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 | Daniel Rodgers: As a City on a Hill精彩回顾

PUPChina 普林斯顿读书汇 2021-01-19

2018年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史研究院、历史学院主办,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协办的讲座——“山巅之城与文明之邦”,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113教室圆满结束。Daniel Rodgers教授以As a City on a Hill一书为中心,讲述了美国“例外主义”在文本与国家政治相互纠缠的历史中创生与演化的故事,并就“中国的天下观”等问题与杨念群教授进行了积极对话。Daniel Rodgers教授为美国思想史领军人物,曾执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牛耳八年之久。Rodgers教授以美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见长,其著作曾荣获美国历史学最高奖班克洛夫特奖,已被翻译成中文的著作有《大西洋的跨越——进步时代的社会政治》。杨念群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长江学者,以其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敏锐考察与独特视角见闻于中国学界。著有《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等书。



作为一名对美国历史具有清醒反思意识的历史学家,Rodgers认为“美国”这一概念的内涵是在叙事中不断被建构的,Rodgers教授以“山巅之城”为线索,将美国历史的自我认知分为三个阶段: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As a City of a Hill以及Exceptionalism。Rodgers教授认为,我们只有把美国历史放在世界史中来考察才能剔除美国的自我中心主义,厘清美国历史自我认知的真面目。

Rodgers教授就新书内容进行讲解

01

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




John Winthrop,被弗朗西斯·J·布莱默称为“被遗忘的美国奠基之父”,曾在新英格兰殖民时期曾担任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以其政治上的敏锐性和不屈不挠的领导作风使得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渡过多疾病、气候、饥饿等困境逐步走向稳定和繁荣。1630年,Winthrop在“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第一次提出了“the city on a hill”这一概念。在缔造新英格的过程中,作为一名虔诚的清教徒,Winthrop坚信他们的殖民活动并不是个人野心的膨胀,而是像以色列人一样,是与上帝的“签约”。Winthrop允诺他的跟随者们;“只要我们克服艰难与险阻,完成建立新英格兰的使命,那么所有人的目光都会集中在我们身上,我们将收获荣耀和嘉奖,成为“山巅之城”屹立在这个世界上。”

Winthrop完全是从宗教的角度使用“山巅之城”这个隐喻的。这个时期“山巅之城”意味着“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其核心内涵是:友爱、服从和互助,这些概念也奠定了“美国”这一词的基础。1954年,哈佛历史学家Perry Miller提出:“Winthrop是第一个让我们意识到什么是“美国”的人”。

02


As a City on a Hill



我们看到,当Winthrop说“山巅之城”的时候,他并不认为美国是世界的理性之光,也不认为他们要在全世界的注视之下实现自己与上帝的“契约”。但是今日,当我们提及“山巅之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美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对世界的领导权乃至霸权。这与我们前面提到的以友爱、服从和互助为核心的“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相去甚远,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

Rodgers教授提醒我们,当我们面对历史叙述时,我们不应当以线性的时间观去简单化历史。历史是一个不断地被叙述、改写和再叙述的过程。Winthrop虽然提出了“山巅之城”这个概念,但是这一概念一直被作为尘封的档案而存在。直到1809年这一宣言才被重新发现,1838年才被重新印发。而到了,1980年代,里根使得这一宣言成为共识。因此,正如Sacvan Bercovitch所说我们今天所说的“山巅之城”,“是古老的,但是它的内核却是20世纪的。”

冷战时期,曾爆发过一场以伯克利大学为中心的反主流文化的学生运动。在这次运动中,里根发表了他的新“山巅之城”演说,第一次在政治语境,而不是宗教语境下使用“as a city of a hill”。在新一轮经济高速发展以后,美国资本主义成为新的世俗宗教,那么“as a city of a hill”在什么意义上成为这个资本主义最富裕国家的前进方向?

在演说中,里根将“山巅之城”的隐喻转化成灯塔喻,“作为一个全新的民族,我们应当成为世界自由和希望的灯塔,我们要成为所有民族的楷模。在这片广漠的世界水域里,新的美国开始了”。这次演说不再是一次对成功的宣誓词,而包含着对未来的疑虑。作为两极中的一极,美国将自己置于“山巅之城”这一位置上,这一位置使得美国,如《论语》所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通过这份宣言,美国人民意识到他们所处的位置,他们在世界的目光下小心翼翼地前进,冷战也从国际形式内化为美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实际行动。美国的普遍价值观在这一时期向世界渗透。

在里根之前,我们谈到美国,没有人提“山巅之城”,但是在里根之后,对于所有美国人而言,美国就是“山巅之城”。

03


Exceptionalism



“山巅之城”的历史叙事还在继续。2006年,奥巴马在麻省理工的演讲上呼吁:“我们梦想着建立一个“山巅之城”,全世界都在等着看这看似不可能的“美国梦”能否实现!”社会学家将当代的“As a City of a Hill”视为一种“例外主义”。例外主义并非是差异的同义词,甚至不是独特的别名。将一个国家的过去与现在描述为例外,并非简单声称其与它过不同。因为差异是不言自明的老生常谈。每一个国家的历史,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每一种权力、制度、地区与经济的构成都同他国相异。独特性并非是独特的,每一个国家都是如此。例外主要是关于背离的问题。成为例外,意味着背离某一规则、某一标准。声称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的文化例外,所虑者并非关于该国,而是为所有他国所做的主张。它想象某一种规则贯穿其他任何地方,只有一处“例外”。

从Winthrop第一次提出“山巅之城”这个概念,它经历一个漫长的叙述历史。从最开始的“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到托马斯·杰斐逊通过1776年独立宣言为它赋予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而一战时期“自由”成为其核心诉求,至今,“山巅之城”成为了“例外主义”的同义词。“山巅之城”包容了美国历史上所有的自我认知。

2016年,川普上台,Rodgers在书中如此说到,“这个国家选择了一个完全不喜欢这个口号的总统,他完全背离了这一信条!国家的多重灾难,而非美国的光辉榜样,才是他的标志性比喻!”

未来,美国在“山巅之城”这条路上将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之后,杨念群教授和Daniel Rodgers就例外论是否适用于中国,中国“天下观念”与“大一统观念”与美国“山巅之城”追求的异同、文明之邦的“文明”意指什么等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 “山巅之城”与“文明之邦”学者对谈 →

对谈结束后,到场的听众也积极提出了自己对于例外主义、美国历史及中美境况对比等话题的见解及问题。Rodgers教授就听众的想法及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同时对中国未来的青年历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期望。

← 现场听众提问 →

问答环节现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为到场的观众提供了Rodgers教授的签名赠书,让中国读者在第一时间可以阅读到教授的最新佳作。

教授签名新书

PUP赠书


此次活动非常感谢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史研究院、历史学院的鼎力支持,也非常荣幸Daniel Rodgers教授能够来访中国讲解他的新书并对中美发展的异同提出自己宝贵的看法。今后PUP也将继续致力于为中国读者带来更多的优质活动,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书籍信息

Author | Daniel T. Rodgers

ISBN | 9780691181592

精彩书评:


“今天,我们大多数人都从例外主义国家和全人类的楷模这个意义上来理解John Winthrop提出的“山巅之城”这个概念。但在这本精彩而引人入胜的书中,杰出的历史学家Daniel Rodgers揭示了这句话背后完全相反的含义——以及它在美国历史中如何被使用和滥用的。”

—Frances FitzGerald, 

Pulitzer Prize–winning author 

 

“Daniel Rodgers认为,将美国人和政治家们常用的“山巅之城”(源自John Winthrop在1630年发表的‘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进行比较,我们发现,这一宣言在历史发展中背离了它的原初意义…直到冷战时期,为了寻求美国普世价值的证据,作家和思想家才重新审视这一文本(忽略其文本的历史背景)并使这一口号普及化。通过曲折而迷人的时间线,Rodgers成功揭露了这段陌生的,我们自以为熟知而并非真知的文本的历史。”

--Publishers Weekly


-END-


往期精彩活动:


活动预告 | 诺奖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谈非理性繁荣

诺奖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人性的弱点与非理性的市场

活动 | “金钱改变一切!”耶鲁教授为你详解背后的根源 Money Changes Everything Book Talk

回顾|Money Changes Everything作者William Goetzmann主题讲座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