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李涛:《城市地下工程》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专业课程作为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需要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城市地下工程》课程经过24年的建设,先后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编著的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该课程教学团队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北京市工人先锋号。课程也获批为我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基于此,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城市地下工程》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引入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基础理论教学,为我国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基础,也为同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一、引入思政元素,优化知识体系
《城市地下工程》是我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既具有实用性,又能紧跟学科前沿。近几年,在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等支持下,本课程积极探索改革路径,引入思政元素,改进教学内容,在夯实课程基础知识、提高专业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创新能力、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共同发展。
基于课程内容的特点,把我国专家学者的重要工作引入课程,对知识体系进行了优化,主要考虑了以下4个方面:(1)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结合,并突出我国专家学者,特别是我校在此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授课中,注意知识内容的历史发展过程,由浅入深,进而增加当代基础理论的国内外成果。另一方面,岩土工程为我校国家重点学科,谢和平院士、何满潮院士,以及城市地下工程陶龙光教授等在工程理论,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使学科前沿能更好呈现。同时,提升学生自豪感与家国情怀。(2)理论联系实践,突出实用性。教学内容中涉及的施工工艺由实例引入,经过归纳理论,再到实践中去。我国地下工程发展迅速,工程实践内容丰富,工程技术人才水平高,“大国工匠”校友周予启等工程师为我国地下工程建设等的突出贡献,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开展课程实验,重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例如,2020年何满潮院士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金奖,该技术突破了岩体非线性大变形灾害控制受制于材料变形能力不足的技术瓶颈。教学中,设计课程实验,鼓励学生创新自主实验,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坚实基础。(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专业责任感。道德教育是国家发展中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城市地下工程授课过程中,非常注重道德建设,在讲授施工与工艺的章节时,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明白工作中态度不正、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等极易引起工程事故,从而养成正直、守信、负责的良好品德。
二、构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思政教学质量深度
学校强调研究型本科教育理念为先导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城市地下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依托城市地下工程实验室的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性实验,使本科生进试验室制度化与常态化。
实验课程基本任务:结合课程组教师的科研课题及岩土工程学科相关基本实验,开设本科生综合设计实验课。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与模拟实验活动,使学生:(1)了解模拟实验的主要方法、理论及设计、制作工艺等;(2)观察了解常见的岩土工程、地基基础工程、地下工程的施工、受力分析、结构特性与支护过程等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3)掌握常见工程在开挖与支护过程中的破坏过程、破坏规律。课程的实验设计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科学研究与实验方法,对常见工程的开挖与支护有一个感性的、全过程的了解,促进本科教学向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要求发展。
实验讲解中,注意提升思政教学质量,使同学们感悟“知行合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例如,我国明挖法基坑建设向大、深、周边环境复杂方向发展,其建设水平位于世界前列,为世界地下工程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课堂教学突出我国建设水平,培养家国情怀和行业自豪感。同时,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计算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注重课下交流,扩展思政教学质量广度
城市地下工程应用性强、知识内容多。为扎实理论基础,提升学生应用能力,课下交流十分必要。定期和学生在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而后,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理论联系实际,获得相应结论。通过课下交流,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使得学生沟通协作能力得以提升。
在工程现场或实验室课下交流中,注重对学生正直、守信、负责、乐观等品格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使学生深刻领悟“质量第一”的工程理念。地下工程建设多,牵涉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在交流时,则向学生传达认真、勤奋的工作态度,进而确保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的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