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活动 | 2020年第1期线上学术沙龙“新冠疫情期间的空气质量”顺利举办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20年4月17日,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由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承办的“新冠疫情期间的空气质量”线上学术沙龙圆满完成,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雷宇研究员主持了活动。本次沙龙为CCAPP 2020年系列学术沙龙的第1期,旨在解读新冠疫情期间的全国空气质量状况,探讨疫情期间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成因,推动基于多维度数据及方法的空气质量研究,为清洁空气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南京大学丁爱军教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薛文博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刘诚教授、复旦大学张宏亮教授四位专家分别作主题报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健研究员、胡京南研究员、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厉青研究员、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刘保献正高工、能源基金会刘欣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北京大学宋宇教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唐桂刚研究员、清华大学张强教授、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郑博博士受邀做了精彩点评。
丁爱军教授分享了“新冠疫情减排与二次污染”的研究成果,通过观测数据及模型模拟数据的比较,分析了疫情期间部分污染物浓度占比升高的可能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未来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三点思考。该研究认为疫情期间氮氧化物的减排使得氧化性加强,可能是二次污染物比重增大的重要原因。丁教授强调下一步的污染控制一定要正视困难,加强PM2.5与O3协同控制和强化区域协同减排。
薛文博研究员以“从气象条件及环境容量角度谈疫情期间的大气污染问题”为题,分析了我国2020年第一季度空气质量情况,并基于空气质量模型分析结果,解析了新冠疫情期间一次重污染过程中的气象条件影响,并提出了该过程的区域最大允许排放量。此外还介绍了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的估算方法,以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达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完全消除重污染天气”所需要的污染物减排目标。
刘诚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基于卫星遥感的新冠疫情期间空气质量研究”。他介绍了武汉地区医院周边的气溶胶传播情况,分析了疫情前后全国及武汉地区的空气质量变化,并量化了污染物排放与气象条件对生成污染物浓度的贡献。最后,他特别介绍了中国首个可解析大气成分的超高光谱卫星,光谱分辨率达到0.5纳米。
围绕“疫情期间空气质量变化及对未来污染治理的思考”,张宏亮教授分析了疫情期间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情况,指出污染物减排与降低污染物浓度的非线性关系,并介绍了美国、印度等国家的国际研究案例。他强调,未来不应采取“一刀切”的减排策略,应通过合理减排污染物与深入研究污染成因,进一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随后,各位专家、学者针对“疫情期间PM2.5和O3的生成机理”,“NOx和VOC协同减排的重要性”及“气候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表示新冠疫情在短期内对我国国民生命健康及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但及时开展疫情期间空气质量研究、总结归纳相关规律,将为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从而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促进改善空气质量、保护公众健康、减少我国的社会经济损失。
来自科研院所、基金会等单位的300名专家、学者及代表参加了本次在线活动,累计线上直播同时参与人员近2000人,直播平台累计观看达2万余次。
• END •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沙龙直播回放
往期回顾
热点研究 | 建立中国的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
浅谈 | 这场战“疫”对空气质量管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