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人物丨王逸轩: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卷首
泛函抽代,拓扑随机,他们是数字和符号世界的翩翩少年。鲜为人知的侧面,鲜活有趣的灵魂,总有一个瞬间,讲述中的他们和阅读中的你我深深共鸣。让我们共同留住,各不相同又各自精彩的数院故事。
我们将走近2017-2018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聆听这些被称“大佬”的成长故事。
“
王逸轩,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6级计算数学系本科生,曾入选应用数学拔尖计划,基础数学拔尖计划。曾获北京大学2017-2018年国家奖学金,2018年丘成桐大学数学竞赛个人及团体两枚银牌,2016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银牌。现担任北京大学讲堂志愿者协会记者团电影组组长,数学科学学院网球队队长,18级本科1班朋辈辅导员。现参与李若老师组科研。
”
从“小黑屋”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王逸轩在丘赛上
在今年夏天刚刚过去的丘成桐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上,王逸轩获得了两枚银牌。
在王逸轩前18年的生活中,“数学竞赛”是与他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词汇。
上高中前,王逸轩利用初三下学期一个学期的时间自学了高中数学竞赛的内容,在高一举行的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他获得了全国第65名,当时年仅高一的他便获得了北大降到一本线的录取资格,距离保送只有一步之遥。
一本线的承诺极大地降低了王逸轩的升学压力, 此后他将精力主要放在了数学竞赛上。
“小黑屋”是王逸轩所在的高中专门为搞竞赛的同学所设的学习空间,因为面积比一般的教室小很多,因此被同学们戏称为“小黑屋”。由于出色的竞赛成绩,从高一起,王逸轩便开始了一个人在“小黑屋”的竞赛时光。
第二年的全国数学竞赛,王逸轩获得了二等奖。在“小黑屋”专攻竞赛一年,成绩反倒不如高一,这于一心再创佳绩的王逸轩而言,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高二考试的时候心态不好,我太想要得奖了,导致心态比较差。”整整一周的时间,王逸轩都在失望和难过中度过,“我是一个很好强的人,我有时候非常想证明我自己。”
失利后的王逸轩一度想要逃离,但最终他坚持了下来。
“我当时就想着我一定要进国家队呀。”回想起当年,王逸轩摇着头,笑着说道。
通过反思他发现自己不管是在技能还是在心态上仍然存在很多缺陷。为了掌握自己最不擅长的平面几何,他通过大量的刷题掌握了解题的套路。同时,在看书时他也努力做到更加的细致,当看到比较好的解题方法时,他会在书上认真写下批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高三参加的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王逸轩获得了全国第三并保送到北京大学,在随后的国际数学奥赛国家队的选拔中,他也成功以第三名入选。
2016年,年仅17岁的王逸轩代表中国队出战第5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一枚银牌。
王逸轩(左三)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上
勤奋的学霸
刚上大学的时候,“不适应”成为了王逸轩最深的感受。
“大一过得不太好,心态比较差。对生活状态的不适应,比如人际关系,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等等。”
在大一的一门专业课上,王逸轩期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然而期末却甚至没时间看完试卷,最终成绩也不理想,巨大的落差让王逸轩一时之间有点无所适从。
“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平时学得很好成绩却不好。”
反思过后,王逸轩调整了心态。在平时的学习中,他会补齐书中写的比较简略的步骤,写下关于定理证明的一些思考的批注,在看书时解构并重构每一道题的过程思路。在期末时,他会将每门课讲的内容梳理一遍,再配合刷往年题,进行高效的复习。
“程度到我觉得我完全理解了,这道题完全能扩充补齐自己的步骤为止。”
大一下学期时,物理是他所有学科中学的最吃力的一门,那时王逸轩每周都会拉着物院好友刘子鸣一起自习。“当时不会做题,不懂为什么要这么分析,例如受力分析,力学电磁学等等。“为了学好物理,王逸轩那一学期刷了一整本高中物理竞赛的书,最终在期末考试上获得了92分。“真的感觉那段时间每天逼着自己学物理,为了拯救自己的GPA。”王逸轩笑着说。
慢慢的,成绩的进步让王逸轩变得更加自信,心态也越来越积极,他认识到大学数学的学习不像之前数学竞赛那样需要奇思妙想,而更侧重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大二结束,他的排名进步到了年级第8。
除了日常的学习,王逸轩喜欢尝试一些更有挑战性的东西。
“他是一个喜欢突破舒适区,学习更深的东西的一个人。“同为高中校友的张芷仪说道。
王逸轩会提前修一些课程,提前阅读一些更深的数学书籍。
“主要看了Stein的四本书,从傅里叶分析到泛函分析,数学分析看的比较多。”
在讨论班上,王逸轩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进阶课程中间的问题,在反反复复对知识点的琢磨,对于背景知识的挖掘之后,对书上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更细致的了解。同时王逸轩也在初次接触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从一开始接触深度学习因不感兴趣而放弃,到大二下跟着李若老师一起开始接触数值偏微分方程传统的计算,王逸轩在李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师姐的帮助下,从一开始的不适应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方式。
“一开始辗转于一个个讨论班中,思考的时间其实挺少,有些怀疑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后来能够掌握一定的节奏,能够静下来看论文了。”
大二一年,王逸轩先后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和数据公开赛北京赛区第一名,后者由全球三大对冲基金公司之一Citadel和美国数据科学公司Correlation One联合主办。该比赛以数据科学作为主题,选手会拿到一些相关的数据集,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运用统计和机器学习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王逸轩(右一)在中国数据公开赛上
“我们四个人分工合作,我主要负责建模和组织文章。这个比赛前三分之一的时间讨论建模,后面的时间开始处理数据写文章。”最终,在七个小时的比赛时间内,王逸轩和队友一起获得了中国赛区的第一名和5000美元奖金,并获得了参加明年四月份在美国纽交所举办的全球决赛的资格。
当数学遇上电影
“我很喜欢写稿,写影评和乐评,偶尔抒发一下生活感受。”
大一时,王逸轩加入了百讲记者团,日常的工作就是在百讲观看演出,然后写评论。出于对电影的热爱,王逸轩成为了一名电影评论记者。
“当祥太坠下天桥,小偷家族的成员被送进审判室,是枝裕和的电影情节正如追逐戏中的手持镜头一样开始加速。影片大半部分克制的镜头语言,表面祥和之下的压抑情绪和迷离的悬念,都在审判室里的平行剪辑中得到逆转。”
这是王逸轩今年8月16日发表的关于《小偷家族》的一篇影评的开头,迄今为止,他已经在百讲的官网上发表了10篇影评,这是他最喜欢的一篇。
“不管从电影语言还是从艺术价值来说整个故事我都很喜欢。”影片中无论是妈妈对家人深深的爱,还是奶奶的那句“谢谢你们”都深深地打动着王逸轩。
大二时,王逸轩成为了电影组组长,彼时的他对于电影鉴赏已经有了自己一定的理解与方法。在记者团举办的电影交流赏析会上,作为组长的王逸轩选取了《美国丽人》作为赏析影片,这部电影曾获得第7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在观影过程中,王逸轩结合影片中的实例分析了影片从主题到台词,从配乐到表现手法等对于一部电影表达内涵的作用。由镜头推进联系到人物关系的变化,从男主角的口音变化观察到他性格的转变等。
王逸轩解析影片欣赏角度
“品味一部电影就要抓住其中的细节加以思考,探寻其中的含义,从而能够在电影里汲取到更多独到的享受。”
除了百讲记者团,王逸轩还是电影协会的一名骨干。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电影爱好者。
“ 我这样说好了,你不在的时候,我有个机会去过了一段年轻时候的日子,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只是突然间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真的没那个必要 。”
这段台词出自台湾电影《一一》,这是王逸轩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之一。
“来到这里我发现很多人都看过《一一》,我跟所有看过的人讨论,大家都说太喜欢了。”
在电影协会期间,王逸轩和协会内的骨干团一起讨论每周放映的影片,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实着自己的电影观。
如今步入大三,尽管课业繁忙,王逸轩仍然坚持每周去旁听戴锦华老师的《影片精读》,并同时担任着数院的网球队长和18级本科1班朋辈辅导员,虽然忙碌,但他很享受跟学弟学妹们交流的时光。
“想多跟他们交流,尽可能地帮助一下他们,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校园生活,算是一种传承吧,不想看到他们再走自己走过的弯路。”
当得知王逸轩还有一个自己的个人公号时,记者提出想要看一看,王逸轩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摆摆手说,“等我写的好一点再说吧。”
“我可能不是最努力也不是最聪明的那个人,但是只要心里想着在做正确的事情,多思考,坚持着自己的目标,把自己活清楚就好。”王逸轩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如是说道。
图片:王逸轩
撰写:王冰洁
排版:谢添雨
欢迎关注北大数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