式背后的悲凉人生,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热寂说”等。通过在课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增加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学习兴致。

2. 艺术美感在科学史上,很多著名科学家堪称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典范。在物理化学课程中推介古典诗词等艺术形式,使得科学与艺术相得益彰。例如,在润湿作用中,首先导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等诗词名句,并辅以荷花与荷叶图片;设问“荷叶效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表面物理化学原理,从而促使其更深刻的理解润湿作用。在光化学反应中,通过引介“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等描述色彩的精彩诗句,启发学生理解辐射跃迁(荧光与磷光)等光物理过程。

3. 文化传承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反映在文学艺术方面,在科学领域也应有所体现,高校专业课程可作为重要的传承载体。在讲授界面化学时,介绍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卢嘉锡院士提出的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模型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讲授化学电源时,介绍我校彭苏萍院士在燃料电池等领域的杰出成就,使文化传承不局限于书本。由于教材中出现的中国人名字很少,故通过在课堂中介绍我国科学家的成就,可以增强文化自豪感,更好的传承科学文化。

4. 生态文明

在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可以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物理化学课程中。我校是能源特色高等学校,在讲授热力学时,采用问题驱动方式:既然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是守恒的,那么为什么世界上还存在能源危机的困局?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通过对熵增加原理与能量退降的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热力学定律。在讲授固体表面吸附时,结合纳米多孔材料在污染物去除方面研究的前沿进展,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生态环保意识。


三、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实现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问题驱动教学(PBL)、案例式教学、疫情期间的线上互动教学等多种途径。通过课堂设问、案例讲解以及线上互动等模式,将思政元素无缝衔接到教学中,实现专业知识与立德树人同步进行。通过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实践,吸引到一些优秀学生参与课题组学术活动,并取得了若干科研成果。



综上所述,在物理化学这样一门艰深晦涩的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既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又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将之润物无声地嵌入,避免简单粗暴、空洞乏味、流于说教。此外,在物理化学中贯穿课程思政理念是一项刚刚起步的工作,尚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完善,譬如怎样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如何有效开展疫情下的课程思政教育等,都是今后应继续研究的问题。

素材来源 / 化环学院 袁宁副教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