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角 | “中国硅谷”争夺战:深圳“拖上”广州,就能打赢北上杭吗?

2018-01-24 每经记者 城市进化论

中关村慌了。


2014年,一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火在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熊熊燃起,“烧”出了许多“中国硅谷”。


这其中有坐拥阿里巴巴总部的杭州,2016年,杭州率先提出,要借“城西科创大走廊”将杭州打造成“中国硅谷”;接着,2017年初,广州市海珠区政府也振臂一呼,扬言要在琶洲互联网创新聚集区建立一个“中国硅谷”。


相比之下,隔壁的深圳和上海,还是比较沉得住气。但是你不在江湖,江湖却一直有你的传说。在过去两年,上海和深圳也频频被外媒“鉴定”为“中国硅谷”。 

图片出处:摄图网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广东省生出一条“硅谷大计”。1月22日,在广州市新闻中心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发改委主任周建军再度提到,广州将联合深圳、东莞,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成“中国的硅谷”。


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其中,这场“中国硅谷”之争,谁将获得最后的胜利?

五城较量

图片出处:摄图网


100多年前,一群淘金者来到美国硅谷,在这里种下了自由与创新的种子。随后近百年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这个山谷,由于汇聚着上千家高科技总部,而成为全球科技的“心脏”,吸引无数创业者集聚。


如今,硅谷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代名词。今年1月,正当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站在美国硅谷的土地上,向中国媒体表示“硅谷中心论要结束”的同时,大洋彼岸的中国,一场关于“硅谷”的抢夺战正在展开。


美国硅谷以Google、Facebook、Apple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科技品牌闻名于世,回到中国,BAT三大互联网公司也各自撑起了所在城市的一片科技天空。百度的总部在北京中关村,阿里巴巴的总部在杭州,腾讯的总部在深圳,“中国硅谷”之争可以先从这三个城市说起。


首个上场的是北京中关村,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关村就被冠以“中国硅谷”之称。从当初的电子一条街,到引领中国30年来的科技发展,中关村凭借北京这座全球科技城,在2017年末被美国《福布斯》评为2017年度全球最大科技城市第一名,并称其已取代硅谷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中心。


而基于对阿里巴巴的看好,多年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开腔为杭州撑腰,“杭州是中国最有可能成为硅谷的城市”。2016年8月5日,杭州召开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动员大会,预计,通过5年左右时间,集聚30万创新创业人才、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努力建成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


深圳也想打造属于自己的“中国硅谷”。“中国创客第一人”李大维说,“如果你的公司是做硬件的,就必须去到深圳。”这是全世界创客的心声。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已经从当初的小渔村,壮大至1100万名创业者的故乡,华为、中兴、腾讯和大疆的发源地。当年美国硅谷“把最疯狂的梦想变成现实”,这似乎也在深圳上演。


除了北杭深,在这场争夺战中,上海也占有一席之地。作为老牌经济中心,上海以屹立不动的“全国城市GDP第一”地位,在毕马威的调查中,被全球科技领袖认定为“下一个硅谷”。


而作为四大一线城市,广州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存在感。近年来网易、微信、唯品会等创新巨头从广州出发走向世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主的IAB产业向广州集聚,广州正在加速推进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兄弟联手

图片出处:摄图网


在上述城市中,广州的科技创造力最弱。


2015年各城市研发支出占GDP的排名中,北京以5.95%的占比名列第一,深圳这一比重为4.04%,上海约为3.6%,杭州这一比重为3%,而广州全年研发支出占GDP 的比例为2.5%。同期全国研发支出约占GDP的2.1%,也就是说,广州的研发投入仅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一点点。


再来看一组统计。


截至1月22日,同花顺显示,全国各地级市、特区的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如下:

科技创新型公司向来更愿意选择香港、纳斯达克作为的上市地点,但是在“北上广深”中,可见,广州的各项指标排名均相对落后。


在四大一线城市的格局中,广州、深圳两座城市之间的关系微妙,外界反反复复将广州与崛起的深圳作对比。眼看着其他城市也在向“硅谷”发展进攻,手握“二子”的广东省决定将广州、深圳联合起来,一来带动广州迎头赶上,二来想要以“双引擎”争取更大的赢面,打造一个“硅谷”。


去年12月底,广东省政府首次以文件方式对外公布《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规划》提出,构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一廊即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依托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穗莞深城际、佛莞城际等交通通道,集中广州、深圳、东莞三市的创新资源,连成一个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预计用33年建成“中国硅谷”。


不过,拖上广州,再加上东莞这个传统制造业“包袱”,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能否实现三赢,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除了在产业结构、研发支出上的“先天不足”外,广州这位老大哥在人才吸引上也不如北京、上海。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北京累计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人才1653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广州截至目前,“两院”院士77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81人,2016年实施人才绿卡之都以来,累计颁发人才绿卡仅3300张。 


值得欣慰的是,广州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存在的问题,改变也随之而来。2018年1月11日,广州“两会”拉开帷幕,广州市市长温国辉在刚刚出炉的广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8年的研发经费目标是占GDP比重达2.7%。


此外,广州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广州对科技创业型企业和人才的扶持和吸引力度将继续加强,准备分层分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建立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科技企业培育体系。今年将重点扶持200家高精尖中小企业,新增小巨人企业1500家、科技创新企业1万家。


东莞也有所行动。1月18日,《关于东莞市2017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8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交东莞市第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进行审议。其中显示,2018年东莞市财政将在“科技东莞”专项资金20亿元的基础上,新增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推动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与企业发展,助力东莞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


这时我们回过头看刚才的那个问题,广州+深圳+东莞联动,这个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能否实现三赢?现在的砝码似乎有所增加。那么,新的问题来了。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能否打赢北上杭,在这场“中国硅谷”的争夺战中合力取胜?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每经记者 陈鹏丽 每经编辑 杨欢

更多精彩内容:

你猜 | GDP“万亿俱乐部”里,谁没有独角兽?

问城 | 成都“休闲之都”招牌的升华之道

观潮 | 从两个真实故事说起,下一个“被失业”可能就是你

视角 | 成渝城市群在左,关中平原城市群在右,夹缝里的汉中如何求生?

视角 | 二孩出生数创新高,但为什么生一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本文为城市进化论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支持……

特别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