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刘丹:《社会保障学》
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回归课程内在价值诉求的题中之义,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必然。
《社会保障学》 课程思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课程专业知识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该课程涉及社会保障与现代国家建设、社会保障的发展沿革、社会保障制度实践、弱有所扶;社会救助与精准扶贫、幸福所系;社会福利与健康国家建设等主要内容,针对每部分内容的特点分别凝练出各自所涵盖的思政元素,分别如下:
1、透过共建共治共享发展理念与民生福祉建设,揭示社会保障与现代国家建设的关联,使学生领悟民生福祉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2、透过历史视角观察我国社会保障发展,从我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到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3、透过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家建设实践,阐释全球视野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与制度自信,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透过底线思维思想与我国的扶贫事业发展,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扶贫事业与所取得的成就。
5、透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保障的制度目标,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福利事业与福利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首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结合社会保障与民生福祉相关内容,对社会保障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把课程内容体系初步设定为五个方面。分别从社会保障的理念、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社会保障实现目标等层面把握养老、健康、劳动、救助、福利等方面的内涵和外延。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及习近平共享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愿景。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可了解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育、精准扶贫、劳动共享方面的政策体系、实施成效。并且根据课题组完成的研究成果,展示地方政府在劳动共享、人群共享、健康共享中做出的突出工作,并形成三个部分案例库,供学生学习使用。
其次,在教学内容组织上。“社会保障学”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一到十六周进行,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学生听课。每一章节均设1课时的翻转课堂教学。学生掌握每一章基本原理后,由教师选定与之相关的、有实际背景的“民生福祉”的相关材料,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准备讲义、小组讨论等方式,在课堂上自主讲授案例和相关内容。教师主要负责引领、讲评和提示,要求学生做好课前资料预习、课后总结,教师每周至少安排1次集中答疑辅导。
再次,在课程实践体系上。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堂实践的部分,在课堂实践中需要学生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提炼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施政理念、制度现状;二是在课外实践部分,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研读材料,阅读经典文献、政府政策资料,充分掌握 “民生福祉”的内涵和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