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镇人的乡愁】故乡三部曲——乡音·乡恋·乡愁

冯永贵 冯珂 不觅封侯但觅诗 2022-05-29
编者按:本文由冯永贵先生口述,冯珂女士(冯永贵先生女公子)记录整理而成,首发于“美篇”。陶渊明谓“奇文共欣赏”,鲁迅先生曰“拿来主义”,征得冯永贵先生同意后,转发于本公众号,以飨读者。文字、图片一仍其旧,唯图片位置与“美篇”略有不同耳。


故乡三部曲——乡音·乡恋·乡愁

口述/冯永贵,文字记录编辑/冯珂

一、乡音

弟弟打电话过来说姐姐今年七十大寿,要我回家一块聚聚。我听到熟悉的声音,倍感亲切温暖,欣然答应回家给大姐过生日。

冯氏支(家)谱记载,冯家村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我们一家是从我的爷爷(系第二十世)开始在这里生活,至我父辈冯家人演绎出了一场诗史般的话剧——冯家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冯永喜,冯大伦,林维堂,张永礼……(因篇幅所限不能把前辈长辈名字一一列举)

这次回家还是和往常一样到哥哥家坐坐,到爷爷家叙叙旧,继续听冯家的故事。爷爷对我说,1964年冯永喜当上了村书记,从此家乡一年一个变化,到七十年代末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

哥哥对我说,老书记那代人,苦干二十多年,先后搬动土方50余万方,搬走土丘50多个,开挖新河5000余米,把黄河水引到了村庄。在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期间,改造土壤,开沟排碱,红土压碱,把全村800亩土地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粮食棉花产量不仅上“纲要”(粮食平均亩产400斤)还跨长江(粮食平均产量平均800斤),成了鲁北平原学大寨先进典型。

从1977年开始山东省委机关报,山东最具权威的《大众日报》开始报道冯家村的先进事迹。反映77、78、79三年农业丰收的文章题目是《三年三大步》,到1980年报道题目《三年三大步,更上一层楼》,家乡的影响在迅速扩大。1980年我考上大学在外地读书,仍然听到了家乡的声音。1980年9月在召开的全国人大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冯永喜在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播出,我和我同宿舍的同学一起收听,内心充满了激动和自豪。

二、乡恋

改革开放后,家乡也办起了乡镇企业,榨油厂、淀粉厂、织布厂等13个企业陆续运行,到1995年全村工副业收入超过620万元,利税达5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

家乡的鼎盛和辉煌时期,家家盖起了砖瓦房,一排排,一座座,来参观学习的一个个,一批批,络绎不绝,交口称赞。

家乡的鼎盛和辉煌时期,是鲁北平原的第一个电视村。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电视还是一个奢侈品,我们村公助民办,家家买上了电视机。临村还走村串户看电视时,我们家乡已经泡上一杯清茶,坐在沙发上看春晚。左邻右舍,羡慕不已。

家乡的鼎盛和辉煌时期,我们的村书记是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县委常委兼公社党委书记。一个农民的工资(月收入)超过县委书记。当时的县委书记一个月的工资不足百元,而我们村一个整劳力一个月的收入高达150元。令城里人羡慕不已。

家乡的这份荣耀,家乡的这份辉煌,伴随我工作后的每一天,如数珍宝,几乎逢人就讲,逢故就谈。

沉舟侧畔千帆过,滚滚长江东逝水。时至今日织布厂、淀粉厂、榨油厂已经停产,院内杂草丛生,荒芜的院落不由使人心生惆怅,多了几份落寞和忧伤,昔日的辉煌已经落幕,冯家人又过上了平常不能再平常的生活。如果非要从过往中总结出一个一二来,是不是可以作如下表叙。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地理环境影响论是有道理的。家乡处在孔孟之乡,父母在不远游,孝道文化源远流长。上能尽忠,下能尽孝,是家乡文化的底色,这和商贾文化是有区别的。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格局。作为农民在毛泽东时代,特别是在农业学大寨期间,冯家人把农业做到了极致;改革开放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利益发生重大调整,尤其是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冯家人多少处于茫然状态,多少人处于失落状态,没有人知道,能知道的是很多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一般来说生产企业有多个关键元素构成,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管理、信息等是最重要的。在这六大要素中关键的关键是人才。战争年代在激烈的阵地争夺战中,我们的口号是人在阵地在;和平时期,尤其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人才在,事业兴,人才在、企业在。人才没有了企业也就散了。

不要把人才挂在嘴边,你说说究竟人才是啥。人才是精明加厚道,精明是它的高度,厚道是它的厚度。有高度的人目光远大,能洞察未来;有厚度的人能承载重量,能忍辱负重。

和家乡接近同时并存的国营企业也好,集体企业也罢,比如,县磷肥厂、染织厂、电动工具厂、拖修厂等等这些县级企业,也荡然无存。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优胜劣汰也是自然法则。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本的认识也许刚刚开始。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求冯家人再把乡镇企业做到极致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由农民变市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农业国变工业国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些人注定永远要和农业打交道,因为农业始终需要有人去做,根本就没有必要向工业方向转,天下之本谓之农,民生之本谓之业,农业不仅保证了民生,还保证了社稷安全和稳定。虽然说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但是现代化一点也离不开它,因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冯家村曾经辉煌过,冯家人曾经自豪过。我们希望再次辉煌。如果没有实现再次辉煌的梦想,也远比没有辉煌过强十倍。期盼冯家村和冯家人再续写新的传奇,冯家村冯家人曾经的美好和动人的故事永远在心底流淌。

三、乡愁

时过境迁,家乡的繁华落幕,留下了一串串嗟叹。时间已长,那份对家乡的眷恋、思念变成了一片淡淡的乡愁。

这乡愁似家乡的一缕缕炊烟。不论春夏秋冬,不论清晨傍晚,炊烟袅袅,隐隐约约,时浓时淡,向每一个回乡的人述说着家乡的过去、未来、今天。

这乡愁似家乡的那棵老树,一层层,一圈圈,向每一个路过的人,述说它经过的炎热盛夏和寒冷的冬天。

这乡愁似放飞的风筝,一头是游子,一头是故乡。不论你走到哪里,每逢佳节你都要落下,抓一把泥土,闻一闻味道,感知一下温暖。

这乡愁似那一盘老碾,推一推,转一转。走累了歇歇脚,碾盘再硬,这是你的港湾。

乡音也好,乡愁也罢,家乡养育了我们。家乡记录了我们的友情、亲情、爱情;家乡记录了我们的酸甜苦辣,家乡记录了我们的油盐柴米。家乡的人或许已经远去,家乡的事可能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家乡啥时候都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也许你看厌倦了,但是家乡的老屋记得你,家乡的老碾想着你,家乡的老树看着你,但啥时候都不忘回家看看,啥时候家乡都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我想老姐,老姐也想我了,再次回到老家。老姐想我,握住我的手,摸摸我的脸。我想老姐和我的父母双亲并由此为故乡写下了一大段话。


相关链接:

简约而不简单的《冯家村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