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张萌:《生态学》


当前,我国面临的水体、土壤、大气、固体废物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且错综复杂,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融入生态学理论、从系统角度耦合各环境专项技术已成为当前环境类教学、实践、科研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愈发强调了生态学及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学思政课程体系在讲授生态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关键技术的同时,紧密结合生态文明思想与学校的能源特色,建立“清洁能源、绿色生产、生态环保”的教学主线,构建“生态文明价值引领、生命共同体系统观念引领、能源可持续发展导向引领”的教学方法,以阶梯化“生态类”课程讲述生态文明概念、一体化“生态类”课程研究生态文明内涵、多元化“生态类”课程践行生态文明的方式方法,构建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阶梯化“生态类”课程讲述生态文明概念

理论型课程是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型课程的学习,可促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夯实理论基础,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内涵。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理论型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等理论课程、专业大类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必修理论课程、专业提升选修理论课程。理论型“生态类”课程,则以“生态学”为核心,同时包括专业导论、环境土壤学、环境监测、固废处理与利用等课程的“生态学部分”。生态学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平台作用,通过阶梯化的理论型“生态学”课程教学方式,首先在《生态学》中明晰生态文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等概念及内涵,初步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其次在生态类课程中进一步讲解土壤、水、光、热等环境因子与生态系统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关系,进一步形成生态环境要素的系统观、整体观;并通过“水十条”、“土十条”等法律法规的解读,使学生逐步树立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生产、清洁利用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二、一体化“生态类”课程研究生态文明内涵

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研究型课程主要包括科研导论、科研选题训练、大学生创新实验环节、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科研、毕业设计(论文)等。生态学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平台作用,通过一体化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方式,在科研导论阶段即加强生态文明的导向性与针对性,使同学们按照各自兴趣与爱好选择导师、确立方向并进行开题。导师以学生特点为基础,结合自身在研项目,为学生量身设计一体化的研究型课程培养计划:科研选题训练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管理文献的能力;大学生创新实验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学科竞赛重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应用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则全面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的掌握。近两年由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北京市节能节水低碳减排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多元化“生态类”课程践行生态文明

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实践型课程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暑期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生态学教学团队在完成专业统一的实习实践类课程之余,针对性的为所指导的本科生加入植物认识实习、生态调研类暑期实践、生态规划类的毕业实习等环节,弥补了实践教学空间的不足,也提高了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研究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水平,为就业、创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两年,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参加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环保创意vlog大赛等,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保障了核心理论教学环节质量,提高了研究型教学环节水平,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也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调整、改进、优化导师的“职能”与“定位”,使教师水平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使教学内容与研究前沿保持一致,使教学方式学生特点协调统一,使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相辅相成。

素材来源 / 化环学院 张萌副教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