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新闻 | “城市大气氨排放来源及环境影响”沙龙顺利举办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10月31日,在能源基金会(Energy Foundation China , EFC)支持下,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hina Clean Air Policy Partnership , CCAPP)举办2022年第8期学术沙龙“城市大气氨排放来源及环境影响”。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系主任张强教授主持活动。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葛蕴珊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宋宇教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学军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潘月鹏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王格慧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张霖研究员六位专家受邀作主题报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柴发合研究员,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陈建民特聘教授,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丁焰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葛茂发研究员,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韩玉花副研究员,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黄成所长,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黄昕教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所所长雷宇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田贺忠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章炎麟教授等十位专家作精彩点评并参与讨论。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刘欣主任作会议总结。
葛蕴珊教授首先以“轻型车氨排放特性研究”为题,介绍了汽油车氨排放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以及有效的减排措施。他建议应高度重视汽油车/天然气汽车的氨排放控制,制定相关排放控制标准,加强尾气监测,加强净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控制移动源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宋宇教授介绍了“大气氨的来源解析”,根据过往研究,指出从全国尺度来看,我国大气氨排放主要来源包括畜牧业、农业、交通等,但不同来源贡献存在显著地域差异。他从不同时空角度提出了氨排放观测与模拟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可能性解释(包括可能存在其它被忽略的氨排放源、气象原因导致观测浓度在空间不连续等)。未来还需不同方法学互相结合,建立系统化、本地化数据库,以更好地解释我国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氨排放来源。
刘学军教授围绕“我国城市氨的观测与来源解析-以北京为例”进行介绍,北京城区氨浓度高,受到非农业源和农业源的共同影响,但以非农业源为主,尤其是交通源的贡献不容忽视。同时他也指出“阅兵蓝”期间,严格的污染物减排措施可有效降低大气氨浓度,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则呈现相反规律。建议未来在更高时间分辨率上和不同下垫面下开展氨气和铵盐的同步监测,并结合氨排放清单,进行多途径匹配研究,理清城市氨排放来源。
潘月鹏研究员以“氨气浓度观测和同位素溯源”为题,介绍了氨排放对东亚气候的潜在影响和全国大气氨浓度的时空变化,强调了关注城市大气氨排放源的重要性。并基于氮的同位素分馏技术在小时尺度上追踪了北京大气氨的来源,发现重污染期间非农业源的氨排放占主导地位。他还指出在氨同位素源解析技术、氨气浓度观测方法、氨排放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等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
王格慧教授围绕“氨气对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与光学特性影响研究-以崇明岛大气为例”,介绍了氨气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影响,以及夏、冬季崇明岛大气水溶性有物气固分配的机理、影响因素等,并分析了氨气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影响,指出氨能促进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提高其吸光性能,这为我国治理雾霾、提升空气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霖研究员以“氨排放对城市及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为题,介绍了氨排放对PM2.5空气污染的贡献率,强调氨减排能促进PM2.5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也具有良好的成本-健康效益。他指出全国和区域尺度上氨排放农业源占主导,北京城市地区的氨浓度模拟存在低估,未来应不断优化数值模型,提高模拟准确性,提升北京氨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的模拟效果。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目前我国二次PM2.5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大气氨氧化产物是其重要组分。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未来需进一步关注氨减排问题,应加强科学研究,明确其成因和影响;应充分发挥多种监测手段优势,与模型模拟紧密结合;应强化精准溯源,建立精细化动态的排放清单,从不同尺度开展源解析工作;在重点城市开展减排试点工作,应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城市、不同区域切实可行的减排路径;应推动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助力我国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刘欣主任总结指出,除以上专家们讨论的重点内容外,还应系统性研究氨与其它气态污染物间的交互影响;加强氨的循环利用,实现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
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能源基金会等单位的700多名专家、学者及代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
欢迎加入
为方便交流与讨论,
我们建立了微信交流平台:
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交流
感兴趣的伙伴们
请添加小助手微信(ccapp19)
备注“姓名+单位”申请入群
期待大家的加入!
沙龙邀请 | 第8期学术沙龙“城市大气氨排放来源及环境影响”
专家观点 | 李庆:源排放气溶胶及其关键前体物的测量与指纹识别
热点研究 | 高庆先:发展中国家甲烷排放现状及关键排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