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都跟风骂?一口气10集,明明是国产剧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十点电影 Author 老妹儿
三国风云纷涌,波谲云诡,阴谋阳谋,欲说还休。
《风起陇西》是一部“借用了三国历史的架空小说”,而《风起陇西》的风,是阴森诡谲的谍战之风。
在英雄辈出的三国年代,一群不被乱世聚焦的小人物在秘密情报线上生死角逐,谱写出一段传奇故事。
来源 | 十点电影
ID | sdimov
五一期间,吵得最凶的,怕就是这部剧了吧?
先是差评刷屏:收视率不行就是不行,你还有理了?再是好评占了上风,感慨国产剧如今的风气果然不行。
哪怕有优质剧,也会因为习惯“快餐式”“倍速看”的观众而被埋没。
这就来说说它——《风起陇西》。
再一次,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路阳执导。
表面上看,《风起陇西》和《风起洛阳》有点像。
等等,风格完全不一样。
都是起风了,《风起陇西》的风,是阴森诡谲的谍战之风。
有内鬼,反渗透,找到操控全局的“黑手”。这只黑手,在剧里名为“烛龙”。
作为马伯庸当年一举成名的处女作,《风起陇西》上来就给大家“劈了个叉”。
这个叉,从“马谡大意失街亭”开始。
读过史书的大多都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街亭之失,源于马谡舍水上山,不下据城。
但《风起陇西》则给出了另一个架空式的设定:失街亭,北伐功败垂成,都源于一份假情报。
这一情报使得诸葛亮驻扎瓦亭道,对面的张郃却直走番须道,奇袭街亭。
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身处魏国的蜀国间谍“白帝”,难辞其咎。
蜀汉情报部门司闻曹,下令整改。
锄奸队已经在路上,但他们没想到真正的现实是:魏国间军司间谍,代号“烛龙”,早已潜入蜀国内部。
“白帝”陈恭(陈坤 饰),代号听起来挺牛,也是司闻曹的顶级情报员。
实际上,他也不过是棋盘上的一枚棋子,而且是最底层的那一个。
生死,时常就在别人的一念之间。领导说你叛变,你就是叛变,没得选。
他上头有司闻曹的负责人,曹掾冯膺。
再上一层是诸葛亮的心腹杨仪,再往上由诸葛亮直接管理。
心腹机构出了问题,以前最多也就是部门内部整顿,暗查内鬼。
现在,外敌忽然出现。
白帝城托孤的另一位蜀汉大臣,李严。
李严代表的是益州本地的士族利益,不求征战天下,只求一方平安。
在蜀汉的朝堂上,他和诸葛亮是针锋相对的两派。
而司闻曹的漏子,一旦被李严拿捏,就会立马上升到“国家蛀虫”的层面。
紧急关头,前期一直是诸葛亮阵营的冯膺派出“锄奸队”。
铲除“白帝”,消灭叛徒。
但冯膺也有私心:情报泄露,过程蹊跷,必有隐情。
于是锄奸队人选,就选定了从来没出过外勤的荀诩(白宇 饰)。
私下里,荀诩是“白帝”陈恭的结义兄弟和大舅子,陈恭又曾经是李严的门生。
是的,当把这盘棋理清楚,你不难发现:“上面有人”并不能给小人物的危险生活带来安全感。
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某天大局压下来时,他们都会是被牺牲的那一个。
一只蝼蚁,就会甘心去死吗?不会。
在前期,陈恭和荀诩的动机就一个字:活。
荀诩来魏国之前被下了毒药,不杀陈恭,他就没法回去复命,自己也得死。
陈恭这边,魏国情报机构间军司的同僚糜冲,看陈恭就像《潜伏》中的李涯看余则成。
从头到脚都是疑点,怎么看怎么像“白帝”。
二人要想逃出死局,必须先揪出“烛龙”,再洗白“白帝”。
陈恭甚至异想天开,打算借用飞行器竹鹊,实行“他和魏国上司一起升天”的大计。
成了,绑人回去慢慢严刑拷问。
不成,就算直接把人摔死,陈恭以死明志,也能解了荀诩的困局。
这是身处绝境时的“背水一战”。
在中段,脱离生死险境,两人的境况却一点也没有好转。
荀诩回到蜀国复命,但此时的司闻曹已经是政斗的染缸,谁也别想清白。
陈恭脱离魏国虎穴,又入五仙道狼窝。
在这里,他竟然遇见了自己的妻子,荀诩的妹妹翟悦。
身处谍战世家,翟悦也成了一名特工,身份是五仙道的圣姑。
和妻子见面不能相认,甚至要称呼她为“嫂嫂”。
为了事业,为了天下,哪怕再多的牺牲,也要付出。
为了活,第一个牺牲的就是“情”。
阴郁的权斗、智斗,无非是烈火烹油,把人性最后一点柔软都榨干。
到最后,谁越能将人性变为兽性,谁的赢面就越大。
所以,当把《风起陇西》看作一部谍战剧时,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全员演技都过硬,连baby也没拉垮。
吐槽点主力集火画面:滤镜太暗,色彩单调,根本看不清。
全靠蜡烛光影,影子比人还显眼,剧组是没有打光师吗?
单纯不行?没那么简单。
上至蜀汉栋梁诸葛亮,街亭一战,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下至为陈恭传递信息的谷正,日日活在刀尖上,未来渺茫。
我们习惯了歌舞升平的盛世繁华,更是忘却了古代也有战乱纷争,流离饥馁。
未逢盛世,自然不能用富丽堂皇、光明万丈来修饰影像。
取代辉煌的风格,是雄浑和古拙。
留意演员所穿服饰的面料,发现没?
主要是棉麻质地,大多都是饱和度低的黑、白、灰。
蜀地湿润,植被茂盛;魏地干燥,黄沙飞舞。
到了剧情里,荀诩的住宅有青苔,而魏地大街上有石砾。
还有动作设计不走花式唯美,主要突出“洗练”。
这里也有讲究:三国时期没有“武术”,只有“技击”。
应用于实战的动作,务必干净利落,“可以一刀解决的事情不要砍第二刀”。
美术指导韩忠说:“我们寻找到一种典型的中国审美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来贯穿全剧。”
疏,在静态的留白里;密,则在镜头动起来的瞬间,有着十足的压迫感和沉浸感。
当然,它也启发了我们的思考。
我们时常“不愿被骗”——绝美画面?电影质感?懂了,肯定是故事讲的稀巴烂。
我们也时常自我矛盾——“帝王将相、统治阶级宫斗剧,早看腻了!”(然后偷偷把《甄嬛传》刷了一百零八遍)
而谍战剧这一“小人物+高门槛”类型,早已经不再是观众最青睐的选项。
从当年《潜伏》播出前几集就被吐槽:闷,到今天《风起陇西》被吐槽:看不懂,不好看。
那些“小人物”被埋没、被无视,仿佛已经成了他们的宿命。
我不觉得《风起陇西》有多么高屋建瓴、晦涩难懂,它只是不遮不掩地让我们看到了。
当时代的狂风吹起来的时候,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只是暴风中的一粒沙。
有时候我们乘风而起,恰恰落到终点;也有时候我们只是消失在了风里,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来源: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十点电影(微信号: sdimov)。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值班编辑:蔡雨辰
你在观剧途中按下快进键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