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自清《背影》的真相

读者人物 2020-09-03



朱自清有至情,可并不一天到晚缠绵悱恻;他爱真理,也并不逢人说教;他严肃认真,却绝不板起面孔,叫人不敢亲近,只感到枯燥无味。他是极有风趣的,他的风趣之可爱可贵,正因为他的有至情,爱真理,严肃而认真。



1928年秋日的一天,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里,朱自清的三弟朱自华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忙奔上二楼父亲卧室,送给父亲朱鸿钧先睹为快。


此时的朱鸿钧已行动不便,就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


诵读时,父亲的两眼老泪纵横,手不住地颤抖,但读完后,昏黄的眼珠却放射出光彩。

他明白了儿子读懂了自己过去的关心,也明白自己错怪了儿子,他谅解了儿子。


这本《背影》是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立即就被大家称赞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深深刻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它的出版,奠定了朱自清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散文成就从此得到世人公认。


朱家是书香门第。

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朱鸿钧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将来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从小就对朱自清既格外宝贝,又严加培养,一方面尽力保证小朱自清的生活无忧,一方面对小朱自清学习督教甚严。


朱自清小时候,科举初废,新学刚兴。父亲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放学回来,父亲总要过目小朱自清的作文。


经常是在晚饭时分,小朱自清搬个小板凳坐在父亲身旁,父亲朱鸿钧一边喝着老酒,一边摇头晃脑低吟着小朱自清的作文。


看到先生给予好评,就点头称好,欣然喝酒,顺手奖给儿子几粒花生米或一块豆腐干。

看到文章所评不好、字句被删改太多,父亲朱鸿钧就训斥儿子,即使小朱自清泪眼汪汪也不放过,甚至一把火把小朱自清的作业烧掉。


在父亲严格督促下,小朱自清在古诗文和经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朱自清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这对朱自清以后成为一代散文大家影响巨大。


1916年夏,朱自清考进北京大学预科。

由于父亲失业“赋闲”,失去了经济来源,家中又人口众多,家里经济非常拮据。朱自清为减轻家里负担,提前投考北大,进入哲学系。

1932年,伦敦,朱自清与外国友人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中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以此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


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他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1923年8月,朱自清与好友俞平伯同游南京,夜泊秦淮河,领略秦淮风韵。这次泛舟河上,给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开南京时,两人相约作同题散文纪念这次旅程。

1946年,清华园,朱自清与友人打桥牌左起:邵循正、朱自清、吴晗、浦江清


同年秋天,朱自清到温州十中教书,10月11日,即完成了著名的游记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发表之后,此文被时人称作“白话美术文的模范”,至今仍被视为描写秦淮河的名作。


朱自清散文的感情的真挚有口皆碑。

他追求“真”“就是自然”,强调“修辞立其诚”。正是这种“至诚的态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倾注在字里行间。而这种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朱自清做事极其认真,教书、做人有自己的原则。学生陈天伦曾回忆朱自清在温州上课时的情景:

“朱先生来教国文,矮矮的,胖胖的,浓眉平额,白皙的四方脸。经常提一个黑色皮包,装满了书。不迟到,不早退。管教严,分数紧,课外另有作业,不能误期,不能敷衍。最初我们对他都无好感,至少觉得他比旁的先生特别:噜嗦多事,刻板严厉……但他教书的方法,真是亲切而严格,别致而善诱。”



1925年暑假,清华学校加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在好友俞平伯的大力推荐下,朱自清被聘为清华教授,从此正式走上大学讲台。

据吴组缃回忆,朱自清上课“讲得也真卖劲”


朱自清常是一手拿着讲稿,一手拿着叠起的白手帕,一面讲,一面看讲稿,一面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


朱自清讲课一般是援引别人的意见,极少说他自己的;偶尔说及,也是嗫嗫嚅嚅的,显得要再三斟酌词句,唯恐说丢一个字,但说不上几句,他就好像觉得已经越出了范围,赶紧打住。于是,又开始连连用他那叠起的白手帕抹汗珠……


1936年与友人在北平合影,前排左为朱自清


1937年8月5日,日军占领清华园,朱自清收拾行装准备南下,9月23日只身冒险离开北平,后到达蒙自,担任西南联大的中文系主任。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朱自清对教学依然一丝不苟。


学生冯钟芸回忆,朱自清的课需要引用的资料很多,这些全部都由他自己写在黑板上,两堂课里,黑板总是擦了写、写了又擦,弄得他两手白粉,甚至累得两颊泛红。


午夜,人们都已呼呼入睡,而他仍俯首案前,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不停地翻书查资料,笔耕不停。


1941年10月,朱自清在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的一次抗日演讲,至今仍是叙永人激励后生的最好教材。


朱自清在演讲中大声疾呼:“国家已到危急存亡关头!青少年应有爱国家、爱民族、爱自由的伟大志气。不要辜负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将来担负起挽救国家民族的伟大使命,打败敌人,收复失地,誓雪国耻……”。


他鼓励学生们“要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就如同拿起枪炮上前线杀日本鬼子一样”。当年很多听过朱自清演讲的学生深受鼓舞,有的初中毕业就奔赴抗日前线。


李广田称朱自清有“最完整的人格”:
“朱先生有至情,可并不一天到晚缠绵悱恻;他爱真理,也并不逢人说教;他严肃认真,却绝不板起面孔,叫人不敢亲近,只感到枯燥无味。他是极有风趣的,他的风趣之可爱可贵,正因为他的有至情,爱真理,严肃而认真。”


1948年6月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

教授的薪水虽然月月在涨,但法币贬值更快,物价涨得更快,一时民怨载道。

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为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购证,持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也正当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

一面是廉价收买,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国人民。北京一些教授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愤而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此时他的胃病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体重不足80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家里还有大大小小7个孩子,负担极重。但他仍旧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


1931年8月25日,朱自清游览松花江太阳岛


朱自清曾说:“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毛泽东后来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48年8月12日,严重的胃溃疡已经导致朱自清的胃穿孔,他最终不幸逝世,享年仅50岁。


临终前,朱自清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粉。”


书桌抽屉里留有半篇文章《论白话》,只写了1700字,而这,是曾用深情的笔触写下父亲的背影的朱自清,留给世人的最后身影。


本文内容节选自《大师巨匠》上册,有删减,郑贞铭、丁士轩 著,联合读创出品。
郑贞铭教授与青年作家丁士轩耗时三年精心编著近百位大师性情小传。严谨的考证,精简的笔墨,努力勾勒出大师们精彩的人生,他们的智慧、风骨、气节,是中国人精神的典范。
注: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23 期 书 籍 获 奖 粉 丝 / 请7天内于后台回复“领书”



 / 往 期 推 荐 / 

 / 长 期 征 稿 / 

我们长期招募新媒体作者&投稿

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获取相关信息


有多少人读过朱自清的《背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