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生物开发PD-1/CTLA-4双抗:WuxiBody进一步优化
此前的文章我们介绍过药明生物的WuxiBody双抗技术,利用TCR恒定区取代重链恒定区CH1和轻链恒定区,避免重链与轻链的错配。重链间采用Knob-into-hole传统技术。该信息在其CD3/CD19双抗专利中披露,这里面重链是异源的。
双抗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最初想法是将2个半抗体组成双抗,因而核心技术是构建异源二聚体。如罗氏Knog-into-hole通过空间位阻介导、或者Genmab Duobody通过电荷介导(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来促进异源二聚体的形成。近年来,许多架构的双抗多归于同源二聚体,即将第二个抗体的scFv融合到第一个抗体的C端或N端(下图为一示例,第二个抗体的scFv融合到轻链C端)。类似的还可以应用于纳米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等。因为都是单链,可以将纳米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直接融合到轻链或者重链。这样形成的双抗实际上是同源二聚体,序列不需要工程化设计,表达也不需要额外的技术介导。如PD-L1抗体/TGFβR融合蛋白(M7824),免疫检验点抗体-细胞因子(IL-2、IL-7、IL-15等)、抗体-SIRPα等,机制上为双靶点抗体,架构上即抗体-融合蛋白类的同源二聚体架构。
双特异性抗体发展到当下,已经不一定需要建立特定的双抗技术平台。对于scFv、纳米抗体、细胞因子等,可以直接融合到轻链或重链。这样的双抗在构建和表达上和单抗区别不大,仅需评估融合位置(轻链或重链,C端或N端)和linker。双抗技术平台的意义更多在于构建专利壁垒。双抗真正的难点在于靶点的组合、亲和力和表位等的匹配,以及融合方式对作用机制的影响。如纪念斯隆凯瑟琳中心发现,抗CD3的scFv融合到抗体轻链的C端,抗肿瘤活性最强。对于特定的双抗,如募集T细胞的CD3/TAA双抗,CD3抗体的亲和力太高太低都不好,与其作用机制和安全性相关。安斯泰来8000万美元获取Cytomx的Probody技术授权,就是为保证CD3抗体仅在肿瘤微环境募集和激活T细胞。总之,不必过分纠结所谓的双抗技术平台,重点还是在于靶点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和评估。
版 权 声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