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镇张李氏传

赵方涛 不觅封侯但觅诗 2022-05-29

孙镇张李氏传

图片来自网络 

孙镇张李氏,生于1925年,蔡家村人。十六岁时,嫁给张家村张万金。万金生于1929年,兄弟三人:二弟万银、三弟万铜。公爹张凤勤木匠出身,为人忠厚老实,干活实在踏实。婆婆张贾氏(邹平西关人)身子虚弱,常年患病,一年到头离不了药,甚至连干粮都蒸不了。那时候,张家家徒四壁,吃了上顿没下顿。1944年,万金夫妇的儿子张成(后来,身份证上写作“张诚”)出生。一大家人艰难度日。

1949年春,在解放战争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干净彻底地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并建立新中国,成为中国人民及其军队的迫切任务。张李氏积极送丈夫参军,奔赴解放战争前线。

平日里,张李氏与周围邻居们相处融洽。他们有活,她就主动去帮忙;自己家有事,他们也都自发地来搭把手。总之,她和邻居们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从来没和他们吵过架、红过脸。1950年八月,家里正在盖房子,忽然接到部队通知:张万金同志在战斗中不幸负伤,正在山东益都救治,请家人速来探望。邻居们都安慰她说:“家里的事儿,你不用记挂。房子该咋盖还咋盖,你在家和不在家一个样。你快去医院照顾病人吧!”于是,她告别了家人和邻居们,匆匆赶往益都。等她回家时,邻居们已经把房子盖好了。

张万金入伍之后,被编入山东军区第三十二军九十五师二八三团二营五连,先后参加了青即战役和渡江战役(时任班长)。在与丈夫的书信往来中,张李氏总是叮嘱他多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并鼓励他英勇杀敌、报效国家,不要牵挂家里。1950年八月,在闽建瓯县剿匪中,张万金为了救连长身负重伤。在益都手术时,从他坐骨上竟取出十几块弹片。张李氏长途跋涉来到医院,日夜守护在丈夫身旁。虽然经过医院的全力抢救和张李氏的精心照料,张万金还是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年仅二十一岁。

张万金烈士墓

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张李氏将丈夫的灵柩运回张家村安葬。丈夫牺牲了,顶梁柱没有了,家里的天一下子塌了。婆婆依旧体弱多病,没几年就去世了。大叔子万银二十岁左右;小叔子万铜只有七岁;儿子张成更小,才五岁。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能干活的少,张嘴吃饭的多。虽说丈夫牺牲后,政府对烈士家属有补贴,可是直到1994年张李氏去世,每月补贴也仅有几十块钱。此前几十年,自然只能更少。终其一生,张李氏只是本本分分地接受政府给予的烈士家属补贴。生活中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她也从来没找过政府一次。她总是说:“咱不能给政府添麻烦,咱也不去讨那个厌!”

如今,丈夫死了,不但村里有人劝她改嫁寻条活路,就是娘家人也劝她。可是,她顶住各方压力,毅然决然地要守住这个家。这一守就是四十多年。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可是,在张李氏的门前,不但没有是非,而是全村人对她的尊重。

张李氏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带领着全家老小吃糠咽菜往前过。从此,她成了这个穷家的当家人。她凡事打谱打量。一家人每天干啥活,比如下地劳动、外出赶集、办饭做家务等等,她都一一安排好。每当播种的时候,家里没钱,买不起种子。她就发动一家人,到大户人家的地头上,拾人家播种时,掉头踅弯提耧腿漏掉的种子。东家地头拾一点,西家地头拾一点,攒起来到自家地里去播种。

她总是说:“过日子得讲究勤俭节约、细水长流。”赶集上店一般是大叔子万银的事。她给他几角钱,告诉他家里需要买啥东西。东西买回来,她还要算账,剩余的钱交家,一分钱也不能乱花。大叔子有吸烟的嗜好。为了省钱,张李氏就琢磨着帮他把烟给戒了。每次犯烟瘾的时候,他总会向嫂子苦苦哀求:“姐姐,好姐姐,让我抽两口,就抽两口!”她知道烟不是一下子就能戒得了的。可是,她总能巧妙地控制他两次吸烟之间的间隔。间隔越来越长,最后大叔子终于把烟戒了。吸烟的钱就这样省下来了。

小叔子万铜患有斑秃。张李氏就每天给他洗头、敷药。有时候,她带着小叔子和儿子一起回娘家。村里不明白底细的,还以为小叔子是她前窝里的儿子呢!她疼爱这个小叔子就像儿子一样。后来,张李氏去世时,村里人给了万铜一根哭丧棒,对他说:“你跟你嫂子,名分上是叔嫂。实际上,她就是你娘!”哭丧棒又叫“孝棍”,长辈去世时,晚辈要手执孝棍,跪在灵桌前,为亡者守孝。张李氏对于小叔子万铜,真是古人说的“老嫂比母”。

对于儿子张成,张李氏除了舐犊情深的母爱,在他身上还寄托了对丈夫的思念。因此,她对儿子加倍疼爱。夏天的夜晚,她给儿子打扇子,祛热驱蚊。儿子睡着了,她才休息。半夜里儿子醒了,她又会继续给他打扇子。她的疼爱儿子,在张家村是出了名的。不幸,十二岁那年,张成不小心摔伤了腿。他怕母亲担心,就不敢告诉母亲,结果落下了终身残疾,一辈子不能干重体力活。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里断了顿。张李氏就领着家人挖野菜、捋榆树叶。野菜没有了,就吃带刺的青青菜。青青菜学名叫“蓟”,叶子有止血的作用。老百姓说,吃到肚子里的青青菜能吸人的血。那时候,人人饿得一副薄肚皮。吃了青青菜,就能看见肚皮上的青筋——静脉血管。他们不光吃榆树叶,还吃榆树皮。早年间,张家村北坡有个榆树园子。老百姓就到那里去扒榆树皮。晒干后,上碾子碾成榆树面子,蒸糠糕吃。张李氏的孙子张宗义说:“要是没有俺奶奶,恐怕就没有俺这一家人了!

张李氏本就觉悟高,她家又是老革命家庭,积极为政府工作提供了很多无偿帮助。那时候,工作组来下村,就愿意住在她家里。于是,她就和家人搬到偏房里去住,把正房腾给工作组。1976年,邹平县政府在孙镇罗家村北、张家村南开挖东西走向的孙镇南干渠。张李氏干脆带领一家人搬到别人家去住,把自己家腾给水利工作人员居住。工作组和水利工作人员对他们一家人都特别感激。

大叔子年纪不小了。张李氏就张罗着给他盖了房子,娶了媳妇。据说,此前家中曾有一架不错的榆木梁,还有人想拿八斗米来换。凤勤老人说什么也不肯,想留着给儿子盖房子使。农村就是这样,自家那东西卖的时候便宜,等到使的时候再买就贵了,甚至买不起了。那架梁一直放了好多年,房子也一直没钱盖,风吹雨淋的,就烂掉了。如今,在张李氏的操持下,房子终于盖起来了。可惜,大叔子在二十九岁时因胸膜炎救治无效去世。大兄弟媳妇也改嫁走了。张李氏又一手张罗着给小叔子盖房子娶媳妇。小叔子结完婚不久,公爹张凤勤就去世了。料理完公爹的丧事,因为儿子跟小叔子是挨阶的,张李氏又开始忙活着给儿子找媳妇。儿媳妇李德芳是孙镇信家村人。十来岁上,她就父母双亡,与弟弟李德全相依为命,吃百家饭长大。她十九岁带着身患脊髓炎的弟弟(当时十四岁)嫁入张家。年幼多病的弟弟经常住院,李德芳就为他陪床,给予精心照料。李德全终于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平安长大。后来,他参军复员,张李氏一家人又张罗着给他娶了媳妇,并帮他在信家村盖了房子。夫妻两人这才搬回信家村居住。

儿子张成没有辜负张李氏的期望。从十八岁(1962年)开始,他就担任张家村第三生产队队长,一干就是二十年,直到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那些年,因为家里贫困,冬天为了给一家老小取暖,他就咬牙推着胶皮木制独轮车往返百余里到淄川去推炭。1980年,他在自己家里开了个经销点,补贴家用。三年后,他又在孙镇初中门口承包了一个小卖部。学校里的年轻老师和学生们都管他叫“张大爷”。儿子宗义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尤其让他感到欣慰。他平日里喜欢拉二胡,而且水平不低。孙子张超从小就跟随他学拉二胡。有时候,孙镇初中组织文艺汇演,爷孙两人还会一人一把二胡同台献技。同时,从小学拉二胡,也为张超在日后的艺术道路上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超从小学起就参加各类音乐比赛,并多次在大赛中获奖。现于高校担任音乐教师,并从事乐器方向的博士后研究。

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补贴家用。张李氏又做起了小买卖,赶集卖烟叶、海带。她步行到邹平、周村,甚至是新泰、莱芜去起货。去的时候还好点,因为是空着手;回来可就得背着货物了,俗话说“路远无轻担”,这趟辛苦吃下来真是够人受的。当时,赶集的人一般都用十六两一斤的秤,张李氏也不例外。卖东西的时候,得先用这个秤称一称,然后再换算成市斤秤的斤两,最后再根据市斤秤的斤两计算钱数。她从小没念过一天书,不识一个字,但是算账却是一把好手。每次她都算得又快又对,货也比别人卖得又快又多。凡是从她摊子上买过东西的,没有不佩服她的。可是,谁也没料到,曾经帮助大叔子戒烟的张李氏,后来也慢慢抽起烟来。有一回,她告诉孙子张宗义说,她之所以抽烟,是因为家里事儿太多,心里愁得慌,慢慢就抽起烟来。

张李氏先是把小叔子和儿子拉扯成人。等到孙子孙女出生后,她又帮着儿子儿媳把他们兄妹五人带大。她非常疼爱孙男娣女,哪怕是一个月饼、一个石榴或苹果、几个枣,都不舍得吃,总是分给他们吃。后来,有了重孙子和重孙女,她又把好吃的留给他们。不过,疼爱归疼爱,她却不会无原则地溺爱孙子孙女。他们要是犯了错,挨了父亲的训斥。她总是耐心地为他们讲明道理,从不娇惯。有时候,他们调皮不听话,她也不生气,总是笑着说:“这孩子!”然而,他们都心甘情愿地听她的话,为她做事。在他们心目中,她虽说是奶奶,其实更像慈母。

前排中间坐者乃张李氏,左右两边是儿子与儿媳,后排是孙子、孙媳妇和孙女,在抱者乃重孙子与重孙女

孙子宗义跟奶奶张李氏的感情特别深。小时候,念书没有钱,奶奶就把攒的鸡蛋拿到集上去卖,然后把钱一分不剩地塞给他。张宗义至今记得,他小时候,每天晚上奶奶总是搓布鸡、纺线、织布,或是点上豆粒大火焰的煤油灯,给孙男娣女们做针线活,一直到深夜。冬天寒冷的早晨,才四点左右,她就扛着耙子到公路沟里去搂树叶子,或者到坡里去搂柴火。六点钟左右,一家人的早饭就做好了。

他还记得,每年收完了秋。奶奶总要步行十几里路,到辛集洼去拾庄稼。她专门拾人家漏在地里的一粒粒黄豆。一天下来,也就拾一两碗黄豆粒。她拿回家,给家人煮黄豆咸菜吃。有时候,小宗义也跟着奶奶一起去,还曾大惑不解地问过她:“您怎么不到旁边没收的豆子地里去割点呢?那多么省事儿!何必辛辛苦苦一粒一粒地捡?晚上您又要累得腰疼了!”奶奶摸着他的脑袋,和蔼地说:“孩子,做人要诚实,谁种庄稼都不容易。偷人家的东西不道德。”张宗义回忆说:“奶奶每年都拾庄稼,可是从来没有偷过人家一棵庄稼!”奶奶的言传身教,对孙子的为人处事影响很大,让他终生受益。

张李氏晚年得了肺心症。因为儿子腿脚不便,常常是孙子宗义带着她四处求医问药。从邹平县城的医院到周村的医院,再到滨州的医院,他们都去过。有一年,奶奶的肺心症又犯了。此时,张宗义正在孙镇怀家村教书。于是,他就赶紧找到该村的怀景宝大爷,商量借他的吉普车一用,第二天拉着奶奶到周村一四八医院去看病。怀景宝得知情况后,对他说:“好孩子,是个孝子!你奶奶一辈子不容易啊!我就是明天不干买卖,也把车借给你!”第二天,怀景宝派司机开着车,拉着他们祖孙二人去看病。

张万金与张李氏墓:小碑是张万金烈士墓碑;大碑是夫妻二人墓碑,右侧刻有纪念她的碑文

1994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张李氏终因肺心症医治无效去世,享年七十岁。而就在去世前一天,她还不让孙子宗义在家守着她,三番五次地叮嘱他赶紧到棉花地里去打药,别耽误了庄稼。她去世之后,本村张凤举和魏以广两位老先生有感于她一生的事迹,特地为其撰写碑文。今抄录于下:

李氏蔡家村人,性格贤淑,嫁万全生一子张成,家境贫寒,婆婆早故,扶仲弟万银季弟万铜度日,历经坎坷,栉风沐雨。一九四九年春积极送夫加入我解放军。参加青即、渡江战役(任班长)。曾多次鼓励丈夫万金英勇杀敌,荣立战功。五〇年八月在闽建瓯县剿匪中因救连长身负重伤,后光荣牺牲,时年廿一岁。李氏忠贞守分,冰清玉洁,毅然承担家庭重担。上孝公爹,下抚弟子。为季弟治病,操办俩弟婚事,料理公爹寿终。随即把子张成养育成人、成家立业。老嫂比母,教子有方,众口皆碑。不幸于一九九四年农历七月十六日病故,享年七十岁。沧海云烟,时境过迁。后人裕糠,子孙念其恩德,立石以照其迹。

 

2020年8月10日初稿

2022年2月23日修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