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教育洞察Vol.01|为什么中国的家长这么焦虑?
大家好!我是杨东平,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些教育的主题,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为什么中国的家长这么焦虑。
中国式焦虑的特点和类型
如果我们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教育的现状,我想那就是焦虑了。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对教育非常焦虑。学生焦虑、家长焦虑、老师焦虑、校长焦虑,这种焦虑是整体性的。如果家里有一个处于中考或者高考阶段的孩子,那么家长呢,这个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知道,这个焦虑很早就开始了,小学生的家长也焦虑,幼儿园的家长也焦虑,甚至当一个母亲怀孕了以后,她就开始焦虑了。甚至当一个青年结婚的时候,就开始焦虑了。
因为涉及到很多重大的教育布局,你到底户口落到哪,以后打算在哪上学,有没有学区房等等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上幼儿园。不光是中考、高考、小升初,幼升小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人生的阶段、教育竞争的一个环节。
所以如果我们能形容一下什么是中国式的焦虑,我个人认为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它是整体性的,就是各类人群,所有的人都在焦虑;第二个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这个焦虑的层级不断的下移,从高考、中考、小升初到幼升小,甚至到刚出生的孩子选择在哪里出生,户口上在哪里等等。这一系列教育的选择,从小焦虑,这种焦虑使得很多家长感到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极大地降低了他生育的意愿,就是这个压力太大了,负担不起。
中国家长的焦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真实的资源型的焦虑,比如说您这个孩子在这择校,我这个学区五所学校有一所是比较差的,万一被分到那去怎么办,包括还能不能考上一个好的学校,这是一种真实的焦虑。
但是,还有相当多的焦虑来自于同伴群体,它来自于社会舆论,来自于外部的引导和压力。也就是说是一种从众型的,或者恐慌性的焦虑。老是担心自己走错了,老是担心别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多学了一点、多考了一点,觉得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吃亏,就是这样子的患得患失和焦急不安的这种心情在很多母亲当中非常普遍,有的时候并不是根据自己孩子的需要,而是看到别的孩子在上什么班,她说那我也得上,我不能落后,就是并不是从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和需求出发的。这种恐慌型的焦虑,我个人认为占了相当大的部分。
因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已经面临生死存亡、非此即彼的这种严峻的选择。很多很多这种课外学习和培训可多可少、可有可无,但是她一旦看到别人多学了一点,她就感到压力,就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所以这种从众的,恐慌型的焦虑也是中国式焦虑的一大特点。
高考竞争并不会真的直接传导到小学、传导到学前教育
焦虑就焦虑了,那么我们我们想要讨论的是为什么焦虑?或者说导致中国家长这种严重的焦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有很多种解释,比如说认为考试制度,认为有高考存在就有竞争。所以只要高考竞争存在,这个压力就客观存在,会传递到每个孩子的身上,所以把这个归因于高考制度。但是我们知道全世界的高考制度,都是有考试竞争、书面考试这个环节的。高考竞争并不会真的直接传导到小学、传导到学前教育,高考影响的是高中学生。所以我们必须分别讨论这个问题。那么影响初中学生的是什么呢,是中考。影响小学生的是小升初,影响幼儿园儿童的是幼升小。所以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纳到高考上。高考解决得再好,你小升初的问题、幼升小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也需要相应的解决。
而我们看到这个现实就是在90年代上半段,尽管他的高考的录取率那么低、中学的学业压力那么大,中学的学业竞争尤其是高中阶段也是很激烈的。但是那时候是小学和初中还是比较正常的,也就是说(高考压力)并没有传导到小学和初中,该玩就玩、该睡就睡,没有像今天这样子的中小学生这种苦不堪言的、没法保障睡眠的这种生活。所以我的观点就是说高考制度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对它产生的压力和焦虑的效果还要具体分析。
第二个原因,很多人意识到这中国的一个特色就是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政策极大地加大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因为当你家里有三个孩子、五个孩子的时候,家长自然会做一个理性的分布和选择。过去旧时代的那个农村里有句老话说,一个笼子里面只要有一只鸡会叫就行了。老大吃苦耐劳, 就让他种地养老,老二聪明伶俐会算账,就让他去经商,他已经做了一个自然分布,他不会要求五个孩子都要去考大学,但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把每个孩子都当作神童来培养,寄托了全家的希望,所以这个独生子女政策的对于增加家长的教育的压力就是比较具体的、比较实在的。但是我想说的是独生子女政策他仍然是具有一种背景性的因素,也就是说他不会直接的影响到这几年的这个择校竞争。或者小升初突然变得激烈了,他也是个背景性的,不会直接影响当下的一些教育政策和教育选择。
那么第三个因素,也是经常人们说的就业市场的竞争,这跟高考竞争有点相似。因为存在着就业市场的竞争,因为大家都想要追求一个更好的岗位、更高的收入,所以这个竞争不可避免就通过学业的竞争传递下来。但是我想这仍然是一个背景性的因素。因为就业市场的竞争他只对在校大学生,他们是敏感的。也就是说他能够传递到的这个群体,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不会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判断,包括家长。其实家长都是盲目地给自己加压。
那么另外一个,也是一个很典型的问题,讲到文化传统。为什么中国的家长压力特别大,因为儒家文化传统,望子成龙、读书做官、 出人头地这套东西深入人心, 在这种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样子的价值的支配下,每个家长都对孩子的考试学业寄予很高的期望。那么文化传统的这个解释是不是成立呢?我认为也有些问题,因为这个传统是由来已久,1300年的科举制度,对我们今天的政策制并没有那么直接的影响,还是一种背景性的、长波的因素。有人会说这不是,这个影响很直接,叫你看日韩台不都是这样吗,考试、竞争、课外补习,中小学生自杀都很激烈。我们有机会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其实呢,日韩台已经不是这么样的情况了,这恰恰说明教育生态是可以治理可以改变的。文化性的因素并不是刚性的、强硬的,影响教育现实的因素。
最近这些年来,很多人把越来越强烈的应试教育归因于课外培训机构,认为是他们的鼓动、推波助澜,还加剧了学业竞争和家长的焦虑,这个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毫无疑问,课外培训机构通过这种市场化的手段来,包括饥饿营销、恐慌性的宣传来赢得客户。而且在最近十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我们还是要意识到,课外培训机构在国外的研究当中,通常把它们称之为是影子教育。它并不是一个教育问题产生的一个实体,它是教育的一个影子,如影随形。因为你的教育当中有这种需求,有这种缝隙,所以培训机构他来满足你的需要。也就是说因为你的学校的竞争,家长、学生有这个课外补习的需求,所以他才会应运而生。它是果,而不是因。比如说有人说,如果我们高考要考足球的话,那培训机构全部都变成足球学校。这个道理是对的,它是依附于这个学校教育和考试制度这个设计之上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剧场效应:义务教育秩序的守护者、看管者是谁?
讲到这儿的时候呢,我们大家就觉得,就是这个问题好像过于复杂,好像是无解啊。无解也出了一个解,这就是前一段时间非常流行的一个概念,叫做剧场效应。
剧场效应说的是什么呢?我们整个义务教育的秩序、义务教育的生态为什么那么混乱呢?就是因为有一小部分人不遵守规则,在剧院里看戏,他站起来了,后面的人看不到了,结果造成整个剧场大乱,大家都站起来看戏了。这个比喻非常生动,但是离事实非常远。
我想问一下各位,有没有人见到过一个这样的剧场,大家全部站着看戏。没有,这是对剧场的一种污蔑。在剧场不可能出现这样子的秩序,因为都有保安、有管理员,也就是说这剧场的秩序是有管理者,是有责任的。那么问题就在于我们义务教育的秩序的守护者、看管者是谁。所以到这儿这个答案就已经揭晓了。
查看更多内容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杨东平教育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