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新闻 | 2023年第22期碳中和学术沙龙“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与实践”顺利举办

快关注👉 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 2024-07-0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7月3日,在能源基金会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承办的2023年第22期碳中和学术沙龙“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与实践”顺利举办。会议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所所长/碳中和中心主任雷宇研究员主持。

沙龙邀请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温宗国教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冯相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薄宇高级工程师、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汤维祺副研究员四位专家作主题报告。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廖华教授,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刘欣主任,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环境学院鲁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毛显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庞军研究员,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谭钦文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汤铃教授,浙江省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吴建副主任,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张永波副院长九位专家受邀作点评并参与讨论。

图1. 沙龙活动现场

温宗国教授以“行业污染物与碳减排的协同效应及路径优化”为题作主题报告。他围绕多污染物与碳减排“协同效应机理-模拟表征方法-减排路径优化-区域协同治理”四个关键科学问题,提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循环利用”全过程自下而上建模的减污降碳措施系统,建立减污降碳路径高维多目标优化算法、排放结构/减排效率空间异质性及区域协同治理方法。相关成果为国务院、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行业污染物与二氧化碳协同控制的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冯相昭研究员作“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方法探讨”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园区的绿色低碳进展现状、最新政策要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体系及相关案例等。他指出,园区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排放的重要“源头”,开展园区减污降碳意义重大,需进一步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指标研究,构建和完善评价体系,助力提高园区管理水平和清洁能源改造。

薄宇高工聚焦“城市双碳行动与清洁空气协同治理路径”,强调了城市层面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对实现气候目标和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重要性。她介绍了自下而上的中国城市尺度排放预测模型,分析在不同治理目标情景下我国各类型城市的碳达峰路径、部门驱动力、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情况;并基于模型模拟结果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给出实现“双达”(碳达峰,同时年均PM2.5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措施建议。

汤维祺副研究员作“政策设计视角下的协同治理——挑战与应对”报告。他指出,协同治理政策机制设计应以“协同增效”为目标,以多层级目标体系优化为核心。从时间、空间、工具、次生风险等视角分析了协同治理政策机制设计的关键难点,指出减污降碳工作的全局性、复合性、复杂性不断增加,治理体系和执行机制面临多重挑战,需从环境、能源、产业、科技、财税、金融等多领域打破条线分割,打通监管体系,促进多部门联动、推动政策与市场融合。

随后,与会专家围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与实践展开进一步交流与探讨。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的重要性,指出需加强构建协同治理体系的全局性和前瞻性,为协同工作落地实施提供指导。与会专家指出,当前污染物与二氧化碳协同减排尚面临诸多技术与管理层面的挑战,需在能源结构转型、碳中和等战略背景下,识别和分析协同体系构建现存问题,加强清单精细化、长短期技术侧重、评价指标量化、区域治理异质性等方面研究,统筹生产端和消费端协同减排,进一步衡量和强化减污降碳社会、经济效益,综合不同层面管理需求,推动行业和地方政策落地实施,助力协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雷宇所长总结强调,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运用到管理实践需综合考虑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的协同效益,通过合理的管理政策提高时空尺度上资源适配的协调性。希望专家学者加强交流合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构建贡献更多智慧。

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基金会等单位的20余名专家学者现场或线上出席会议并参与讨论,2600余人线上观看直播。


欢迎加入

为方便交流与讨论,

我们建立了微信交流平台:

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交流

感兴趣的伙伴们

请添加小助手微信(ccapp19)

备注“姓名+单位”申请入群

期待大家的加入!


往期回顾

……




活动预告 | 2023年第21期碳中和学术沙龙“气候变化与碳中和”







专家观点 | 张远航:大气自净能力与减污降碳







活动新闻 | “钢铁行业减污降碳路径”沙龙顺利召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