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谭爽:《社会学》

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社会学》作为最好的公民教育,思政元素的加入进一步提升了其育人功效,让学生们能全方位习得一种”公民能力“。在学习社会学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认识到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与德行。具体而言,我在进行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时,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在课程内容中实现“润物无声学思政”。也即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比如在讲到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时,通过纪录片等影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阶段,促使其认识到一门学科发展背后的艰难,建立对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信。在谈及文化时,阐述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体系的构成及其国际影响,引导学生客观评析中西方文化,树立中国文化的体系与优势,树立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第二,在课堂讨论中激发“积极主动讲思政”。社会学的课堂是活跃的,学生通过课前演讲、小组辩论、无领导小组讨论、话剧演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将人的社会化、集体行动、社会分层等重点知识进行展示。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表演、激辩,学生对于政府管理的智慧、大国形象的塑造、弱势群体的艰辛、公民责任的体认等方面都有了更为直接、深刻的认识,并在自我表达中进一步培养了家国情怀。第三,在课后作业中推动“深入仔细想思政”。社会学的课后作业是非常丰富多元的,或是要求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或是请其对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人进行访谈,或是要求其观察一个组织的发展运行。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对中国社会的细枝末节有了精细化把握。能更加客观地看到中国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和不足,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意识到要担负起一个公民的责任,同时思考当自己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要担负何种社会角色,从而为国家进步贡献力量。总之,社会学知识与思政内容、思政方法的交融,让学生养成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对人的处境的关切。也锻炼学生批判实践的行动能力,让我们相信,我们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可以和别人共同追求合理的生活处境。人文关怀,分析判断,和参与行动的能力,综合起来,就是一种公民能力,这是一种作为社群的成员,能够承担责任,一起去改善社群的集体福利的能力。社会学的课程思政帮助学生们更全面地塑造公民能力,而公民能力,让一个人从旁观者、批评家变为参与者、建设者,共同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