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一款装修游戏,试图让人学会抚平战争的创伤

怪物马戏团 BB姬 2023-02-05


怪物马戏团 | 文


《二战重建者(WW2 Rebuilder)》是个有些奇妙的游戏,它本质上就是个装修建造模拟游戏,有些像《房产达人》这种,把一些陈旧脏乱的环境整理干净,让它们焕然一新。



因为《房产达人》的成功,这类游戏近年变得多了起来。《二战重建者》很有创意地将其结合到了“战后的城市重建”这个主题上,这做法是如此契合,甚至让人纳闷为什么之前没人想到这一点。


《二战重建者》的内容直接体现在了其标题上,在游戏里,你是个负责重建战后废墟的人,要面对各种在大轰炸中被摧毁的地点,将它们修复,恢复其原本的面貌,乃至变得更好。



游戏的基础玩法,是先在城市废墟里收集各种材料,从钢铁到木材,再把它们建成新的建筑。和很多模拟建造游戏一样,你会拿到一个半透明的3D建筑蓝图,然后将新的砖块和铁板往上装,把蓝图变成实物。



但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是有部分拟真成分的。拟真就在,如果你要建一堵墙,那得先一块一块把砖铺好,再涂上水泥和涂料。这个过程中,还得用之前捡到的木头搭梯子去往高处。



所以其实,《二战重建者》挺耗时间,但这类游戏也确实讲究一个佛性。


除了这种基本内容外,游戏还增添了不少其他元素。比如地图上有些密门需要寻找钥匙才可打开,里面有建材和收集物。然后,它还有个技能升级系统,你能学一些把锤子甩出去拆墙之类的骚操作。


一些可爱的小彩蛋


游戏还有个评价系统,只按照蓝图重建建筑,顶多得到三分,要拿到满分五分,你就得做更多,建一些附加建筑、收拾隐藏的废墟,或是用装饰品为新建的区域美化一下。这些装饰品种类还很多,从喷泉到雕塑与废弃坦克,够你选择。



此外,你还会在地图上看到很多幽灵,触到它们,就能看到幽灵生前经历的场景,也就是面前的废墟是如何在二战中被破坏的,这些人又为何丧命。有时,游戏还会为你提供这地方的真实照片。



很多人都死于轰炸。在闪电战期间,德国纳粹向欧洲发射了海量V-2导弹,其意为“报复性武器—2”的缩写,为的是报复英国的抵抗。这些导弹摧毁了伦敦的大片区域,讽刺的是,V-2代表着当时人类在火箭技术上的巨大突破与至高成就,这些东西对向的终究不是宇宙和群星。



在游戏的废墟中,你能找到一些尚未爆炸的炸弹,可以选择花钱让拆弹部队来处理,或是自己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拆除(硬核)。


模仿当时风格的拆弹手册


其实游戏里让我们重建的地图,也挺耐人寻味。比如有一个火车站,看似普通,实际上这里是伦敦的公墓列车车站,用来把城市里的尸体运到郊区。在二战前期,因为死的人实在太多,这辆列车一直处于过度运转状态;然而它还是在1941年的大空袭中被炸毁了,轰炸后的大量尸体因此无法运出城市。




透过这些元素,加上捡到的信件,你确实能窥见二战摧毁性的一面。


游戏也有不少缺点,比如一块块地铺砖头太像是现实打灰;有些系统设定也很奇怪,比如用拆除车的铁锤拆墙,还没直接用车撞过去快;最尴尬的是,这游戏竟然犯了一些历史上的背景错误。



另外就是,作为一款欧洲游戏,它的地点主要设定在欧洲,没出现同样被摧毁的中国。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不止是因为制作者的国籍,还因为那时的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风格、材质都差别巨大,要做这里的地图,恐怕得弄一套截然不同的建造系统。虽然,还是希望未来游戏能加入欧洲外的地图。



不过关于如何处理“战后”这主题,一直有两种冲突性的思想。其中一种认为应该像《二战重建者》一样,着重描写重建;另一种则认为应该让人意识到战争的创伤无法修复,就像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


应该让人类铭记战争的残酷,还是学会在废墟上建立新生活?两者看似可兼得,实则很难,因为有时候,愈合是与遗忘绑定的。在《二战重建者》里,你其实可以感受到这种主题的矛盾。


战争的摧毁性,也的确不止体现在砖石上。比如黑帮的兴起,就和当时大战的后遗症有很大关系。参战者的道德准则被破坏,丧失善意,残疾士兵归乡后又被边缘化,难以糊口,而战争中用的麻药,也会在战后流入禁药市场。


《这是我的战争》


一战拉开了现代战争的序幕,在那之前,人们或许还能尚且幻想自己像骑士一样上战场厮杀,获取荣耀与地位。但现代战争开始后,抱着这种幻想的年轻人,面对的都是被坦克轻易碾碎的肉体、死在毒气和喷火器下的尸堆,以及仅靠震动就把匍匐在地的躲避者内脏震碎的现代炸弹;战争的面貌彻底改变了,或者说,伪装被彻底撕毁。


在《辛德勒的名单》最后,斯皮尔伯格放了一个关于战后重建的著名镜头:被辛德勒救下的犹太人们在草原上手拉手行走,变成新一代的犹太人,仿佛重生的草原。


遗憾的是,辛德勒自己在晚年其实没得到足够的援助


这是影史上的经典转场。但被很多人视为电影之神的库布里克,却批评《辛德勒的名单》说,大屠杀是关于600万人的死亡,而非200人的拯救。这是个争议性的言论,但它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库布里克对战争拍出了或许更深刻的《全金属外壳》与《光荣之路》。



人可以重建砖瓦、熬过历史、生育繁衍,但有些被破坏的事物,永远都无法修补。老一代人死去,伤口因为迭代而褪色,新一代人活着,抱着新的愤怒和狂热、新的争执和意识形态,等来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战争——人总是被困在侵略与毁灭的轮回中。


30年版《西线无战事》,台词来自原著


这可能是所有战后重建题材必须面对的处理难点,哪怕像《二战重建者》这样打着轻松标签的游戏,也挥不走战争沉重的阴影。尤其是在一年前的demo里,游戏的重心主要在建造上,如今的正式版中,却加入了很多历史内容。



所以在游戏里,它的治愈感,和那些战争往事,经常展现出一种矛盾性。当你搬砖时,确实很轻松治愈,而有时,又会让人思考这样的重建背后,还有多少不可愈合的伤痕,将游戏的治愈氛围变得脆弱。


古罗马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和平,那就准备开战;而对战争和烧杀掳掠有狂热的谢尔曼,也会说“战争即地狱”这样的话——战争本就是矛盾的,它能推动科技发展、恢复经济,代价是摧毁灵魂和生命。


《勇敢的心:世界大战》——育碧为何曾被叫大哥


我们在这里建起的只是房屋,仅此而已;撕下的只是纳粹的宣传单,仅此而已。



被毁灭之物无法重建,所以铭记战争的摧毁性,不要轻易为它狂热、因它激昂——这样的思想,可能才是需要透过《二战重建者》建起的东西。


老生常谈了,但还是应该被一次次谈起。



-END-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