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少只爱林黛玉,中年方懂宝钗难

洞见 读者人物 2020-09-03



有人说,黛玉和宝钗是我们在成长中的两个阶段。年少时,对看不惯的人和事,直截了当出言讽刺;对世间的一切污浊肮脏,理直气壮直斥其非。成年后,被生活搓揉一番,学会了端庄克己,说话留了心眼,做事滴水不漏。大多曾经如黛玉一般的女孩儿,最后都会在岁月的长河里,一步步走向圆融通达的宝钗。

文 | 朱丽叶
来源 | 洞见

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为什么大多数人喜欢林黛玉而贬低薛宝钗?

其中一条高赞回答,是这么说的:


“我们偏爱黛玉,是怀念那个棱角未损、还活在天真世界里年少的自己;我们不爱宝钗,是因为不爱在她身上看到对世事妥协、面目模糊的自己。”

小时候读《红楼》,总觉得宝钗不太真切。

明明博览群书,却偏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空有“好风凭借力”的青云志,却遇事“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

虽然劝说宝玉要关注“仕途经济”,却写下《螃蟹咏》,令宝玉大叹骂得痛快。

后来经历了人世变幻,才明白:年少时在宝钗身上没读懂的那部分,叫做生活。


 1 
宝钗出生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

书中写道:“当时他父亲在日,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

寥寥数字,轻描淡写,却能看到她从小就肩负光耀门楣的使命。

“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她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zhi)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

父亲早逝,兄长胡闹,家族希望寄于一人之身,又怎能不收敛性情、藏愚守拙,尽力去做那些“正确”的事呢?

第四十五回描写宝钗大观园的生活:

“夜复渐长,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日间至贾母王夫人处两次省候,不免又承色陪坐;园中姐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

我们总说她人情练达,可“事事想得妥当”的背后,只因金锁挂在身上,担起了责任,放下了自我。


对外以进宫待选之身,翼图拯救日趋衰败的家族;对内照顾家中买卖,操心“渐亦消耗”的生意,时常提醒不靠谱的哥哥;


进到内室,宽慰母心,承欢膝下;客居贾府,处处细心、事事周全,上下左右应对妥当。
放眼整部《红楼》,宝钗是最让人省心的懂事孩子。

只是,她把自己戒掉了。

红学专家刘心武评价宝钗靠吃冷香丸压制体内热症时,就曾指出这是在隐喻她的克制天性。

再回首,有没有发现宝钗很像一天天长大的我们?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我们伤春悲秋,任性任情,唯独不谙世事,双手不沾阳春水,也不晓得柴米油盐贵,今夕何年。

待到光阴流转,一头扎进滚滚红尘,在艰难人事的锤炼下,把自己活成一支孤独的队伍。

零零碎碎的一地鸡毛不扫起来,何处可落脚?

千疮百孔的生活不缝缝补补,如何撑起体面?

这个时候,我才懂得宝钗的“妥当周全”里,是难以细细与人言的“当家才知柴米贵”。

原来,黛玉和宝钗之间,隔着一个烟火世俗的人间。


 2 


宝钗的待女莺儿和贾环掷骰子玩。贾环掷了个幺,偏耍赖说是四个点,莺儿气得与他争辩起来。

一旁的宝钗,喝止了莺儿,说道:“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

小时候读到这一段,只觉得宝钗圆滑虚伪,是非不明。

可是这些年,我慢慢发现,自己也不再是当初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了。

随着年纪渐长,看不惯的人和事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领悟一句“算了”背后的涵义。

心里再讨厌一个人,表面上仍会奉承两句;即使不认同对方的所作所为,话到嘴边却变成了“他也有他的道理”;那些不是大善大恶、大是大非的事,就一笑而过了。

遇到一些无关紧要的争执,也学会了像宝钗一样“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我们的心变大了,是因为我们在人生的各种抉择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这一生,说起来很短,可过起来挺长。

我们当如何面对,生命中那些不期而遇的不如意?

与其为了那些拿不起、放不下、得不到的疲于奔命,不如对自己说一声“算了”,学会释怀,学会悦纳。


 3 
细看《红楼》,宝钗似乎很少为什么人、什么事流泪叹惜过。

金钏跳井自杀,宝钗平静地劝慰王夫人:

“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或是在井旁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一番话未免让人感叹冷漠,但她却能将自己新做的衣裳拿出来为金钏装裹。

柳湘莲因误解要与尤三姐退婚,三姐自刎而死,柳湘莲悔恨至深,随一道士出走,不知所踪。

众人无不骇然,宝钗却不以为意地说: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依我说,不必为他们伤感。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那同伴去的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

这段话波澜不惊,年少时,让我痛感人性凉薄。

如今,我也经历过一些人事悲喜,才看到与现世妥协的无奈。

金钏死不能复生,倒不如尽可能抚恤她的家人。宝玉纵使再伤心,但真正为其家人争取利益的是宝钗。

柳湘莲失踪,就算为之哀伤痛哭也不能改变结果。各人有各人的造化,各人也有各人的承担,宝钗只能负责她那一份。

如果她也像母亲和哥哥一样长吁短叹,而忘了生意正事,又如何接下生活砸过来的难题?

人到中年,我才真的读懂了宝钗。

童话结束,现实严酷,困境之下,唯有保持一份沉静从容的气度,日子才不会那么难过。

“金钗雪里埋”,不是不哭,只是这份悲苦被大雪掩藏了痕迹。


 4 
林语堂说:“欲知一个中国人的脾气,最容易的方法,莫过于问他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假如他喜欢黛玉,那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假如他赞成宝钗,那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亦有人说,黛玉和宝钗是我们在成长中的两个阶段。

年少时,对看不惯的人和事,直截了当出言讽刺;对世间的一切污浊肮脏,理直气壮直斥其非。

成年后,被生活搓揉一番,学会了端庄克己,说话留了心眼,做事滴水不漏。

大多曾经如黛玉一般的女孩儿,最后都会在岁月的长河里,一步步走向圆融通达的宝钗。

这个过程,大概就是“成长”。

我们在其中,学会了利弊权衡。

我们不会再像林妹妹一样泪珠满面,但一定会如宝钗一般面不改色地将生活继续。

正如一直很喜欢的那句台词:

“有时候,你就是要做正确的事,即使那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我们纵然失去了黛玉的自我率性,失去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洒脱,但也和宝钗一样,经历过艰辛,圆润了棱角,深深懂得人生不易,才不愿去计较些微琐事,最终带着温暖与善意融入尘世间。

回首望去,深深浅浅里,不是没有遗憾,但我们总要遇见不一样的自己,也终将慢慢锤炼成最好的自己。

关山已远,更深露重,前路漫漫,善自珍摄。

红楼梦系列推荐:
王熙凤:我是靠这三把杀手锏玩转贾府的
年少看不起刘姥姥,看懂已是中年人
林黛玉:我才不是那个多愁善感的女孩


作者:洞见·朱丽叶。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家。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彩 蛋 时 刻 /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彩蛋”,送你一个彩蛋

 / 往 期 推 荐 / 

 / 长 期 征 稿 / 

我们长期招募新媒体作者&投稿

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获取相关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