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王晓川:《宏观经济学》
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单纯传授知识,不强调价值取向的问题。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价值观和方法论向学生讲解经济理论,引导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
·01/ 建设目标
为此,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应明确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素质提升三个具体目标。
(1)知识传授: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其他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一切积极有效的德育内容融入到通识课程教学中,系统设计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
(2)价值引领: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和解读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缺陷进行批判,对发展经验进行国际比较,将政治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传递给学生,使大学生自觉地把自身成长成材与国家未来发展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民族自信心和为国奋斗的使命担当。
(3)素质提升:增强大学生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判断、决策能力,以及在新时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前面临经济增速放缓、提质增效升级动能不足、外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中美贸易摩擦等诸多问题,结合新常态、双循环、乡村振兴等未来方向,引导学生做出积极探索和贡献。
·02/ 建设途径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中,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此列举部分融合内容:
(1)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相融合,让学生更为深入和全面的掌握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各种流派和理论。
(2)在讲授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时,结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观点来讨论需求理论的片面性,让学生认识到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坚持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3)讲述出口依赖下双超格局的成因,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国民收入循环知识结合,阐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动力,提升学生个人发展动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4)在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阐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局观。
(5)在经济增长理论的教学内容中增加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相关内容的介绍,表明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党中央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战略之举,引导学生做出积极探索。
(6)在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冲动消费、炫耀消费、贪便宜消费、攀比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现象的剖析,提高学生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认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