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精讲
九年级上册微课目录
统编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知识精讲
统编九上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5课《我看》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6课《敬业与乐业》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统编语文九上第8课《论教养》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10课《岳阳楼记》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11课《醉翁亭记》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13课《行路难(其一)》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13课《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
统编语文九上第13课《水调歌头》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古诗词诵读《商山早行》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微课视频
课本对照
(点蓝字跳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 开拓者、奠基人。著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二、理解词义
1.譬如:比如,例如。2.视察:察看,审察。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问题解疑
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作者在开头 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 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 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2.就全文来看,第③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 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3.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 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4.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 例?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 用分析法。作者列举“三 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论述 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 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5.如何理解第六段开头这句话?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 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 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 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6.文章列举戴震和笛卡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列举戴震和笛卡儿的事例,从正面 阐述学问家做学问的态度。
7.“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 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 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 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8.“古今科学……”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新的”,突出了怀疑精神在人类文明史 上的作用。
四、课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综合整理和编辑:满分初中课堂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图文、音视频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