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孙文洁:《环境地质学》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水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思政教育的责任分担到各门课程中去。其实每门课程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去挖掘它们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整合。 



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


《环境地质学》是在地质科学基础上,基于地质科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矿山地质学等众多学科,是大多数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时代的发展导致了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学科交叉多,其课程设置更灵活、研究方向更多样、授课对象更广泛。在交叉学科的教学中也要更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多学科交流、开放包容的学习品质,所以在环境地质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实施,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下面的理念:1、教学内容筛选与优化专业教师要带头树立思政教学理念,改变原先的老旧观念“认为学生的德育培养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有意识地、自觉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知识点中,起到全员参与思政建设的作用。我们首先从众多的《环境地质学》教材版本中选择了适用于地学专业的教材,即北京大学潘懋主编的《环境地质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徐恒力主编的《环境地质学》作为主要授课教材,在“地质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预防和调控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负面影响”、“研究改善和治理地质环境的相关技术”等授课内容中合理导入思政元素。2、教学方法多元化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我们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图片、文本、音频、视频等融为一体,借助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等软件制作动画效果,运用动画模拟地震和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过程,“动”与“静”巧妙相融,便于地质类专业学生理解地质作用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在教学中我们也采用案例教学法,把实际生活中的地质环境问题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分析融会贯通。最后,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环境地质学教学中,结合自身科研内容,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该方向最新科研动态,以科研促进教学。



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


1、《环境地质学》发展史中的思政元素西方发达国家早于我国实现了工业化,所以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就面临着大量的地质环境问题,人们开始正视环境地质问题,环境地质学也因此产生,发展至今,环境地质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环境教育的德育片。1972年,联合国首次召开“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已经有上百个国家和组织加入。随后,历史性重大文件如《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的陆续出台标志着环境地质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2年,欧盟确立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计划,并于2009年进行了二氧化碳分离技术的研发。2012年,美国针对七个领域进行十年规划以加强全球地质变化的研究。欧盟在2020年战略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水资源、土壤、生物、城市环境等领域的发展规划。国外对环境地质的研究十分多样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供我国参考。21世纪,环境地质研究的首要组织形式是全球和区域化合作,关注环境、关注地质灾害不再是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关乎整个地球、全人类生存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不能再拘泥于自我、限于国界,要具有国际视野,要加强大局观、全球观的教育。我国环境地质工作的开展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批学者将环境地质的理念引入到重大工程和城市建设中,并对环境地质形成了一定的认识。随后,我国完成了大量的环境地质以及地质灾害专项调查,编制完成了一系列环境地质图件,初步建立了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21世纪,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已经建立了庞大便捷的交通网络,实现了跨区域的资源调配,并且进行着“上天下海”的探索征途,而所有这些创举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因此《环境地质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具备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并在今后从事的工程建设活动中去严格实践。在介绍我国环境保护和地灾防护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成绩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进行一场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鼓励大学生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2、《环境地质学》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在环境地质评价与环境地质研究技术中构建职业素养和科学素养。环境地质评价就是评价环境要素对人类经济活动的适宜性,对环境的优劣程度做出评价。环境地质评价结果的影响力可大可小,小至关乎某栋建筑物的施工和正常运营,大到关乎某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的正确实施,所以,在环境地质评价相关工作时,要认真严谨、实事求是,提高评价的真实性,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另外,我国环境地质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新时代,面临着新形势,环境地质相关人才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人类健康与地方病内容讲解中体现人文价值和素养。当岩土即地质环境中的元素过剩或缺乏都会导致地方病的发散,如癌症、地方性氟中毒、大脖子病等。人类必须高度重视地质环境和人类的关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最终受益者就是自己。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大多忽视人文科学的学习,所以借助这个知识点刚好可以弥补学生人文素养的不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深入认识人类,认识社会。



三、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环境地质学》课程因其内容与人类社会的生存息息相关,更具备思政教育建设的巨大潜力,因此凭借其课程优势可以较快较好地促进课程思政改革,对提高学生思政素养意义重大。非思政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尚需要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完善。高校开展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同时,也反映了新时代高等教育中全过程育人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职业素养,理解教书育人的真正内涵并且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学生要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时代优势,积极主动,努力学习,争取成为全方面发展的、合格的、有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