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角 | 二孩出生数创新高,但为什么生一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2018-01-22 每经记者 城市进化论

今早,城叔朋友圈被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一篇文章刷屏,现在这篇文章已妥妥100000+。


文章大意是,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两个指标同时出现下降。但这位细心的记者注意到另外一个现象:当人口数量和出生率出现双降时,2017年全年二孩数量进一步上升,自2016年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以来,首次出现二孩出生数超过一孩出生数的情况。

图片出处:摄图网


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出生人口的下降,其实并非因为适龄夫妇二孩生育意愿不够,主要是很多夫妇连一孩都没有生育。


这篇文章迅速在网络上发酵,评论区也被攻陷,网友一片共鸣。所以城叔今天也来跟大家掰一掰这个话题。

二孩生育高峰已过?

图片出处:摄图网


我们先来看看详细数据。

数据一:2018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7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


数据二:从整体趋势上看,相比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95‰,2017年出生人口和人口出生率都有小幅下降。

2016年,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2017年这一政策实行效果继续显现。2017年全年二孩数量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万人。但在此背景下,2017年全年却未能保持前一年出生人口数量和人口出生率的增长态势。这也使得部分专家对“全面二孩”政策的成效产生不同的见解。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黄文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随着2016年初“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有生育意愿人口已在一年内完成备孕、怀孕到生育的过程。目前,既有的堆积生育已被释放。


也有人不认同这个观点。国务院参事、人口问题专家马力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面二孩”政策所针对的目标,是之前蓄积起来的有继续生育需求的育龄妇女。根据测算,这部分蓄积量需要大概五年的时间才能得到完全释放,而其中的生育高峰将会发生在2017和2018年,也就是说,2018年二孩出生数还将维持在2017年的水平,之后才会缓慢下降。


二胎生育高峰到底是已经结束了还是尚未开始,现在定论恐怕为时尚早。


但,这些都不是矛盾焦点。因为还有一组数据:

数据三:当人口数量和出生率出现双降时,2017年全年二孩数量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万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意思就是,2016年首次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二孩出生数首次超过一孩。


这句话是真的戳到了很多年轻人的痛点。

为什么不生一胎了?

图片出处:摄图网


2018年1月18日,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负责人曾表示,民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受经济社会因素影响更加明显。调查显示,民众不打算再生育的原因主要是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等等。


城叔特意问了周围几个适龄朋友,想听听他们的看法。不生孩子的理由真的很多,每个人似乎都能讲一天一夜。比如:


朋友A,女性,30岁,新一线城市白领,刚结婚。这位朋友面对生儿育女这件事就是四个字:望而却步。原因还是那些,自己在心智和财力上都没有准备好,尤其是经济上,动不动几万一年的幼儿园费用,她的口谈禅是“可能孩子还没有进入九年义务教育,我就已经破产”。


朋友B,上海陆家嘴某知名律所的年轻律师,面对城叔的问题:近两年所在单位是否有女性打算生孩子,她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基本没有。原因包括:律师行业压力过大,工作节奏过快,普通假期都很难得到保障,更不用说生育假期了。


朋友C,北京从事传媒行业的刘先生,目前尚无要孩子的计划,因为生育并抚养孩子对于家庭会产生压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活品质。比如,他的一位朋友为了保障孩子享受良好教育,忍痛卖房,从而购买一个半地下“学区房”,之后再长租一个相对较大的住宅,以保证孩子正常的空间需求。在他看来,生活质量在生育后出现明显下降。

育龄妇女更少了

图片出处:摄图网


智联招聘2017年发布的《职场妈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也指出,问卷采访超过四万名职场女性中,有一半的职场女性尚未生育。36.1%的受访者认为生育后可能会面临岗位下降的困境,认为待遇下降的受访者也比2016年进行的同一项调查结果上升了8.3%。此外,有超过50%的受访职场女性担心在结束孕期后难以在职场复出,从而脱离社会。


城叔想说,除了这些主观上的“恐惧”,生育率还受其它客观条件制约。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逐步改变,育龄期妇女的总量也在逐渐减少。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曾于2016年表示,中国育龄妇女总量在2011年达到3.8亿的人峰值后,正在逐步减少。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司长李希如披露,2017年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6年减少400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同比减少近600万人。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和城市化程度提升的影响,中国居民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都在近20年内普遍提升。20年前,中国妇女的初育年龄大约在22岁左右,而到2016年,国家卫计委法制司司长张春生向媒体披露,目前我国初婚年龄已上升至25岁,而女性初育年龄进一步上升至26岁。


当然,产妇年龄越大,成功生产的几率就越低。因此初婚初育年龄的上升一定会对整体生育率产生影响。

别人是怎么做的?

实际上,随着各项社会制度的完善和普通人自我实现意识的提高,生育意愿下降是自然规律,对此不必过分奇怪。


不少发达国家也在过去几十年内经历了出生率逐渐走低的过程。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日本。日本生育率走低现象已持续超过40年,以至于专门用来形容低出生率现象的专有名词“少子化”就出自日本。


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平均每位女性生育孩子的数量)不断下降,最近几年一直维持在1.4左右。刚刚过去的2017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数仅为94.1万人,创下1899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值。


为应对少子化趋势,日本政府从1995年开始采取措施鼓励生育,推出《少子化对策大纲》,以鼓励年轻人结婚,减轻多子女家庭负担,为生育孩子延长产假、提供补贴等。为进一步刺激生育,日本现政府打算在2020年前彻底解决日本国内幼教资源紧张问题,免除日本人生育的后顾之忧。


而另一个欧洲大国德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德国2014年的总和生育率是1.44,0到14岁的人口占比是13%。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报告称,德国是欧洲少子化最严重的国家,生育率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德国人的生育意愿正随着代际交替逐渐降低,相关调查显示,1937年出生的德国女性仅有11%不愿生育,而1967年出生的女性这一比例则已达到21%。


对此,德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鼓励外来移民。2017年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报告认为,目前,德国少子化形势已经得到控制。其中,对外来移民的吸引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经实习记者 李可愚 每经记者 江然

每经编辑 杨欢

更多精彩内容:

你猜 | GDP“万亿俱乐部”里,谁没有独角兽?

启示 | 三组数据告诉你:城市经济只比较GDP就是耍流氓

观潮 | 从两个真实故事说起,下一个“被失业”可能就是你

视角 | 成渝城市群在左,关中平原城市群在右,夹缝里的汉中如何求生?

本文为城市进化论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支持……

特别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