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祝捷:《建筑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专业课程的思政工作被认为是非常关键的育人环节,也是最难解决的部分。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环节,体现“隐性思政”的作用。简而言之,课程思政即课程育人。

《建筑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是工程力学专业结构分析方向本科生的限选课。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建筑结构材料的工作性能及影响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构件的设计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钢结构连接的性能、受力分析与设计计算方法。作为《建筑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的主讲教师,我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如何选择思政育人的教学载体?怎样做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等等……事实上,深入思考上述问题并寻求解答的过程是非常有趣的。相信很多和我一样正在探索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师会有同感,备课过程中,当我们研读经典教材、广泛收集MOOC和教研论文等网络教学素材之后,一旦找到课程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那一刻内心升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教学实践表明,课程思政一定是在保证专业课知识点难度与深度的基础上,对学科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完成爱国主义教育、工程伦理教育等思政元素的隐性融入。以《建筑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教学引入的工程案例来看,有的案例反映了国内外土木工程建设的成就,有的案例体现了专业知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还有一些案例植入了土木工程设计师和建造者的爱国情怀。

“钱塘江大桥”是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典案例(图1)。钱塘江大桥横贯钱塘江南北,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是连接沪杭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大桥全长1453米,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正桥十六孔,桥墩十五座。下层铁路桥长1322.1米,单线行车;上层公路桥长1453米、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一点五米,雄伟壮观。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建造主持者是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博士。茅以升首次采用气压沉箱法掘泥打桩获得成功,打破了外国人认为“钱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桥”的预言,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

图1 课程思政PPT(钱塘江大桥)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率先通车。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杭州也危在旦夕。1937年12月23日下午1点,茅以升接到命令:炸桥。下午5点,炸药的引线被点燃。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毁坏,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这天晚上,茅以升先生透过苍茫暮色,凝视着大桥残影,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并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全国解放后的1953年,茅以升先生的愿望得以实现。如今,杭州段的钱塘江上耸立着六座大桥,钱江二桥、钱江三桥、钱江四桥……,唯独钱塘江大桥桥名不改,巍然屹立在月轮山前。人们不会忘记钱塘江大桥的传奇历史,也永远怀念这位杰出的桥梁专家、深沉的爱国主义者。

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所谓“育人先育己”,因此课程思政的受益者不仅是学生,教师也会此过程中增长见闻、提高自身修养。


部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评价①:学习了《建筑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初步学习到了如何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要想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首先定要牢牢掌握基础知识,不仅要背会,更要理解看似复杂的设计问题,在祝老师的讲解下,这门课程简化为材料力学基本原理、知识的应用,条理清晰、思路明了。虽然我之前已经知道了知识对应用的重要性,但这门课还是让我再次感叹,一定要学懂基础知识,才会独立分析问题。要想解决实际问题,还需了解这个行业的规范。工程与理论毕竟还是不同的,它需要考虑安全等问题。而且每个行业都有着自己的要求和标准,因此,我们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评价②:《建筑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学校的工程力学专业在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与土木工程行业紧密结合,所以这门课程对于我们在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课程学习前,我们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来源于《材料力学》,既重温了材料力学,也在建筑结构中向我们展示材料力学的实际应用,让理论不再是无根之木,加深了我们对理论的理解。祝老师细心地讲解,让我进入到这个钢铁木石的世界,感受到了建筑行业的魅力,体会到了人类凝结在建筑上的智慧。

评价③:通过学习《建筑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这门课程,我掌握了力学知识在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应用,并对建筑结构设计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门课程要求我们将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工程实践,所以一开始对我来说还算一个不小的挑战,但老师带着我们深入理解,课后强化练习,并在授课过程中一直强调并培养我们的工程思维,让我很快适应了这种变化,最终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除了从这门课学到的有关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的收获在于,这门课程告诉我们实际工程不同于纯理论,没有很多理想的假设和条件,而是面临着很多实际的问题,工程问题的解决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但我们还要学会跳出理想的条件,才能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部分学生的课后作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