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朱红光:《土木工程概论》

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类专业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专业启蒙课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了解在专业学习阶段所要学习的领域和有关课程,理解本专业在国民经济和人类文明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专业的发展轨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专业发展的源动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启发专业兴趣,为专业学习做概念上的准备工作。此外,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将同时领略土木工程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和职业道德教育。

按照“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目标要求,本项目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精心选择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教学过程中,我们竭力避免出现为课程思政教育而专设内容的现象,而是通过涉及土木工程的典型历史事件与人物,掺入对人物职业道德的评价来进行德育,并结合我国在土木工程界创造的工程奇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成昆铁路、川藏公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路桥抢修对赢得战争的影响,到精美的中国古典园林等等内容,都成为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文化的绝佳素材,可做到润物无声,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适时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实践证明,这样进行的思政教育效果非常好。

针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特地在绪论的教学中加了一节——“土木工程在大国崛起之国家新战略中所发挥的作用”,阐述近年土木工程专业在南海筑岛、一带一路援外基建中,为贯彻国家新战略所发挥的独一无二的作用,以此宣扬重大的国家政策,激发学生在未来专业学习中的积极性,做有时代担当的专业人才。

而在课程整体课时压缩的大背景下,增加课程思政会加剧课时不足,这一矛盾该如何解决呢?我们的做法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借助线上慕课来压缩教学学时,将部分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为课前的慕课自主学习;而节省出来的学时用于课程思政教学,并引入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以任务驱动法和多指标考核,驱动学生线上自学、教师讲解重点和考核,学生收集资料和分组讨论、思考后形成观点并进行演讲,教师以启发引导以及适当的点评,将教学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翻转课堂形式的“以学为中心”,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结合慕课后,新的研讨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研讨式课程思政教学

可以如下开展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讨活动的引导,列出暗含了课程思政内容的专业研讨题,比如:工程建造任务。要求同学们运用E-learning理念,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以往相似工程的修建时间、背景、技术措施和成本预算等。接着鼓励学生参考以往的工程经验,并运用之前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任务,结合ppt在课堂上向大家做展示讲解;并制作手工模型进行模拟论证。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a. 老师将全班同学每六人分为一组,每组选择一个工程建造作业来进行工程结构建造分析;由于所列出的建造任务都是处于论证阶段的工程,没有现成的书本资料,同学们需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以往相似土木工程结构的修建时间、背景、技术措施和成本预算等。

b. 鼓励学生参考以往的工程经验,并运用之前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建造任务。让学生变身为建筑大师,按照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建造工程。并将解决方案通过ppt的形式向大家做展示讲解。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学生理解工程师在建造过程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

c.  其他组同学对展示同学进行提问,探讨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方案和讲解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方案中不足之处。学生通过教师的点评,进一步消化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完善自己的方案设计。并动手制作手工模型进行论证。同时在同学们的相互讨论和教师点评中,加深对不同建造任务中的技术措施和设计知识的理解,了解工程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的影响和作用,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

上述教学环节,全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讲演表达能力、模型软件制作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在研讨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内涵,自然、专业而不生硬。

该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特色就是实行教学互动,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有对话和交流,同时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响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科学地编排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因材施教,“因课制宜”,开发内容丰富且包含有课程思政内容的研讨题,用专业知识来引出课程思政,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开拓学生思路。这样,学生上课不再是一言不发、沉默不语,而是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表意见。课堂的气氛自然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闷,而是变得活跃起来。教师不再是神圣的、高高在上的形象,而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激励者和参与者。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讨论交锋中,明晰真理,传导课程思政的真实内涵,保证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