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新闻 | 全挥发性区间有机物排放、环境影响及控制沙龙顺利举办

CCAPP秘书处 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 2023-02-0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9月21日,能源基金会(Energy Foundation China, EFC)与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hina Clean Air Policy Partnership, CCAPP)联合举办的2022年第7期学术沙龙“全挥发性区间有机物排放、环境影响及控制”在线顺利举办。清华大学地学系副系主任张强教授主持活动。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空气质量模拟与系统分析中心主任薛文博研究员、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副院长郑君瑜教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李庆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郭松研究员、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黄成所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书肖教授六位专家受邀作主题报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研究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敏教授,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邵敏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新明研究员,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冯银厂教授,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聂磊研究员等六位专家在线参会并作点评,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院士作会议总结

薛文博研究员以“‘十四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认知和控制的差距及展望”为题,介绍了“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总体思路及目标,指出VOCs减排是协同控制PM2.5和O3的关键,从排放特征、控制路径及管理手段等方面阐述了VOCs综合治理的复杂性,提出未来需平衡NOx与VOCs减排在局地与区域、短期与长期上收益,开展VOCs精细化来源解析以识别优先控制物种和行业等重点内容。

郑君瑜教授报告题目为“我国挥发性有机物成分谱数据库建立的进展、问题与展望”。VOCs成分谱在大气环境研究与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已建立多个较为完整的本土VOCs成分谱数据库,且逐步关注全挥发性区间有机物成分谱建立。他指出,目前仍存在部分排放源VOCs成分谱缺乏或更新不足、重要组分缺失、VOCs采样与分析测试方法仍缺乏标准规范、本土成分谱数据库构建缺乏规范机制等问题,并从源谱测试研究、源谱质量保证与提升、全挥发性区间组分谱等五方面进行了展望。

李庆教授介绍了“典型源排放颗粒物及其关键前体物的测量与指纹识别”,围绕颗粒物及前体物测量与分析、全挥发性有机物指纹图谱识别、图谱对环境和健康效应预测三方面内容进行汇报。他提出,可通过高分辨质谱的非靶标甄别技术,精准识别颗粒物及其前体物的分子结构,建立有机指纹图谱;进一步结合分子的反应活性和定量的构效关系,可以实现对环境和健康效应的预测。

郭松研究员以“源排放全挥发区间有机物组分及其对二次污染的贡献”为题,首先介绍了排放源全挥发区间有机物组分测量技术开发的必要性与所面临挑战,随后分别从移动源、餐饮源、工业源等三方面详细阐述了不同挥发性有机物分子水平组分特征,并估算了不同源排放全挥发区间有机物对二次污染贡献,尤其强调了工业源半/中等挥发有机物(S/IVOCs),例如挥发性化学品(VCP),对臭氧污染贡献不可忽略。最后他指出系统开展测量全挥发区间有机物组分研究对我国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黄成所长报告题目为“长三角中等/半挥发态有机物(I/SVOCs)排放清单及二次有机气溶胶来源模拟”。介绍了该清单建立的研究背景、I/SVOCs排放估算方法与估算结果,以及SOA来源模拟机制及研究结果,指出餐饮、区外传输、工业源和移动源是长三角大部城市OA的主要来源,提出进一步研究SOA模拟机制、科学评估人为源减排对SOA影响等下一步研究计划。

王书肖教授围绕“全挥发性区间有机物排放及其环境影响”作主题发言。她指出传统有机物排放清单存在缺失大量I/SVOCs等问题,需要建立以挥发性为基本分类单元、覆盖全部挥发性区间的新有机物排放清单框架,进而介绍了我国首个全挥发性区间有机物排放清单及有机物排放的环境影响等最新研究成果。最后从开发有机物全物种准确量方法、构建全挥发性区间有机物源谱数据库等方面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与会专家围绕全挥发性有机物组分测量、源清单建立及控制规范标准、管理实践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讨论,指出当前大气污染问题及其时空特征发生演变,尤其是“十四五”消除重污染天气的攻坚目标下,对全挥发性区间有机物开展全面系统研究意义突出。专家们表示,当前我国在全挥发性区间有机物管控从基础研究到管理层面均取得较多进展,但仍需强化精准溯源,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科学支撑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治理主体,建立全挥发性区间有机物治理的分区、分类、分级精细化管理体系。

贺克斌院士总结时指出,应在加强科学基础的同时,把握好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减污降碳以及环境与健康三大协同的近、中、远关系,考量全挥发性区间有机物减排的必要性,开展研究时平衡精细和适度、精准与规范,以形成实战中可应用的高水平数据库,并将其逐渐推向业务化。未来希望通过更多类似交流活动开展深入研究与紧密合作,助力形成支撑科学决策的有效工作机制。

来自各大高校、环保企业、地方环保部门、科研院所、基金会等单位近400名代表、专家及学者线上参会。


欢迎加入

为方便交流与讨论,

我们建立了微信交流平台:

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交流

感兴趣的伙伴们

请添加小助手微信(ccapp19)

备注“姓名+单位”申请入群

期待大家的加入!

往期回顾




数据追踪 | 2021年全国首要污染物及浓度超标情况分析







热点研究 | 基于清洁空气效益,优化NOx和VOC协同减排策略







专家观点 | 廖程浩: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方案建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