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务处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刘丹:《社会保障学》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必然。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穆宏佳:《大学英语 2》

为实施路径,以培育高素质教师和优化第二课堂教学为助力条件,构建大学英语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模式,努力做到“技能与人文齐飞,语言与思想共舞”。相关图片资料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孙强:《土木工程测试技术》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保证。目前,国际与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冲击,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带来的就业、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也给青年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按照“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目标要求,以推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与推广为目的,本课程与思政元素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将思政元素贯穿土木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土木工程测试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工程设计中,不论设计理论和方法如何先进合理,但设计计算所依据的各种参数则必须由土木工程测试人员通过各种检测手段与方法来提供。所以工程测试技术是从根本上保证工程设计的精确性、代表性以及经济合理性的重要手段,在工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课程教学设计1.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李东阳:《工程招投标》

一、指导思想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在大学的课堂上将知识传授和爱国主义价值引领统一起来,是当代高等教育者的一项重要工作。用好招投标课堂教学这个渠道,就是要将思政元素融入招投标课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二、课程特点工程招投标课程是一门集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知识于一体的专业课。课程知识天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比较容易融入国内外时事进行思政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工程招投标的专业知识和招投标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工程实践、准确解读现实社会经济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三、教学模式从工程招投标课程的特点出发,梳理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首先讲述法律条文,然后联系当前中央的决策部署,同时引入鲜活的案例,用案例来解释法律条文中的知识点,同时用案例来让学生理解中央决策部署的用意所在。这样,就可以将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形成课程思政的融入点。课程目标是:从招投标的微观视角,观察和理解党中央的一些政治经济决策部署。育人目标是:让学生能再次深刻的认识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深入理解我们应该怎样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四、思政融入点01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姜桂桂:《能源英语1》

《能源英语1》依托我校能源研究的优势,把先进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源科技知识渗透入英语专业教学中,其内容涉及各类传统能源的科技知识及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结合我校实际力求实践ESP能源英语课程教学,在学生夯实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能源类科技知识域,探索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能源英语1》旨在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当今的能源发展问题,通过相关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传统能源的认识,并将能源问题纳入社会、经济、伦理和文化的范畴,深入探讨能源安全策略和未来世界能源走向,逐步形成对能源科技领域的批判性见解。同时,希望通过对能源英语的系统学习,增强学生未来的就业信心,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使能源英语成为突出矿业大学特色的一个英语专业方向,凸显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一、《能源英语1》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二、解读《能源英语1》课程思政1.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闫琰:《信息处理与搜索引擎》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环节。“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不仅从课堂上收获专业知识,网络也充斥了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新闻,各种新兴的传播媒介比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加入,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处理与搜索引擎》是计算机专业应用必修课,在德育方面具有独特的隐性教育优势。主要表现在:专业课的专业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和创新精神;专业课比基础课更有技术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最适合开展思政教育的一门课程。本学期,首次将“课程思政”元素理念融入到课程培养方案、线上和线下课程教学环节中,深化对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信息处理与搜索引擎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图1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袁德宝:《GNSS原理及其应用》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课程思政目标:激发爱国热情、使学生具备使命感和荣誉感。课程思政案例的设计理念和主要思路:整个课程思政案例的设计首先让学生了解卫星导航在军用、民用方面的重要性,以卫星导航的军用应用背景引出,以海湾战争的实例讲解卫星导航的作用,然后阐明美国的GPS(Global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陈冉:《刑法学2》

今年的《刑法》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是与刑法分则中的国家安全类犯罪相结合而展开的。新时代新形势不仅呼唤新的发展观、改革观,还需要新的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高屋建瓴,适时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价值观念、工作思路与机制路径,是新时期下的“新国家安全观”,将会为破浪前行的中国航船,构筑更为坚固的安全屏障。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总书记的新国家安全观应势而生,恰逢其时。当下,腐败多发、法治欠彰,拷问着政治安全;增速换挡、转型升级,考验着经济安全;雾霾不散、污染严重,考量着生态安全;地缘纷争、强权作梗,威胁着国土安全;国际窃听、网络泄密,挑战着网络安全……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而总体安全观,谋求的正是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回应的正是当下错综复杂的各类安全挑战。基于这一角度展开课程思政的建设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基础。对此,我将当代国家安全建设融入11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和核安全。并分布在不同的课程当中,针对具体的犯罪进行着重讲解。在讲解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罪包括前7个罪名中,与国家安全观进行了具体的理论结合。针对典型的叛变、叛逃、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王耀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体育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我国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高校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实践三全育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体育课承担着培养体质健康、身心协调以及持之以恒永不放弃,品德优良的现代大学生的重任,如何把握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特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建设当中,如何实践与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成为当下实践和落实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紧要课题之一。2020年体育教研部建设《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体育史》课程项目,现将一年来的建设情况总结如下: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系统回顾了我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阐明党为中华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体育传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已经走过了111个年头,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矿大曾易名13次,学校的发展也几经周折。然而,不论是盛是衰,体育一直都是矿大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取得了辉煌的体育成就。无论是体育课程教学的设置,还是课外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抑或是运动训练和比赛,都有着显著的历史性标志和鲜明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展现了学校精神风貌。弘扬矿大体育传统,传承矿大体育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体育强校的必由之路。建设体育史课程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把矿大百年的体育精神深深的刻在思想上。二、课程建设内容1、百年体育发展时期(1909-1953)焦作路矿学堂(1909-1915)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由英国福公司投资创办,是在我国建立的最早的矿业高等学府。1909年焦作路矿学堂首批招收学生20人,聘请了英人李恒礼等4人和华人陈筱波为教习。焦作路矿学堂办学期间,体育课程设置尚属于探索初期。体育有强身健体之功效,在列强入侵国家的危难之际,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图强,探求救国之道,救国运,图自强。然而,1913年首批学生毕业后,福公司单方面撕毁合同,焦作路矿学堂停办。福中矿务学校(1915-1919)1915年福公司与中原公司组合为福中总公司,恢复办学后易名为河南福中矿务学校。时任校长许源提出:“抱定力”,献身实业以挽回权利收自强之效;“服勤劳”注重体育以备他日降大任于肩头;“爱名誉”,勉益加勉做到立品与修业并重。在福中矿务学校办学时期,开展体育课程不仅为了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在磨炼人的意志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预科课程设置了包含体育在内的13门课程,同时依照学生操行成绩和学业成绩给予考核,按照“首位加分制、末位减分制”的方法对学生的操行以及学业进行评价。福中矿务专门学校(1919-1921)1919年,学校举办专门本科,后改名为福中矿务专门学校。自此,学校进入了正科的创办时期,成为一所既有预科又有本科的专门学校。在此时期体育开展如火如荼,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五四运动期间,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的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其中,喊出了“挽回权利”、“实业救国”的口号,充分彰显了体育人勇担当、敢作为的品质。福中矿务大学(1921-1931)福中矿务专门学校于1921年增设大学本科,同时易名为福中矿务大学。福中矿务大学时期,体育就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设置了体育课程,规定学生必须修习2个学分,同时专设了体育组织(体育股),并设立足球、篮球等运动队。此外,学校在原有的规章制度上加以斟酌,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科学的学制及课程体系,严格学生管理制度。私立焦作工学院(1931-1949)1931年,在河南省政府将学校改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期间,学校体育工作就更加完备。据私立焦作工学院“校史”记载,“十二年十一月,张校长抵校,除保持旧有精神外,并注重体育,提倡课外作业”建立了体育室,并设有专任体育教员负责体育课教学,制定了较为系统的体育课教学大纲。在私立焦作工学院办学期间,学校体育工作更注重发挥体育的育人价值,学校形成了爱国进步、朴实耐劳、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由于学生体育锻炼人数众多,体育参与热情高涨,学校组织了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和网球队,各项颇具特色。有多人/队代表地区和省参加河南省运动会、华北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国立焦作工学院(1949-1950)1949年,苏联解放。华东人民政府接收了焦作工学院。在国立焦作工学院办学期间,体育课教学均为必修课程。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体育教学大纲和多样化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多种运动技能。中国矿业学院(1950-195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决定扩大矿业高等院校规模,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筹建中国矿业学院,并迁至天津。1950-1953,中国矿业大学(天津)成立体育组。学校设立体育教研室,主任为王厚熙,并聚集了一批当时在体育界极其有建树的知名教师。学校体育课教学,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有了完整系统且科学的发展。2、百年体育鼎盛时期(1953-1970)北京矿业学院(1953-1970)1953年9月11日,学校迁至北京,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中国矿业学院改为北京矿业学院。1958年9月9日,学校党委副书记魏明接受了由贺龙总理为代表的国家体育授予北京矿院“全国体育运动红旗院”的锦旗,激发了广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与竞赛的热情,截止1958年共培养了6名体育健将(非体育专业)。北京矿院办学期间,体育教研室师资队伍及组织迅速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学校设置了一、二年级公共体育课和病残学生康复保健课,不仅满足了日常教学,而且照顾了病残学生,彰显了此时体育发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此外,学校确定了体育课为学生的必修课,且体育课不及格者不能毕业。3、百年体育衰落时期(1970-1978)四川矿业学院(1970-1978)1970年在极左思想的指导下,学院搬出北京,在办学条件极其困难的四川合川县华蓥山重建新校,改名为四川矿业学院,原北京矿院作为留守处使用。于1972年开始招收“工农兵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祝捷:《建筑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专业课程的思政工作被认为是非常关键的育人环节,也是最难解决的部分。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环节,体现“隐性思政”的作用。简而言之,课程思政即课程育人。《建筑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是工程力学专业结构分析方向本科生的限选课。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建筑结构材料的工作性能及影响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构件的设计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钢结构连接的性能、受力分析与设计计算方法。作为《建筑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的主讲教师,我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如何选择思政育人的教学载体?怎样做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等等……事实上,深入思考上述问题并寻求解答的过程是非常有趣的。相信很多和我一样正在探索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师会有同感,备课过程中,当我们研读经典教材、广泛收集MOOC和教研论文等网络教学素材之后,一旦找到课程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那一刻内心升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教学实践表明,课程思政一定是在保证专业课知识点难度与深度的基础上,对学科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完成爱国主义教育、工程伦理教育等思政元素的隐性融入。以《建筑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教学引入的工程案例来看,有的案例反映了国内外土木工程建设的成就,有的案例体现了专业知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还有一些案例植入了土木工程设计师和建造者的爱国情怀。“钱塘江大桥”是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典案例(图1)。钱塘江大桥横贯钱塘江南北,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是连接沪杭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大桥全长1453米,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正桥十六孔,桥墩十五座。下层铁路桥长1322.1米,单线行车;上层公路桥长1453米、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一点五米,雄伟壮观。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建造主持者是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博士。茅以升首次采用气压沉箱法掘泥打桩获得成功,打破了外国人认为“钱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桥”的预言,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图1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高文超:《人工智能》

2020年,《人工智能》申请了课程思政立项,从“Why-How-What”3个主要方面出发,梳理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可行教学方案。人工智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框架如图所示。第一,为什么要在人工智能课程中提出“课程思政”?因为要继承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精神、体现专业建设和帮助学生成才。①结合时事政策开展通过将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与技术的发展及其成就等内容融合入案例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专业,激发学习积极性。如Alpha大战李世石、无人驾驶汽车等时事新闻,《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方案》等政策。②结合典型人物事迹开展通过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深入学习他们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科学工作敬业精神,爱国爱党的科学家情怀及坚韧不拔的科学家精神。如用图片给学生们讲述,数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哲学家、美籍华裔王浩教授的平生经历与事迹。③结合行业专业背景开展将煤炭领域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认识,了解最新的技术和科学知识,感受科研的过程。同时让学生了解行业背景、煤炭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服务煤矿的情怀。第二,怎样在人工智能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需要高素质教师队伍保障“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多种教学手段辅助“课程思政”,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学生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人工智能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探索和发现,所有组员合力共同完成小组调查问题研究、小组讨论交流、报告撰写、PPT汇报。2016级的题目是调研“人工智能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2017级的题目,以所处的疫情为背景,调研“人工智能在疫情中的应用”。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最新的方向和技术,调研内容广泛,调研报告格式完整规范,符合科技论文标准,小组分工明确,有技术实现。第三,人工智能课程中“课程思政”做什么?构建课程目标、研究融入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思路。①采用兴趣驱动式教学法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游戏、难题教学。如,利用八数码问题来详细讲解状态空间法,利用人脸识别来讲解神经网络理论等等。②采用案例教学法采用具体案例方案进行分析,了解人工智能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产业界应用情况。客户流失预警_决策树;房价预测_线性回归;鸢尾花预测_神经网络;数字识别_最近邻;文本分类_朴素贝叶斯。可以普遍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科技,工业,医疗,交通等行业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朱红光:《土木工程概论》

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类专业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专业启蒙课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了解在专业学习阶段所要学习的领域和有关课程,理解本专业在国民经济和人类文明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专业的发展轨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专业发展的源动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启发专业兴趣,为专业学习做概念上的准备工作。此外,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将同时领略土木工程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和职业道德教育。按照“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目标要求,本项目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精心选择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教学过程中,我们竭力避免出现为课程思政教育而专设内容的现象,而是通过涉及土木工程的典型历史事件与人物,掺入对人物职业道德的评价来进行德育,并结合我国在土木工程界创造的工程奇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成昆铁路、川藏公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路桥抢修对赢得战争的影响,到精美的中国古典园林等等内容,都成为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文化的绝佳素材,可做到润物无声,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适时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实践证明,这样进行的思政教育效果非常好。针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特地在绪论的教学中加了一节——“土木工程在大国崛起之国家新战略中所发挥的作用”,阐述近年土木工程专业在南海筑岛、一带一路援外基建中,为贯彻国家新战略所发挥的独一无二的作用,以此宣扬重大的国家政策,激发学生在未来专业学习中的积极性,做有时代担当的专业人才。而在课程整体课时压缩的大背景下,增加课程思政会加剧课时不足,这一矛盾该如何解决呢?我们的做法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借助线上慕课来压缩教学学时,将部分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为课前的慕课自主学习;而节省出来的学时用于课程思政教学,并引入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以任务驱动法和多指标考核,驱动学生线上自学、教师讲解重点和考核,学生收集资料和分组讨论、思考后形成观点并进行演讲,教师以启发引导以及适当的点评,将教学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翻转课堂形式的“以学为中心”,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结合慕课后,新的研讨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研讨式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如下开展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讨活动的引导,列出暗含了课程思政内容的专业研讨题,比如:工程建造任务。要求同学们运用E-learning理念,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以往相似工程的修建时间、背景、技术措施和成本预算等。接着鼓励学生参考以往的工程经验,并运用之前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任务,结合ppt在课堂上向大家做展示讲解;并制作手工模型进行模拟论证。具体教学环节如下:a.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王晓川:《宏观经济学》

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单纯传授知识,不强调价值取向的问题。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价值观和方法论向学生讲解经济理论,引导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01/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赵学军:《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线,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了进一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2020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李勇:《石油地质学》

1.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论石油地质学是地质工程类专业基础课,通过理论和实验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油气生成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政元素,通过展示克拉玛依油田、大庆油田、塔里木油田等大型油气田的艰辛勘探历程影视资料,讲解李四光、翁文灏、谢家荣、黄汲清、潘钟祥等老一辈地质学家为祖国石油勘探及地质事业奉献一生的光辉事迹,引导学生立志成才报国、形成勇于承担的精神,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百折不饶的优良品德,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激情,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2.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1)家国情怀育人元素——为我国石油事业奋斗一生的人学习石油地质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油气方向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国家勘探更多丰富的油气资源。因此,课程设计中贯穿了老一辈地质学家为祖国石油勘探及地质事业奉献一生的光辉事迹。如潘钟祥老先生,为石油事业奉献一生的石油地质学家,是中国找油事业的先驱,他倡导的基岩油藏等新观点,在中国石油普查勘探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本《世界油气田地质学》教材,首次提出“陆相生油”新观点,突破了海相生油理论,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并培养了几代优秀人才。这些老一辈地质学家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打动每一位学生。(2)国家力量育人元素——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大庆油田横空出世。一片荒原,被石油工人唤醒,曾经“贫油”落后的中国创下了世界石油开发史上的奇迹。60多年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3.9亿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挺起共和国工业脊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斗拼搏的精神力量。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之际发来贺信指出,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影像资料,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幸福感,引导学生立志成才报国、勇于担当。(3)科学精神育人元素——中国深海钻井平台技术打破西方垄断达到世界最先进长期以来,我国在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上受制于西方国家,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绩。例如风险勘探评价技术的创新,引领油气发现、实现战略型突破、创新油气成藏地质理论的认识,推动了勘探技术进步;纳米驱油技术助力—低渗/超低渗老油田挖潜降本稳产,纳米驱油技术可以将水注入到油藏的任意角落,用于中高渗透油藏开发后期的战略接替和低渗/超低渗油藏的水驱有效动用,是对原有水驱开发理论、经典提高采收率观念的创新和发展。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10注36采现场先导试验效果显著,遏制了产量快速递减并实现硬增油。这一系列的创新都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石油事业的大力支持。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百折不饶的优良品德。3.课程授课方式(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主要是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启发同学们思考,培养同学们科学精神;(2)讨论式教学,提出问题后,学生分组,引导学生思考现象的过程和机制,提出自己的证据,训练思维方式;讨论过程中增进师生感情;(3)案例式教学,根据实际材料案例,让同学们开展相关事件的调研,进行分组讲解和讨论,最后总结案例结论。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郝宪杰:《科研导论(采矿工程)》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目的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相辅相成和有机统一。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科研导论》是面向全校开设的课程,但同时又由各专业授课老师具体讲授,因此兼具广泛性和专业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可见,进行科研导论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弘扬科学精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播撒科学种子意义非凡。自2020年实施《科研导论(采矿工程)》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以来,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现从科研导论(采矿工程)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科研导论以及课程思政下的科研导论教学成效等三方面进行总结汇报。一、《科研导论(采矿工程)》特点科研导论是大学生了解科研的引路明灯,也是后续创新训练、毕业设计的基础和先导性课程。本课程旨在为学生讲授科研道德、科研方法、专利和论文撰写流程等,教授学生学习提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培养起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通过科研导论(采矿工程)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学习采矿工程技术发展历史,学会查阅已发表的采矿科技论文、提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科研导论课程自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60年到现在已走过60年的发展历程。如何深入浅出的为学生讲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和写作流程一直是科研导论的重点和难点。在科研导论中融入思政理念不仅可有效解决知识传授问题,而且对塑造学生“诚实守信、志高存远、求实创新”的科研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二、将思政元素融入科研导论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响应党的号召,把持严谨的科研态度,用青年人的想法和才华去创造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现从学术道德、科研方法、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1.学术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不管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其他职业,德才兼备是社会共同的认可,是成功的基础。巴尔扎克曾说过:行业尽管不同,天才的品德并无分别。科学道德对于科学工作者自身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自律作用不可替代。通过介绍黄禹锡造假事件、陈进汉芯事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学术科研过程中品行不端不仅害人害己,甚至阻碍国家发展,最终也将遗臭万年。2.科研方法科研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所遵循的、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式、规则及程式,是科学工作者长期积累形成的、有助于提高科研效率的有效工具。有意识地遵循一定的科研方法进行研究,是科研工作者有别于一般人群的特征,也是严谨治学的基础。通过引入欧几里得和牛顿的案例,从正确和错误的科研方法两方面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推进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3.论文写作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共性特点。通过韩春雨和戴维的例子加深学生对学术论文可重复性及创新性的认识。鼓励学生向优秀学术论文靠拢的同时点出不当论文写作引起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论文写作观念与方法。三、课程思政下的科研导论教学成效通过将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科研导论课程,由于趣味性强,增加了学生听课的兴趣,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高尚的学术道德、科学有效的科研方法。科技发展的最终归宿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科研导论课程正不断向社会输送着一批批有道德有能力有创新的大学生。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张玉琪:《军事理论》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军事理论》课程是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重要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习近平强军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制、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此加强《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一年的“课程思政”建设摸索实践,主要通过思政意识进头脑、思政要素进大纲、思政案例进教案、思政教学进课堂、思政内容进考核等五个方面,推进《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建设。一、思政意识进头脑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入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因此,必须推动军事理论课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军事理论课教学团队召开课程思政建设专题会议,传达学校文件要求,要求全体军理课教师统一思想认识,树立课程思政意识。目前承担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教师主要是学院辅导员和武装部的老师。各位老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理论方面的教育,专业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团队不断派老师参加教育部和北京市组织的各项培训、教学观摩、实地教学、外出调研等,开拓视野,丰富专业知识,提升教学能力。组织老师参加教育部、北京市和学校的教学比赛,以赛促建,提升教学能力。在校内开展线上培训、试讲观摩,面对面交流,研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提高进步。通过以上举措,使军理课教师充分认识了课程思政的意义和重要性,了解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明确了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使课程思政建设入行。二、思政要素进大纲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地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因此,只有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巧妙、自然地融入思政要素,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播、能力养成有机统一,使课程教学大纲变成课程育人大纲,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才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地。我们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根据《军事理论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进行有机分解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例如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国防的基本概念、公民的国防权利和义务、国防建设、武装力量和国防动员,教学目标是理解国防内涵和国防历史;了解我国国防体制、国防政策以及国防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熟悉国防法规、武装力量、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我们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融入思政教学内容,明确思政教学目标。在第一章第二节国防法规的教学目标中增加“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法律意识”的思政教育目标。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大学生踊跃参军的故事,让同学们在大学生参军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当代大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保家卫国,勇挑时代重担,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追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拒服兵役的案例,引导学生把国家的价值要求和个人的价值选择融为一体,使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融入力建学院刘殿书教授在南海岛礁建设中为国家做贡献的故事,鼓励同学们向刘教授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技术,为军队和国防建设做贡献。第一章第三节武装力量的教学目标中增加“培养爱军情怀,树立强军兴军信心”的思政教育目标。三、思政案例进教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实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也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的重要环节。我们根据各章节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凝练思政案例,融入教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实。例如在讲授国防概述时,根据“培养家国情怀,树立忧患危机意识”的思政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将近代国防的屈辱历史融入教学内容,形成思政案例。运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情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忧患危机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国防建设”这一节中,围绕“了解中国国情,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怀”这一思政目标,在讲到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时,引入舰载机歼-15现场总指挥罗阳的案例,让学生深入学习这位被习总书记盛赞为“民族的脊梁”的感动中国人物的光辉事迹,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的同时,鼓励同学们向时代的英雄学习,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在信息化杀伤武器章节中,在讲授中国导弹的发展成就时,引入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个人的选择和国家的需要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鼓励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积极投身民族复兴大业。四、思政教学进课堂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入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动课程建设入心的主要舞台。课堂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军事理论课要想达到预期的思政教学效果,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与之匹配。通过运用课堂讲授、启发式、互动式、案例教学、战例教学、情感共鸣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和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述精确制导武器时,引入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种地空导弹红旗-2导弹击落国民党的U-2高空侦察机的战例。通过真实发生的战例,让学生了解在当时的国家安全环境下,自主研发武器装备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武器的艰辛历程和光辉事迹,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科研创新意识。在讲授武器装备时,通过中国最新武器模型的展示,让学生对我国的武器装备的发展有直观的认识,增强对国情的了解和民族自信心。组织退伍学生录制武器装备介绍视频,用学生的身边人讲授我国武器的发展,增强信服力和感染力,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是一个实践总结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课堂讲授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地修改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思政教育切入点。军理课教师利用同一个内容反复讲的特点,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打磨思政案例,提高思政教育效果。五、思政内容进考核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细考核既是考察学生对教学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指挥棒,也是推动课程建设落细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的内容纳入教学后,不仅要讲,也要把课程思政的内容纳入考核内容。因此,我们将课程实践部分,例如参加学校的国防教育活动,以及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课堂作业纳入了课程考核,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入脑、入心、入行,也需要落地、落实、落细,军理课教学团队将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标准,继续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建立科学的思政教学目标、打磨优秀的思政案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周杨:《大国工匠精神专题》

《大国工匠精神专题》是为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所开设的一门全校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本课程16课时,1学分,选课群体为全体在校本科生。针对教学对象专业多样化、教学班级大型化等特点,本课程采用团队教学方式,从理论、实践、认识角度出发,展开专题式教学,加深学生对大国工匠精神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大国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提升学生的行业自信和专业自信,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工匠精神。一、理论之维:何为“大国工匠精神”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对大国工匠精神的学习首先要从理论上有一个正确认识。本部分主要采用问题链教学方法,以“我眼中的大国工匠精神”为导入,穿插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兴趣。随后,通过“工匠精神在当代还有存在的可能性吗?”——“如果存在,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又是什么呢?”等问题的探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系统阐释大国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涵及时代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虽然是手动时代的精神遗产,但是在当代并没有过时,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大国工匠精神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它不仅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更有利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加深学生对大国工匠精神的正确理解。二、实践之维: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中华文明史也是历朝历代工匠们的智慧创造史,对于大国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掌握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发展。本部分教学以专题形式展开,以新时代为历史坐标系,结合我国新的伟大实践,分别从国内到国外、从传统文化到科技创新、从国家社会到个人等多个方面探讨大国工匠精神,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如下:1.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新时代、国外工匠精神等视角探索大国工匠精神,加深学生对大国工匠精神的认识。2.引导学生了解大国工匠精神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中华文明延续创新等方面的历史贡献,进一步认识新中国成立70年间工匠精神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系。3.引导学生认识体现大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及典型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等。三、认识之维:增强学生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自觉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基础是理论认知,关键是实践践行。本部分主要采用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以“工匠精神助力中国梦”为题展开课堂讨论,围绕“怀匠心、铸匠魂、守匠情、践匠行”点燃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从高度的职业认同、高超的专业技能、高尚的事业追求等角度不断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并以实际行动不断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李涛:《城市地下工程》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专业课程作为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需要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城市地下工程》课程经过24年的建设,先后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编著的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该课程教学团队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北京市工人先锋号。课程也获批为我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基于此,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城市地下工程》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引入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基础理论教学,为我国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基础,也为同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一、引入思政元素,优化知识体系《城市地下工程》是我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既具有实用性,又能紧跟学科前沿。近几年,在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等支持下,本课程积极探索改革路径,引入思政元素,改进教学内容,在夯实课程基础知识、提高专业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创新能力、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共同发展。基于课程内容的特点,把我国专家学者的重要工作引入课程,对知识体系进行了优化,主要考虑了以下4个方面:(1)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结合,并突出我国专家学者,特别是我校在此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授课中,注意知识内容的历史发展过程,由浅入深,进而增加当代基础理论的国内外成果。另一方面,岩土工程为我校国家重点学科,谢和平院士、何满潮院士,以及城市地下工程陶龙光教授等在工程理论,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使学科前沿能更好呈现。同时,提升学生自豪感与家国情怀。(2)理论联系实践,突出实用性。教学内容中涉及的施工工艺由实例引入,经过归纳理论,再到实践中去。我国地下工程发展迅速,工程实践内容丰富,工程技术人才水平高,“大国工匠”校友周予启等工程师为我国地下工程建设等的突出贡献,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开展课程实验,重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例如,2020年何满潮院士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金奖,该技术突破了岩体非线性大变形灾害控制受制于材料变形能力不足的技术瓶颈。教学中,设计课程实验,鼓励学生创新自主实验,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坚实基础。(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专业责任感。道德教育是国家发展中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城市地下工程授课过程中,非常注重道德建设,在讲授施工与工艺的章节时,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明白工作中态度不正、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等极易引起工程事故,从而养成正直、守信、负责的良好品德。二、构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思政教学质量深度学校强调研究型本科教育理念为先导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城市地下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依托城市地下工程实验室的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性实验,使本科生进试验室制度化与常态化。实验课程基本任务:结合课程组教师的科研课题及岩土工程学科相关基本实验,开设本科生综合设计实验课。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与模拟实验活动,使学生:(1)了解模拟实验的主要方法、理论及设计、制作工艺等;(2)观察了解常见的岩土工程、地基基础工程、地下工程的施工、受力分析、结构特性与支护过程等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3)掌握常见工程在开挖与支护过程中的破坏过程、破坏规律。课程的实验设计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科学研究与实验方法,对常见工程的开挖与支护有一个感性的、全过程的了解,促进本科教学向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要求发展。实验讲解中,注意提升思政教学质量,使同学们感悟“知行合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例如,我国明挖法基坑建设向大、深、周边环境复杂方向发展,其建设水平位于世界前列,为世界地下工程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课堂教学突出我国建设水平,培养家国情怀和行业自豪感。同时,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计算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注重课下交流,扩展思政教学质量广度城市地下工程应用性强、知识内容多。为扎实理论基础,提升学生应用能力,课下交流十分必要。定期和学生在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而后,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理论联系实际,获得相应结论。通过课下交流,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使得学生沟通协作能力得以提升。在工程现场或实验室课下交流中,注重对学生正直、守信、负责、乐观等品格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使学生深刻领悟“质量第一”的工程理念。地下工程建设多,牵涉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在交流时,则向学生传达认真、勤奋的工作态度,进而确保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的万无一失。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黄辉:《项目管理》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019年3月,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专业课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要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以“四个自信”为核心的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于无声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增强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项目管理》课程思政,不仅是全面育人的需要,也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强课程的学习效果。一、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思路《项目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可依循以下思路:确立课程思政目标,挖掘思政元素,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连接点,收集思政素材,加工整理案例,规划教学安排,评估实施效果,改进教学过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涵盖五大过程组与十个知识领域,涉及管理学、会计学、心理学等领域。文理融合、技术管理交叉,既有道的弘扬又有术的传授,使其可以成为管理相关专业课程思政的着力点与突破口。《项目管理》课程思政可从专业认同、工程伦理、科学精神、哲学思维、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传承、人文关怀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二、案例设计以下精选项目管理主要知识领域的典型思政案例,案例形态可以是案例文稿、史实故事、纪录短片、小动画、短视频等,教学实践中可以学生自学、教师讲解、撰写报告、课堂汇报、分组讨论、专题辩论等多种形式展开。1.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谢起慧:《公共危机管理》

一、《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的总结《公共危机管理》是一门面向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经过为期一年的立项建设后,对课程思政有了新的认识,现将在实践中总结出经验的分享如下:1、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首先加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课程汇编体现危机管理思想的中华优秀典籍节选,引导学生在课内课外进行经典品读,掌握中国古代危机管理思想精髓。其次加入“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国社会发展的得与失,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在应急管理中的优越性,增加“制度自信”。最后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未来的课程中融入更多的思政元素。2、在人才培养中重视思政素养首先,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通过介绍我国自然灾害、公共危机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事故灾难的形势,帮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指导学生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意识。通过案例教学,介绍我党和人民面对历次危机不屈不饶、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其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选用借助案例教学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担当的再教育。将学生普遍关注的典型、热点公共危机案例充实到教学案例库中。进行情景模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了解并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让学生在对社会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情感,并切实理解各类公共危机治理的难点所在,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最后,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危机决策、危机协调等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除了制度因素外,更多的是主观因素决定,课程将借助案例教学实现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再教育,强调危机协调中需要的团结、牺牲和奉献精神,进而对学生进行危机意识和主流价值观的再教育。3、在案例教学中融入时事政治教学案例中增加最新的时事政治案例。如新冠肺炎事件的教学案例中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新冠肺炎”事件中很好的展示出来了,让学生进行国际比较,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新冠肺炎”事件中外国反华势力往往借机抹黑中国,新媒体为这些势力提供了滋生空间,通过案例要学生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急迫性和重要性。二、《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的案例本部分以《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大纲中的第七章第三节危机决策的教案为例,通过十分钟的教学案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点的设计展示。具体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设计如表1。表1:“危机决策概念界定”中课程思政的教案设计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佟丽娜:《电工电子学》

经过半个学期的“电工电子学”课程思政的初步试验授课,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以下经验,并在进一步改进中。本课程的思政授课目标,除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敬业精神,引导正确的三观外,我们的课程目标设计还包含了让授课内容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即利用课程内容引出思政,又通过思政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习积极性。按照这种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可以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而且思政的融入较为自然,可以进一步向“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靠拢。因此,课程思政的融入点,结合具体章节,除了家国天下的大事外,还融入了实际生活相关例子,讲授方式尽可能幽默风趣,进一步拉近课程与学生的关系。具体的说,就是讲到哪里,就从哪里的授课内容入手,引入相关的思政元素,而不是在设计完思政元素后强硬的揉入授课内容中。下面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本课程第一章讲授电路的基本定律,通过电压单位伏特,引入伏特发明伏特电堆的过程,他从生物学杂志中青蛙的生物电传导获得灵感,发明了伏特电堆,奠定了现代电气工程的基础,过程中克服了很多难题,甚至在没有传感器的情况下用舌头来感受电流。以此来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并且要放宽视野,对本专业和其它学科都要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现代社会对交叉学科的需求,更有机会成就一番事业。课程第二章讲述暂态过程,有储能元件的充放电问题,第四章讲到了用电安全。结合这两章,引入内蒙一次电气事故的例子(维修时对电容放电不规范引起的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让学生感受敬业精神的重要性。第八章讲授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过程,引入例子是电视剧《神话》中男主角用金线制作手摇发电机并给手机锂电池充电的过程,让学生思考可行性,从而启发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电工电子学的重要性,电视剧里完全是一知半解、贻笑大方。这个例子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进一步加强了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过程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第十章讲授了芯片的知识,通过对现代MEMS芯片技术及其重要性的介绍,引入美国对华为芯片制裁的深层原因,为何发生在5G技术成熟的时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又为何从欣欣向荣突然变成大萧条,国家兴盛与技术发展的相互制约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介绍我国芯片发展的现状后,国家和民族面临的挑战和危机便浮出水面,引人深思,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自己肩上的担子,让历史使命感实实在在的落入手中。本课程结合授课内容在每一章设计了思政案例,本学期在化工专业第一次试讲,目前还在不断改进中。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封萍:《矿物加工工程设计》

01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名称:矿物加工工程设计课程教材:《选煤厂工艺设计与建设》(黄波,谢华,李志勇,崔广文,王成江,刘珊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邹冠贵:《岩石物理学》

在新时代下,党和国家提出了任课老师要“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岩石物理学课的讲授,不仅需要经典的教学内容,也需要活生生的案例。如何“挖掘”课程中蕴含的“阳光元素”并作用于学生是关键。通过教学的方式,把专业课中的专业知识与“阳光元素”相连,从而达成思政教育,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的目标,完成传道授业的光荣任务。针对岩石物理学的教学内容特点,尝试构建了以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陆新晓:《特种灭火系统》

《特种灭火系统》是消防工程的专业必修课,旨在为消防工程本科生今后从事消防一线灭火、消防审核及评估工作奠定基础理论。当前国家消防事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多进入地方消防部队、建筑消防设计院和研究院以及消防产品生产及消防施工企业,直接参与国家消防事业的一线建设,相关的建筑灭火设计、设备选型及审核验收等专业知识的获取主要从本门课程获取,这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特种灭火与国家战略定位、社会迫切需求、人民期望紧密结合,强调以学生培养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及创新思想构建特种灭火系统知识体系,契合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结合的理念。根据《特种灭火系统》课程授课要点,以近两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公共安全的论述为切入点,紧密结合国家出台的关于消防领域重大文件精神及改革热点问题,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刘海娟:《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与自己发展相结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过程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第一,提升授课师资专业水平,让教师成为课程思政的践行者。为了高水平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工作,组建核心授课团队,根据多年来的授课经验编写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在教材中融入矿大元素;统一备课,统一课件,对教学内容开展在线说课,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思政要点,统整课程思政理念,提升教师讲解思政要点的能力,让教师成为课程思政理念的践行者。第二,贴合学生心理需要,让主流价值观成为学生的潜意识。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身心发展规律,讲好中国故事,将心理学的自我实现理论寓于爱国英雄、劳动模范、知识分子的事迹中,学习袁隆平、钟南山、钱学森、钱钟书、杨绛等人爱国、敬业、坚韧、乐观的品质,认同自我实现和国家利益的高度统一的奉献情怀,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想融入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第三,注重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全面调动学生感受,注重学生切身体验,通过小组讨论、问卷调查、心理测验、个人分享等活动,全面了解自我,主动展示自我,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心态,悦纳自我;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扶贫支教、参军,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知晓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学知识与思政课的理念有机融合,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贴近学生心理需求,聚焦学生成长,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理解自己的人文特质,理解中华文明在个人身上的血脉传承,将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将个人的自我实现统一到中国梦的实现目标中来。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李杨:《工业工程专业英语》

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是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共32学时,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包括:讲授制造业的概念,在制造工业史的讲解中增加我国制造业发展文化教育内容,在我国现代化制造业重要性介绍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纵观建国以来我国制造业从落后到成为世界制造强国的发展路程,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思政教学当中深化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选用的教学素材包括:世界经济发展年鉴,十四五规划,中国日报新闻等。二、专业英语思政教学形式专业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全程英文教学,穿插重点单词语句中文解释与语法讲解,思政组织分为两种形式:分散教学和集中教学。分散教学是课堂授课中穿插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集中教学是单独抽出0.5-1学时左右专门讲授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三、专业英语思政教学过程(1)讲授章节:第三章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施颖:《财务报告分析》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的改革浪潮,由此展开。作为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的核心专业课程,《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旨在系统阐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每一项目的含义、数字来源,四张主要财务报表的一般分析方法、财务报表的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综合分析法以及资产质量、利润质量、未来前景等相关专题分析;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财务报表、评价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能力。课程教学团队“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实践课程思政建设,将《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的典型案例与会计职业道德观相融合,培养学生对财务案例的全方位多角度辨析能力,加强学生对财务分析结果的拓展辩证思维,引导学生对职业道德与伦理道德、品德与自律、诚信与德行的深入思考,进而激发学生自觉锤炼道德品质、恪守德行规范。课程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一、确定课程思政目标(1)充分挖掘《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财务领域的经典案例,如安然事件等,结合社会广泛关注的财务热点问题,如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例,引导学生对财务案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辨析分析,重点培育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2)将《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的典型案例与会计职业道德观相融合。从财务案例分析结果,引申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会计道德修养和素质,树立正确的商业伦理观,遵守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使其在未来的会计岗位上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遵纪守法的精神。二、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在原有的课程基础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系统性的学习资源,以MOOC、网易公开课、网中网等平台提供的公开课学习资料为主;第二,灵活性的学习资源,以专题短视频、相关领域专家讲座等优质教学资源构成,如在传统财务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引申出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主讲“平‘语’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百家讲坛专题,“诚信的力量是巨大的”视频演讲实录等短视频,增强课程吸引力、多样性和丰富度,加深对于财务分析专题内容的理解,强化学习效果。三、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财务报告分析》课程具备专业性和综合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该课程的特点出发,寻找经典与热点案例引入《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如以企业资产质量分析课程内容为例,思政内容融入点:会计职业道德、诚信理念融入到单项资产质量(货币资金、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和整体资产质量的分析与评价中;目的:提高财务分析专业能力,拓展财务决策能力,批判财务不实、造假或舞弊行为,升华会计职业道德价值观。如以利润质量分析课程内容为例,思政内容融入点:会计职业道德、诚信理念融入到利润质量、收入质量(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的评价分析中;目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多角度评价企业利润质量,使学生深刻理解利润质量的分析,同时结合利润操纵、盈余管理问题,提出诚信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强化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念。四、完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热点案例“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为例展开分析,通过师生对案例内容的共同思考和讨论、总结,在对瑞幸咖啡财务数据进行分阶段式财务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熟练掌握财务报告分析主要内容,同时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融入案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财务分析专业化水平以及道德素养的目的。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例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邬巧飞:《科技伦理》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关键举措,是健全新时代高校育人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要求。《科技伦理》是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的通识选修课,本课程注重科技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丰富教学内容体系,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科技伦理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紧跟科技前沿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世界正处于深度变革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生命技术、信息技术等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犹如“潘多拉魔盒”,我们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扼制其有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科技伦理建设成为推进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科技伦理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以建设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为奋斗目标,积极构建培养能源工业精英人才的一流教育教学体系。本课程根据学校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知识、情感、能力“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了解科技伦理的基本范式,明白科学技术的方向和界限,审视当下面临的科技伦理困境,了解一名合格的科技人员所应具备的伦理责任规范,进一步提升科技伦理素养。课程团队成员多次讨论,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最终确定教学内容。专题内容涵盖了人工智能伦理、基因伦理、生命伦理、工程伦理、建筑伦理、生态伦理等多个领域。二、聚焦科技领域的伦理问题增强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科技活动需要遵循一定的价值准则。面对科学技术有可能带来的价值抉择和伦理挑战,需要认识到科技活动可能蕴含的伦理风险。本课程立足当下大学生的现实关切,选取经典案例,立体式地呈现纷繁复杂的科技伦理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授课教师围绕各自专题,以学生感兴趣的案例为切入点,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进行“精准滴灌”。比如,中国南方科技大学一位副教授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人们对于生命伦理的热烈讨论。自动驾驶车辆致人死亡的事故、AI换脸应用引发隐私争议等事件引发人工智能领域伦理问题的思考。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绘农药滥用的后果,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严重核灾难等事件,让人们重新审视技术与伦理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课堂教学中的部分案例三、扩宽课程的问题域培养创新意识我们对于科技伦理问题的思考,实质是人类对于自我命运的追问。本课程将价值引领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在与学生共同探讨科技领域的伦理问题时,引导学生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的知识点,拓展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如何看待“电车难题”?如何看待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如何看待科技发展的两重性?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关系如何?如何看待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的观点之争?怎么看待“大数据杀熟”?能否通过数据认识我自己?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按照“抛出问题——引发讨论——科学引导”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价值判断,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课堂讨论话题四、将科技与人文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技的巨大发展为人类带来福祉,人文则为科技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科技活动说到底是人的活动。本课程引导学生在科技活动重视相应的人文关怀。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技术与文明的关系”、信息文明时代“人与世界的关系”时,思考人在运用技术时应采取的价值原则和行为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言,“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在注重培养科学精神的同时,也应重视人文精神。爱因斯坦曾较早建议研发核武器,后来他又坚决反对核武器。人是科技的创造者,应当发挥科技向善的功能。我国已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大学生是未来时代发展的主力军。在教学中充分融入思政元素,用科学家的故事感染学生,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课以来,本课程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课程团队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法,将结合“第二课堂”的作用,充分发挥本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部分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评价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乔舰:《时间序列分析》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习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每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时间序列分析》是数理统计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是统计学课程里唯一研究纵向数据建模的一门课程,是纵向数据实证分析的最为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之一。该课程在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气象水文、信号处理、机械振动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2020年5月,《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成功申报我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就此揭开了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随着课程思政项目建设的推进,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也逐步加深。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意在实现立德树人,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和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梳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各环节,进行价值引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思政项目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讲好《时间序列分析》专业课程授课中,任课教师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做到爱岗敬业、言传身教。每次课都提前至少五分钟进入教室,微笑着面对每一名进入教室的学生;下课后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与学生谈心、答疑解惑,有些学生只有这时才会问你问题。在授课中,任课教师认真备课。理论部分任课教师基本上做到全板书讲授,一步一步仔细推导,一步一步认真演算。上机实践详细讲解软件实现的每一步,对输出结果务求讲解透彻,与理论部分相互对照,让学生掌握每一个结果产生的来龙去脉,并能举一反三,自行展开实例分析。板书授课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创新教法,例如当堂基于软件进行实例分析,引入知识点思维导图。实例分析与思维导图任课教师做到课后认真批阅每一份作业并积极对作业进行讲评;积极通过微信群推送一些课程相关讲座及应用实例。作业批阅作业点评二、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思政内容为不影响课时分配和授课进度,将教材中绝大部分实例分析对象,上机实践的全部分析对象替换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实例。将每一章节的课后思考题都设置有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案例分析。相关劳务三、在授课中潜移默化加入思政内容例如将时间序列分析课程引入案例:尼罗河泛滥规律的掌握创造古埃及文明更换为我国春秋时期商人范蠡基于我国农业生产自然规律提出“平粜”法。例如在时间序列分析学科代表人物讲解中特意强调美籍华人刁锦寰、我国科学金汤家豪对时间序列研究的突出贡献。中国元素的引入例如在平稳时间序列分析中进行我国粮食产量时序分析,对疫情期间人们对于我国粮食储备的质疑进行反击,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中进行我国铁路货运量预测研究,激发学生行业使命感。例如在多元时间序列分析中进行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后我国海关进出口总额时序分析,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例如重新制作授课课件并将授课课件背景全部设置为带有我校校徽和校名,并进行我国煤炭价格指数研究,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专业情怀。可以说课程思政建设是任课教师对课程内容、方法的重新梳理和认识。加入矿业特色教材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目前我校时间序列分析课程选用的教材尽管已经第五版,但相应实例分析大多为国外经济社会运行产生的数据,不利开展课程思政,任课教师通过多本教材对比已确定更换教材。四、教师应认真学习课程思政相关内容教师应该多向本院、本校、外校优秀教师请教学习,了解他们的学术经历和育人方法,作为自己教学的标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此任课教师积极参与了2020年11月学堂在线组织的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专题研修班,2021年4月的文华在线组织的高校“课程思政融入金课建设”高级研修班并全部获得培训证书。培训证书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中,学生们在学好时间序列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项目建设的实施,通过贴近生活,结合国家社会发展的实例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得到了提高,进而促进了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基于具体事例的分析、研究、论文撰写过程,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本项目实施过程中两名学生基于本课程专业知识书写的文章得以公开发表;同时学生的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精神,民族自豪感、国家使命感潜移默化的得以提高,思政教育与时序分析课程得以有机结合,部分学生上机实践的小论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部分学生的小论文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孙文洁:《环境地质学》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水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思政教育的责任分担到各门课程中去。其实每门课程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去挖掘它们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整合。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单仁亮:《土力学》

土力学是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程力学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土的物理、渗透、压缩和强度特性,以及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和边坡稳定性。该课程知识面广、科研性和实践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工程问题的抽象与分析能力,培养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同时结合具体工程有利于点燃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热情,实现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依托本思政项目建设,项目组开展了深入研究,根据土力学的课程特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深挖土力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了课程思政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土力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了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培育了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科学精神,做到担当责任、贡献国家、服务社会。课程思政项目研究方案成立土力学项目研究组,制定项目方案,体现“课程思政”改革新思路,首先,完善土力学课程大纲,将思政育人目标融入大纲。其次,挖掘研究课程思政教学素材,丰富思政融合的土力学教学内容,完善PPT,改进教学方案。然后,优化思政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实践,并实施反馈,动态改进。最后,进行成果总结。将思政融入课程大纲建立符合教学、育人的新大纲,将目标分为课程知识目标和育人目标,凝炼突出育人目标的要求。重点围绕教育科学精神和工程职业素养,突出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培养家国情怀,将专业知识与个人理想价值、国家社会责任感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与人文素养。将思政融入教学内容根据土力学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体系,将思政元素总结为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专业责任感等,结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安排,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土力学课程教学,探索构建了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绪论讲解土力学在中国的发展时,思政融入点是首先,介绍我国土力学学科的奠基人黄文熙和茅以升先生,他们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学成归国;用土力学知识报效祖国,投身祖国建设。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为祖国的发展而奋斗。中国土力学科学家:黄文熙、茅以升然后,讲解祖国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建造的著名工程,比如古有万里长城、都江堰等,今有三峡大坝、珠港澳大桥等,讲解这些伟大工程与土力学的关系,这都是国人智慧的结晶。通过这些讲解,体现我们国家历史的厚重感和智慧,我们国家从古至今都是如此的优秀和伟大,也正是那么多国人努力奋斗,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祖国,从而铸就了祖国的伟大。这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这么多伟大的建筑都和土力学息息相关,也会激发同学们学习土力学的巨大热情和兴趣。中国著名工程:万里长城、珠港澳大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思维和求真务实科学精神在讲解土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结构时,引导同学们思考现象与本质的辩证思维。土既是工程环境也是工程材料,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辩证思维。左:扫描电镜右:土结构放大500倍讲解土力学渗透、强度知识时,融入达西、太沙基等著名科学家的人文科学事迹,尤其是科学家的独立思考与探索的科研精神、使命感,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国外土力学科学家:达西、太沙基在讲解土的物理、压缩和强度特性时,思政融入点是结合我校与中科院“探索一号”船TS01-01万米深海土科考事迹,讲解本次科研的前沿性,在课程展示科研精神、科研成果、课程知识。将万米深海土带入课堂,引发同学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从而引导同学学习土的物理强度指标等知识,包括如何测试,让同学们先思考讨论,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精神,然后再展示讲解深海土实际测试研究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通过这部分讲解,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并提升学生对我国科研前沿的自豪感,同时学会采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中国深海科考左:万米深海土科考右:万米深海土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和专业使命感、责任感讲解中国著名工程如珠港澳大桥、三峡大坝、川藏铁路等,分析里面涉及的土力学知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行业使命感。另一方面分析典型工程事故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正确的表达的能力,培养心系社会,有担当的人才,加强学生法律意识,深化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工程事故左:基坑坍塌右:楼体倾倒优化思政教学方法并应用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重点围绕工程热点问题,以参与式、探究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合,引导同学思考。具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动画、视频、PPT、板书、线上教学等全方位开展教学。和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教师应不断接受反馈,逐步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动态完善,不断的进步与提升。依据课程思政的目标,本项目完成了土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的修改,丰富了思政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科学家科研经历和对国家建设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结合主讲教师参与万米深海探测的经历和专业知识,树立榜样,有形与无形相融合,培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爱国、爱党、爱社会,培养了其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了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专业人才,形成了典型教学案例和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张锦旺:《能源开发概论》

《能源开发概论》是我校的通识教育导学类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我校非采矿专业本科生对煤炭、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开发等基础知识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主要有以下3个难点:首先,由于该课程面对的是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在思政元素融入过程中更需要讲求技巧、注重方法,不能简单地将思政内容累加到原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要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有侧重地对思政元素相关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此外,《能源开发概论》课程的任课教师数量比较多,而课程思政的效果与教师的个人素养密切相关;最后,如何在课程考核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课后也能积极探索和拓展思政元素相关的教学内容,也是目前通识教育课程有效融入思政元素面临的重要挑战。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谭爽:《社会学》

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社会学》作为最好的公民教育,思政元素的加入进一步提升了其育人功效,让学生们能全方位习得一种”公民能力“。在学习社会学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认识到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与德行。具体而言,我在进行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时,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在课程内容中实现“润物无声学思政”。也即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比如在讲到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时,通过纪录片等影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阶段,促使其认识到一门学科发展背后的艰难,建立对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信。在谈及文化时,阐述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体系的构成及其国际影响,引导学生客观评析中西方文化,树立中国文化的体系与优势,树立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第二,在课堂讨论中激发“积极主动讲思政”。社会学的课堂是活跃的,学生通过课前演讲、小组辩论、无领导小组讨论、话剧演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将人的社会化、集体行动、社会分层等重点知识进行展示。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表演、激辩,学生对于政府管理的智慧、大国形象的塑造、弱势群体的艰辛、公民责任的体认等方面都有了更为直接、深刻的认识,并在自我表达中进一步培养了家国情怀。第三,在课后作业中推动“深入仔细想思政”。社会学的课后作业是非常丰富多元的,或是要求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或是请其对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人进行访谈,或是要求其观察一个组织的发展运行。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对中国社会的细枝末节有了精细化把握。能更加客观地看到中国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和不足,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意识到要担负起一个公民的责任,同时思考当自己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要担负何种社会角色,从而为国家进步贡献力量。总之,社会学知识与思政内容、思政方法的交融,让学生养成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对人的处境的关切。也锻炼学生批判实践的行动能力,让我们相信,我们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可以和别人共同追求合理的生活处境。人文关怀,分析判断,和参与行动的能力,综合起来,就是一种公民能力,这是一种作为社群的成员,能够承担责任,一起去改善社群的集体福利的能力。社会学的课程思政帮助学生们更全面地塑造公民能力,而公民能力,让一个人从旁观者、批评家变为参与者、建设者,共同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谭爽:《社会学》

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社会学》作为最好的公民教育,思政元素的加入进一步提升了其育人功效,让学生们能全方位习得一种”公民能力“。在学习社会学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认识到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与德行。具体而言,我在进行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时,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在课程内容中实现“润物无声学思政”。也即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比如在讲到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时,通过纪录片等影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阶段,促使其认识到一门学科发展背后的艰难,建立对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信。在谈及文化时,阐述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体系的构成及其国际影响,引导学生客观评析中西方文化,树立中国文化的体系与优势,树立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第二,在课堂讨论中激发“积极主动讲思政”。社会学的课堂是活跃的,学生通过课前演讲、小组辩论、无领导小组讨论、话剧演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将人的社会化、集体行动、社会分层等重点知识进行展示。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表演、激辩,学生对于政府管理的智慧、大国形象的塑造、弱势群体的艰辛、公民责任的体认等方面都有了更为直接、深刻的认识,并在自我表达中进一步培养了家国情怀。第三,在课后作业中推动“深入仔细想思政”。社会学的课后作业是非常丰富多元的,或是要求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或是请其对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人进行访谈,或是要求其观察一个组织的发展运行。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对中国社会的细枝末节有了精细化把握。能更加客观地看到中国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和不足,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意识到要担负起一个公民的责任,同时思考当自己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要担负何种社会角色,从而为国家进步贡献力量。总之,社会学知识与思政内容、思政方法的交融,让学生养成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对人的处境的关切。也锻炼学生批判实践的行动能力,让我们相信,我们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可以和别人共同追求合理的生活处境。人文关怀,分析判断,和参与行动的能力,综合起来,就是一种公民能力,这是一种作为社群的成员,能够承担责任,一起去改善社群的集体福利的能力。社会学的课程思政帮助学生们更全面地塑造公民能力,而公民能力,让一个人从旁观者、批评家变为参与者、建设者,共同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徐超:《工业通风与除尘》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旨在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此背景下,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是目前深化专业课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工业通风与除尘》是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交叉性课程,将价值导向、思政元素、学科优势有机融入本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具有能源安全特色的思政课程,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行业使命感、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完善育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一个学期的建设,该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点滴经验,现分享一些心得体会。一、深植家国情怀引领核心价值观工业通风是指为满足作业场所安全生产、人员健康与舒适需要,将外界的新鲜空气送入作业场所有限空间内,并将有限空间内的废气排至外界的过程。在第一章绪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向同学们讲述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已记载“利用竹管引排煤中瓦斯”的方法,彰显中国古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已掌握通风的作用与方法,揭示通风对工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史为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专业自信。除尘是通风的目的之一,也是预防尘肺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本课程,让同学们直面我国职业安全健康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阐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尘肺病等职业健康问题。如,2018年国务院职业病防治工作推进会安排部署“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将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能力提升纳入5大攻坚重点;2019年国务院制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家战略规划。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党和国家的这些做法是确保劳动者职业健康实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进而激发学生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之志。通风与除尘也是雾霾防治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把握和践行。通过阐述粉尘、PM2.5及雾霾之间的关系,讲授大气污染防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将家国情怀引入到课程,可进一步引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热爱。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行业使命感工业场所中的粉尘,不仅会引起作业人员的尘肺病,造成大气污染,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爆炸,导致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粉尘的危害性。如,2007年河南郑州发生悲壮的“开胸验肺”事件;2010年,秦皇岛骊骅淀粉厂发生淀粉粉尘爆炸事故,造成21人死亡、47人受伤;2014年,江苏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发生特别重大铝粉尘爆炸事故,造成146人死亡、114人受伤。通过这些典型案例,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粉尘的危害性,树立学生的职业安全健康意识,激发学生的行业使命感;并将安全与环保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理论联系实际,以责任担当使命,用实干成就梦想。为使学生充分掌握课程理论知识,专门设置了空气与粉尘基本参数测定、通风阻力测试、粉尘捕集效率测试等系列课外实验及基于现实情景的课程设计,手把手指导学生如何规范开展实验研究、分析实验结果、设计通风除尘系统,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同时,依托该课程完成了“行业特色安全工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一等奖、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践行工匠精神提升协同创新力为将工业通风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该课程积极加强大学生创新训练内涵建设,实现大创与课题、团队“三位一体”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依托该课程,目前已指导完成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5项,完成了“煤矿井下螺旋式水力机械扩孔装置”“同时测定多煤层瓦斯压力的装置及方法”“‘欣创’联合防掉钻装备”等多项作品,并积极参加国内各项学科竞赛,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一等奖(2020)、第十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19)、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2020),同时任课老师徐超也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协同创新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大幅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和学校的认同与热爱。总之,探索将该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下一步,该课程继续将思政理念贯穿始终,并进一步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方法,有效提高教书与育人的融合度。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曹俊雅:《化工设计基础》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化工设计基础》课程通过介绍化工过程设计和化工厂整体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和方法,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化工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化工设计基础》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工科特色鲜明、着重设计能力培养、知识结构更新有序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与化工过程密切相关,重点介绍化工过程设计和化工厂整体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解决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中间一系列单元过程的工艺、设备、布置、管道等工程计算和工程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工程设计能力。《化工设计基础》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化工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化工工程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以及设计能力。实施《化工设计基础》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工程实施的角度并考虑流程的安全性、经济合理性、可操作性等,掌握使用Aspen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杜俊儒: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立足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现实发展,以学校体育发展和“课程思政”教育平台为依托,构建适用于我校学生发展的特色体育课程体系,有效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并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的教育理念。(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动力,通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的实施,对于传承与发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吃苦耐劳、坚毅勇敢等宝贵品质。如:“仁”、“义”、“信”、“勇”等传统武德的精髓、民俗民间传统体育的历史嬗变等内容,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方法:腾讯会议、微信教学群(课件传输、短视频讲解、公众号推送等)。3、时间分配等环节(1)课程理论:10学时,理论学习将采取混合式教学形式,即线上和线下混合式的学习方式,通过线上传统文化理论的输入,助力面授课的教学效果;(2)技能实践学习:16学时,在面授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授课要点”和“思政内容融入点”安排教学进度,根据学期所学内容循序渐进,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理论”和“运动技能”的接洽;(3)技能评估:2学时,通过个别辅导、集体展示等多种形式,使学时真正理论技能背后的文化内涵,真正学会、学透;(4)整体评价:4学时,通过考核和学习效果评估,按照学生学分考核制度,合理、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通过合理反馈进一步优化该课程的“思政”理念。二、教学过程组织1、搭建教学平台对于2020年教学情况的特殊性和实际需求,大学体育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授课采取“集体备课—推送预习—微信群授课—推送巩固”模式。2、制作课程内容推送3、教学组织与过程三、教学案例四、教师教学反思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将与现有武术课程有机结合,通过特色教学形式和手段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人格培养和体质健康方面实现有效并举,进一步实现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本课程以大学体育(武术课)为实践基础,对体育行政班级的学生进行混合式教学,通过深化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并结合课堂实践教学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家国情怀,磨砺意志品质,有效实现课程目标和育人目的。五、学生心得体会通过邮件接收“大学体育”课程理论作业内容,了解学生关于线上太极拳教学的体会与收获。六、优秀作业展示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刘瑞平:《材料科学基础2》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硬核”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主要通过介绍材料科学中的共性规律,即材料的组成-形成(工艺)条件、结构-性能-材料用途之间相互关系及制约规律,让学生掌握材料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能力,并为后续学习各专业课程打下必需的理论基础。一、强化理念认知赋能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之一,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抓手。教师自身的素养,以及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把控能力等,都深刻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重视课程思政,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专业知识与思政的结合能力。二、依循专业课程特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结合专业课程育人特点,有针对性地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开展好“三进”工作。案例一:材料名人典故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何登科:《地电场原理与电法勘探》

一、课程思政,授课老师先过思政工作理念关育人成才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其中思政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长期以来,高校课堂的思政教育是党团组织和文法学院的主战场,也因此有将育人与成才隔离开来的困惑。专业技术课程教学,尤其是理工科的专业技术课堂,似乎与思政工作距离较远。其实,不然。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说过“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也说过,“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科学家的心里不仅仅只是需要装满科学技术,更为重要的要牢记住爱国奉献,为了祖国的强盛而专研科学技术,要铭记敬爱的周总理之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专业技术课程是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但是专业人才是为建设祖国而培养。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在新的时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再次指明方向,开诚布公又严肃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必须与专业技术教育紧密联系,不要有谈思政“色变”的想法和畏惧感,担忧学生反感。授课老师也可以开诚布公又严肃指出,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没有单选项。二、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显式的课程思政,是党课、团课、马克思主义等课程的要求和根本,是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然而,专业技术课程的思政元素是隐式的,是润物细无声。无声是其形式,但是内容是需要震撼效果。核心是一个真字。思政导入者要用真心、动真情,感染课堂,言传身教。叫座的电影除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演员本身的融入。授课老师是思政导入者,比起演员的融入,授课老师是本色出场,只由身体力行,才能潜移默化。思政元素设计需要真情实感。专业技术课程中,科学家的爱国情怀、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科学发展史上的曲折等等,都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共鸣。环境问题、灾难事故、技术与工程中的人文关怀等等,都能够让学生感同身受。因此,做好思政元素案例的选取,事半功倍。三、思政案例设计,凸显好学力行校训《地电场原理与电法勘探》是一门基础的地球物理学理论课程,将带领学生进入电法勘探的门槛,去理解和掌握其基本理论、工作方法和工业应用。其本身作为地球物理学的基础课程,具有地球与物理两重含义,尤其是后者,更决定其实践性强。因此,教案设计中,贯彻归纳实践问题→提出命题→理论解释与理论预言→实验验证→修改理论→指导实践等这样一条物理学的学习和探索链条,突显好学力行,培育学生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人文精神,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案例1:煤矿开采中瓦斯和突水安全事故一览,拉进专业学习与工业生产的距离,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责任意识煤矿开采中的瓦斯和突水安全事故,夺走了几千个煤矿工人的生命,直接影响到几千个家庭的幸福。当怀着沉重的心情重温这些安全事故时,学生也会感同身受,能够体会到煤矿工人及其家人的辛酸和苦痛。在这样的情景下,再梳理几个典型事故原因,其中的管理制度漏洞和管理人员玩忽职守等相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公愤。这是人之常情,不过不能过多解读,更不能愤青,应该引导学生了解玩忽职守是什么样的罪行,尤其需要介绍个别技术人员的玩忽职守行为及其所造成的事故损失,突显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规范,以及掌握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的主要性。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分析安全事故的预测预警,分析和讨论电法勘探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突显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学生的技术担当,将好学力行贯彻落实到学生的心里,为学习和掌握好基础理论和方法技术找到源动力。案例2:重温科学故事,呈现科学精神,扎实好学力行麦克斯韦方程是一个伟大的方程,在2004年英国的科学期刊《物理世界》开展的读者评选活动中,麦克斯韦方程高居榜首,力压质能方程、欧拉公式、牛顿第二定律、勾股定理和薛定谔方程等。麦克斯韦方程的由来牵引出众多科学家及其科学发现。其中有库伦定律和安培环路定理,有奥斯特发现了电生磁,法拉第发现了磁生电,最终麦克斯韦统一了电磁学。每一个发现有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也引出了科学探索的精神。1820年,奥斯特在一次讲座上偶然发现了通电导线让其旁边的小磁针偏转,这个微小变化被他捕捉到,后来经过三个月的实验,最后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即电生磁。科学的偶然是必然。奥斯特早年在德国游学遇到了物理学家约翰·芮特,两人成为莫逆之友。芮特深信在电场与磁场之间隐藏着一种物理关系,奥斯特认同这样的想法。应该说这个想法让他关注和思考电生磁,也才会有捕捉到小磁针偏转的微小变化。这是需要引导学生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关注奥斯特后来的三个月实验工作,在其论文中报道了60多个实验的结果。这是科学求真的典范。另外,麦克斯韦方程的导出,是麦克斯韦对当时已经提出的三个半方程(高斯电场定律、高斯磁场定律、法拉第定律、安培环路定理)的分析和探索的成果。由于变化的磁场可以产生电场,那反过来猜想变化的电场能否产生磁场。麦克斯韦经过严谨的数学分析,引入了位移电流的假说,补充了安培环路定理中关于变化的电通量也能产生磁效应的缺项,构成了完美的电磁方程组,进而还预见电磁波的存在。上述有关奥斯特和麦克斯韦的两个科学故事,都呈现了物理学研究中的猜想→论证→实验的思绪过程,也足以呈现好学力行的精神和活动,可以导引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培养科学猜想+实践求证的素养和能力。案例3:水槽实验,让学生自主动起手来,打磨急躁性子,磨合团队协作,检验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水槽模拟实验,是一个较好的检验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方案,同时也是学生喜爱的环节。在实验之前,先组织学生学习仪器操作和安全规范。另外,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流程。经过学生们讨论确定的实验规则,一是确保学生规范操作,不能发生安全事故,造成学生受伤;二是注意保护仪器,不能出现损坏仪器现象,至于因为仪器使用年限较久出现的仪器故障,学生尽量想办法解决;三是实验辅助设施需要学生自己准备;四是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鼓励自行改造实验装置;五是团结协作,规范团队成员各自任务。多年的实验中坚持学生自主手动跑极,一般每组学生从下午13:30开始,到晚上20:30结束,需要连续采集数据7个小时,同时实时检验数据质量。最终的数据不合格,还需另找时间重新实验。学生们在准备实验设施中检验动手和动脑,在跑极中打磨急躁性子,也磨合团队协作,尤其是课堂学习不够的学生,经过实验以后提高了学习兴趣。这一切有助于培育学生一丝不苟的作风,体验扎扎实实的工匠精神,在动手中爱上学习。案例4:电法勘探寻找水源,为干旱农村找水,为祖国江河找补给,希望学生们去行动水是生命之源。地下水资源已经成为当前全球性问题之一。电法勘探的机理在于电阻率差异。由于岩矿石中含水与否表现出较大的电阻率差异,因此电法勘探是寻找水源的优势方法。在学习高密度电法、自然电位法、瞬变电磁法等分支方法中,都会有不同的应用案例。每每此时,都会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设计电法勘探找水的方案,都在呼吁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可以考虑结合专业学习,到干旱的农村去实践,去帮助当地寻找清洁水源。欣慰的是有看到2015级的学生中有去实践的。另外,祖国江河纵横交错,勾画出美丽画卷。每个学生的故乡都会有自己的熟悉、引以自豪的河流。随着环境变迁,土地开发利用,有的河流改道,有的河流干枯。如果需要保护青山绿水,就需要查明河流补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学习到自然电场法的应用案例时,可以一起和学生分析黄河水的补给,探讨应用案列中的几个椭圆形或者玫瑰形的电位差方位曲线的特征。同时,让学生自己查看黄河的水系、干流和支流,讨论如果要评估这些干流和支流的潜水补给,还可以采用哪些电法分支方法。如此背景之下,电法勘探方法学习融入爱国感情色彩。素材来源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杨洋:《宪法学》

课程思政从立项层面分析应该采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学校教授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切实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素质教育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一、为了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全面考虑课程思政课程,在实施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建立健全的:1、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的交流机制建设----思政课教师要定期与专业课教师开展交流,把好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载体”选择关。2、重新审视、完善《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学业标准体系和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形成包含知识、能力、技能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等,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3、搭建素质教学交流平台—由教务处、团委、学工部、思政部等职能部门合作建立交流平台,切实推进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素养培养体系的“三位一体”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张萌:《生态学》

当前,我国面临的水体、土壤、大气、固体废物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且错综复杂,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融入生态学理论、从系统角度耦合各环境专项技术已成为当前环境类教学、实践、科研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愈发强调了生态学及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学思政课程体系在讲授生态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关键技术的同时,紧密结合生态文明思想与学校的能源特色,建立“清洁能源、绿色生产、生态环保”的教学主线,构建“生态文明价值引领、生命共同体系统观念引领、能源可持续发展导向引领”的教学方法,以阶梯化“生态类”课程讲述生态文明概念、一体化“生态类”课程研究生态文明内涵、多元化“生态类”课程践行生态文明的方式方法,构建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一、阶梯化“生态类”课程讲述生态文明概念理论型课程是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型课程的学习,可促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夯实理论基础,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内涵。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理论型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等理论课程、专业大类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必修理论课程、专业提升选修理论课程。理论型“生态类”课程,则以“生态学”为核心,同时包括专业导论、环境土壤学、环境监测、固废处理与利用等课程的“生态学部分”。生态学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平台作用,通过阶梯化的理论型“生态学”课程教学方式,首先在《生态学》中明晰生态文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等概念及内涵,初步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其次在生态类课程中进一步讲解土壤、水、光、热等环境因子与生态系统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关系,进一步形成生态环境要素的系统观、整体观;并通过“水十条”、“土十条”等法律法规的解读,使学生逐步树立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生产、清洁利用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二、一体化“生态类”课程研究生态文明内涵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研究型课程主要包括科研导论、科研选题训练、大学生创新实验环节、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科研、毕业设计(论文)等。生态学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平台作用,通过一体化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方式,在科研导论阶段即加强生态文明的导向性与针对性,使同学们按照各自兴趣与爱好选择导师、确立方向并进行开题。导师以学生特点为基础,结合自身在研项目,为学生量身设计一体化的研究型课程培养计划:科研选题训练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管理文献的能力;大学生创新实验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学科竞赛重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应用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则全面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的掌握。近两年由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北京市节能节水低碳减排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三、多元化“生态类”课程践行生态文明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实践型课程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暑期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生态学教学团队在完成专业统一的实习实践类课程之余,针对性的为所指导的本科生加入植物认识实习、生态调研类暑期实践、生态规划类的毕业实习等环节,弥补了实践教学空间的不足,也提高了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研究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水平,为就业、创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两年,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参加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环保创意vlog大赛等,均取得了优异成绩。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保障了核心理论教学环节质量,提高了研究型教学环节水平,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也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调整、改进、优化导师的“职能”与“定位”,使教师水平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使教学内容与研究前沿保持一致,使教学方式学生特点协调统一,使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相辅相成。素材来源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佟瑞鹏:《安全管理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顺应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契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律,安全管理学课程牢牢把握住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策略和理念,着力发挥自身课程与教学整体设计优势,挖掘传统的主题教学资源,力求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培育时代新人。一、《安全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安全管理学》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大类基础必修课程,是一门学科渗透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交叉科学课程,强调以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人文关怀、创新思想来构建和传播安全文化、风险理念、组织变革、行为控制、事故分析、应急救援等安全管理的知识体系。课程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内在统一性。因此,本课程将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共鸣的价值、思想、观点有机融入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案例,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行业使命感,发挥好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可总结为以下三个切入点。1.以典为范,筑牢“匠心安全”、科学发展理念伴随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追崇质量、卓越随之成为了重要的时代精神。在我校能源发展的背景下,针对煤矿企业和工人对于安全文化的贯彻和理解,安全管理学课程改革了传统安全文化对国家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建设思想,将思政元素所倡导的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安全文化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方法等进行整合和调整,打造了符合新时代的“匠心安全”理念,最大程度上促进了人文价值与技术价值实现和谐统一。安全文化作为持续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境界,创新手段是必然选择。本课程通过借鉴安全管理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成功案例,如神华神东锦界煤矿的“智慧”文化、红柳林煤矿“心”文化等,全方位挖掘了企业安全发展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提供了正确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安全文化建设教学内容示意图矿山生产管理的组织架构形式是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原因,改善组织架构可以达到控制组织安全行为的目的,进一步预防事故的发生。本课程中,将组织架构所包含的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人员以及人员的素质和职责等与思政因素进行了充分融合。以杜邦公司安全管理组织架构的发展过程为例,强调了安全管理组织架构的创新改善无止境,其蕴含的对科学管理的探索无止境,做到科学安全管理的最基本态度就是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在“课程思政”改革思路的引导下,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以培养全面安全管理人才。企业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教学内容示意图2.以史为镜,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事故应急管理与救援是最直接有效的事故预防措施,也是减少事故严重程度和降低经济损失的重要方法。矿山事故的应急救援只有体现其时效性,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想导向,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救援工作。在事故应急管理与救援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历史上我国与国外的典型矿山应急救援案例,以展现我国“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科学救援”的理念,进而凸显我国在以人为本和求真务实精神引领下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激发学生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之志。事故应急管理与救援教学内容示意图3.以人为本,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促进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中,把以人为本的观点渗透到对人的生命安全的保障作用中,突出思政教育的实用性和重要性。结合案例启发,实现从灌输到渗透的教学模式转变。如在安全文化建设章节中,强调安全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既要内化于心,始终对安全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更要外化于行,将安全理念付诸实践,以责任担当使命,用实干成就梦想。德育培养内容示意图二、《安全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1.课程思政融入党课、班主任、大创指导、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为学院党员学生讲授主题党课,召开主题班会。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制作实验室安全行为规范的视频,为学院实验室安全发展献计献策,项目负责人安全2017级本科生陈璐在安全学院第一届安全文化知识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同学前往企业参观学习,实地感受着安全管理知识在企业的实践应用。2.安全2017级同学对《安全管理学》课程的认识曲宝麟: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安全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简简单单的学科,它更是一门包含着人道主义思想的学科。因为这门课的所有内容都是以保障人安全为基础,它是讲究以人为本的。尤其在开始学习专业课之后,随着专业课学习的不断深入,对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的不断了解,看到那些血淋淋的数据,随之加深的是对生命、对安全学科的敬畏,而安全管理学教授了我们如何去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除了专业知识要过硬,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使命感,孜孜不倦的工作热情,只有心中时刻装他人的安危才能真正的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且我认为对安全管理学的认识不可局限于企业安全,它更是可以扩展到行业、社会与国家,只有先实现小安全才能后实现大安全。王晶鑫: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搞好安全工作,对于促进生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乃至巩固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全管理是安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事故的统计与分析、事故救援与处理及国内外安全文化理念等主要内容。我们前往轮胎制造企业,参观了各个生产车间,走完了轮胎生产的整个生产线,实地感受着当地的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建设。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条规则----“两人成排,三人成列”。整个企业的人行道和车行道均被一条白线划分开,白线内侧供行人行走,员工能够做到在自己遵守的同时也能时刻提醒周围人遵守规定。其对于减少事故的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登辉:在这门课程中,我们首次正式地对安全管理一词进行了深入学习和思考,认识到了管理因素对于安全的根源重要性,在了解了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知识之后,我们对于以2-4模型为首的现代事故致因模型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安全行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生了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欲望。结合社会实践经历,我们对于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了更加直观清晰的感受。素材来源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解北京:《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与具体措施内容,多次在不同的重要场合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是安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经过一年的“课程思政”建设摸索实践,重点从教育者先接受教育、“思政元素”深入挖掘、教学大纲重新构建、“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一、教育者先接受教育何为“课程思政”?如何着手建设并具体实施“课程思政”?要想深刻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建设课程,教育者必须要先接受教育。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在应急管理学院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学院党委王凯书记专门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调研座谈会,提出整体推进、各自探索的总方针;另一方面,自己主动报名参加了“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打造专业课程思政金课”高级研修班和教务处组织的“北京联合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成果展”进行参观学习。自己充分认识到了“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回归教育的初心,就是要立德树人,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课题;确立了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中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整体思路。院党委书记调研“课程思政”建设参加“课程思政”高级研修班二、“思政元素”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改革。专业课程中本来就有“思政元素”,但需要去深入挖掘、发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中涉及到众多安全事故,事故所涉及的人员安全意识和诚信教育缺失、事故应急救援中消防求援人员彰显的爱国奉献精神、事故处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及环保意识的体现等都是蕴含在专业课程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参考国内典型的危险化学品事故调查报告,如“8.12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12.26北京交大实验室较大爆炸事故”、“3.21响水特别重大爆炸事故”等,结合专业知识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与理解,能很好地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三、教学大纲重新构建以始为终,方得始终。在梳理本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只有重新构建课程教学大纲,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而不是生切、硬切,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才能让育人教育恰当地在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自然的体现,最终形成有机整体。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贾培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

如何使教学内容承载思政育人功能、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不仅可以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研究报告、学期论文、毕业论文和期刊论文的撰写,也可以间接地为学生后续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与新时代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中的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和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相关要求高度一致。因此,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就《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而言,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并不少。以学术写作中的Acknowledgements为例,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培养感恩意识培养家国情怀Acknowledgements2020年的春节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变得不同寻常。在这场人民抗“疫”战争中,我们的眼角多次湿润,我们的心灵一次次被触动,我们看到了最美逆行者。钟南山、李兰娟、张宏文、张静静一个个名字闪现在我们脑海中。中国打赢了抗“疫”战争的上半场,全世界都在打下半场。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美的光辉。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感恩这个时代,感恩国家,感谢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决策。不是哪个国家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反应、科学防控、全国一盘棋,也不是哪个国家的公民都可以像中国人民一样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统一听指挥。所以,在今年的高校毕业论文致谢中我们看到了更多这样的文字:“2020年的春节因疫情肆虐,感谢背后强大的祖国,感谢那些‘最美逆行者’,正因为他们,我才可以在家完成论文的撰写。凌冬已过,春天悄然归来,愿皓月长明,历经岁月坎坷,山河永无恙”。(此处致谢的文字和图片均来自网络)论文致谢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论文中最有温度的文字。鉴于此,本案例以学术论文写作中的Acknowledgments作为切入点,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内容,把致谢写作和育德树人结合起来。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感恩教育,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致谢的写作规范和语言特点,也可以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修感恩之德。敬畏生命、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奉献社会。只有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有动力,生活起来才会有热情,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美好。课堂教学中还组织学生讨论“自己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学生也以文字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感谢我的父母,带我来这人世间,亦领我看遍人间良善。他们沉默而蕴有智慧,站在生命的河流边,跟着我,护着我,顺着前方向前,在几近落水时拉我一把,在不慎落水时救我上岸复又教我游泳。人生的头二十一年,多么幸运。鲜有灾病,家庭和睦,无忧无虑地长大成人,我自知无有成就,怕是朽木不可雕也,却也一直快乐,被他们视作心中璞玉。愧受舐犊深情之余,何其庆幸,能够生于斯,长于斯,方能献丑于此时,略施笔墨于众人前。感谢伟大的祖国,海晏河清,万民富庶,一派欣欣向荣,孕育吾辈青年。一针一线,无不是先辈拼搏,英烈牺牲而来,如今盛世,方能专心研究,细心琢磨,无有外来干扰之患。感谢师长同学,成长旅途总碰见善良的人类,看觑寒暄,商讨协作,互通有无。他们陪伴我的求学之路,令我敬畏知识,敬畏知识人。遇见他们,方能细心擘画,构思一二,诚可谓良师益友,获益匪浅。——英语17级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刘金程:《行政监督》

廉洁教育最终是要形成有利于反腐倡廉的社会价值观及廉洁文化,并且切实提高人们识别腐败、监督腐败、遏制并打击腐败的技能。研究公共权力运行过程中腐败的生成及演化机制,探寻廉洁公共行政的可能,是“行政监督”课程的重要议题之一。在行政监督教学改革中,我们有意识加入“新时期中国廉政建设制度经验”“廉洁水平国际比较”“执政党廉政建设模式分析”等特色单元,结合党和国家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实践,进行国情教育。一、中国的腐败与反腐败行政权力监督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防范权力滥用及腐败。那么如何评价中国社会的腐败的程度?通过课堂随机抽查可以看出,青年学生对腐败形势往往缺少理性与客观的的认知,他们要么是对腐败现象蔓延的绝望、因具体案例中的贪腐情节而消极失望;要么是基于近年反腐败成就而对当下形势的盲目乐观。行政监督课程中,我们从权力与腐败根源角度介绍腐败测量的基本理论和主流工具。并运用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对中国腐败程度进行测量,并且引入时间维度,利用面板数据直观展现中国社会腐败程度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客观指标法是通过惩治腐败案件数量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腐败程度和反腐败力度的。运用最高检查院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当前腐败最主要的形式包括贿赂、贪污和挪用公款,并且,随着反腐败力度的持续加大,贿赂日渐成为最常见的腐败形式。如下图所示:主观指标法是运用调查特定样本人群,基于他们对评价对象腐败程度的主观印象而测算该国家或地区腐败程度。与客观指标不同的是,主观印象可能会随受访者个人经历、态度立场、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观印象评价可以更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腐败程度和反腐败水平。同时,受制于不同国家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差异,客观指标难于开展国别比较,而主观指标则可以超越这些障碍,因而是目前学术研究中更为常用的指标。其中,透明国际组织(TI)发布的清廉指数和世界银行发布的腐败控制指数尤其受到研究者青睐。通过国际比较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腐败程度较为严重。直到2017年,透明国际组织认为中国社会腐败程度仍然比他们所监测的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腐败平均程度要严重一些。不过,从纵向上看,中国社会清廉水平持续改善,正在接近国际平均水平。而世界银行的数据说明近年来中国在控制腐败方面明显改进,其反腐败绩效超过全球一半的国家和地区。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帮且修习过“行政监督”课程的青年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视角来了解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腐败程度,同时,正确认识中国近年来在反腐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着实来之不易。二、廉政建设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中国在反腐败方面有哪些经验,其中是否存在可供其他国家和地区借鉴与分享的成分?这是讨论中国公共权力运行与监督时不可以回避的议题。除了引领同学们从公共媒体上获取相应的有效信息,我们还将廉政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最新进展及时分享给同学们。帮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基础理论在具体实践分析中的运用过程,同时也更深刻地领会社会科学理论的价值和魅力。我们及时向同学们推荐廉政理论研究前沿成果,并经常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召开读书会,带动学生从专业视角审视腐败现象背后的规律和特征,从而透过现象抓住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帮且青年学生从更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更理性的学术视野来看待社会中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并且引领学生对廉洁政府、廉洁社会的未来树立信心。我们也将跨地区学术交流的最新收获和感受传递给同学,通过自身经历向学生介绍不同地区、不同制度下的权力监督制度经验,以及境外同行对中国内地反腐败制度经验的积极评价。我们介绍到香港廉政公署、台湾中央警察大学以及欧洲、美国等地学术交流的经验和体会,帮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我国反腐败经验的影响。在未来的改革探索中,我们还将在权力监督历史梳理、理论阐述的同时,加大案例分析、数据解读和国际比较,打开同学们看问题的视野,从发展全局认识和理解当前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结合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程,我们着力将中国政治生活中权力监督制约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实践中的经验成分及时总结和概括,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素材来源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岳中文:《结构动力学基础》

“结构动力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授课对象是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遵照“思政课程”指导原则,在结构动力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环节中,挖掘思政内涵,结合结构动力学的特点探索思想素养教育。重点宣传我国建筑结构科学家在结构设计中,特别针对动力学部分的成果与贡献。弘扬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使命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一、团队组建项目团队由5人组成,分别是王雁冰副教授(准备素材,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刘伟讲师(参与教材编写、教学整体设计演示PPT制作和修订),以及一名博士后(负责资料查找、整理、录制视频等)、力学系党支部书记王建强高工(参与实验教学、教学实验设计的修订)。二、项目活动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学校课程思政立项启动会,认真学习领会校领导解读的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从中领会到,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课程思政教学中,使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旨在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推动实现大学生全程全方位成长。三、教学过程组织1、设立项目的建设目标和育人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结构动力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教与学、专业与思政的融合度。将思政元素贯穿在结构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社会担当精神,培养德智全面发展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2、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方法(1)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挖掘思政教学内涵团队成员遵照“思政课程”指导原则,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运用方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精神特质;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方向,融合思政相关理论。(2)丰富教学环节,融入思政教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调研相关高校思政教学;积极参加相关课程思政教学的会议和研讨会;进行课堂教学案例收集、整理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课程思政内容,录制课堂示范教学视频。具体包括:(3)学生进行课程反馈,并撰写课程思政教学体会与启发。在“结构动力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中,除了教师认真准备学习资料、认真讲解外,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对象,需及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反馈。互动的实质是一种对话,即师生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碰撞、激荡、协调、融合、增生、创造过程。具体安排学生撰写课程思政教学体会与启发,从学生的反馈中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方法。(4)加强实验实践环节,让学生收集与结构动力学领域相关的结构力学实验资料,深入了解结构动力学的在地震工程领域中应用,重点收集我国建筑史上经典的抗震案例,如应县木塔、佛光寺等建筑,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3、主讲教师课程思政部分PPT截图四、教学反思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在“结构动力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准备中,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之中。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我国结构动力学领域的前辈学习爱国精神和报国情怀,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结构动力学基础”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和价值困惑。在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之际,激发其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帮助其不仅在结构动力学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帮助其明确自身发展和国家发展的统一。素材来源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袁宁:《物理化学》

课程思政的开展是对教育初心和本源的回归。以往的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主要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育人目标。因此,实施课程思政即是要弥补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缺失,达成立德树人之目的。物理化学是我校不少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授课对象广泛的特点,有必要也有利于开展课程思政。自2019年实施《课程思政视阈下的物理化学教学研究》教研项目以来,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现从物理化学课程特点、思政元素融入方法以及实现方式等三方面进行总结汇报。一、物理化学课程特点物理化学是我校化学、化工、材料、环境、安全、矿物加工等专业的基础课程。物理化学是化学的哲学,在化学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石的地位。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逻辑严谨、运用大量数学公式,素以难教难学而著称。同时,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与科学人文,一些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存在密切的关联。在物理化学中融入思政理念不仅可有效解决知识传授问题,而且对塑造学生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可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就需要充分挖掘物理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完成。二、物理化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从科学人文、艺术美感、文化传承、生态文明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