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胜基《窥探》人性:扼杀先天人格障碍,可以阻止后天的恶吗?

小冒my 芸淡风倾 2023-01-23

小冒坚持原创的672篇  

小冒已经在3月的本职工作里,天天起飞。别说更新了,经常自己的五官感受都在分开工作——

耳朵开会,嘴巴沟通,手下打字写报告,三管齐下。

生活不易,都是为了开心地读书追剧追小哥哥。


最近悬疑剧扎堆回归,不过真的能够引人入胜的作品确实不多。

之前盘点过曹承佑《西西弗斯:神话》,剧本夸张拉垮,有曹叔也追不下去。

宋钟基的《文森佐》,更像是一部典型韩流,流畅成熟的下饭爽剧。

不差钱的李瑞镇的《时空追捕》,也和之前的良心小众好剧《365:逆转命运的1年》《空洞Kairos》有太多相似套路,不再新鲜。

最喜欢的追更剧《怪物》,不得不说,细腻的细节,演技的张力,都建立在节奏一度过于缓慢的基础上。

申河均吕珍久《怪物》深度剖析人性:悬疑爱好者,入坑不亏

然后,新的悬疑剧开播了,我本来还有些兴趣索然,结果,首播两集之后,即使最近再忙,也决定当天追更——


《窥探》/《Mouse》



官方简介:

故事就是围绕着一个深刻的主题:

如果可以通过胎儿基因检测,提前确认他/她是否为精神病患者,您是否会选择生下这个确认为反社会人格的孩子?他们一定会成为罪犯吗?


这已经不是韩剧,第一次涉及到精神病的题材。

去年的《恶之花》《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都做了非常深刻新颖,又具有可看性的探索。

我也借着十多年来,看各类犯罪剧的兴趣,和《恶的科学:论共情和残酷行为的起源》这本冷门小众书,分析过两部剧都在讨论的一件事:

因为共情缺失导致的先天人格障碍,会不会必然引发后天的“恶”?

李准基炸裂演技绽放《恶之花》,先天人格缺陷vs后天恶的习得?

始于颜值演技,陷入人格魅力,毁灭的人生如何重建?

金秀贤徐睿知惊艳爆款新剧:与众不同的个体,可以不卑不亢地活着


前两集的节奏,演技,故事刺激度和悬疑设置,都算可圈可点。上来就是道貌岸然的“人头猎手”和20具无头尸体,以及世代遗传的连环凶案基因。

相较之下,李胜基为代表的,善良共情能力强的正派还没铺开,正义一方的努力当然值得称赞,只是抓住凶手,远不是结局,才是开始。



为什么造成?如何避免?

而且我会不由自主,开始从新的角度,思考由这部剧引发的很多问题。

不想对悬疑剧做剧透向的分析和推荐。所以做了一些小小背景调查。


01 

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VS 源自未知的误解


第一幕就格外冲击,一个本该天真浪漫的孩子,面对弱肉强食的捕杀,异常兴奋。

他,非常与众不同。而且是从小开始,天生的言行举止,就让人不寒而栗。

这也就是,我们听说过的“反社会人格”。


1.共情有障碍,不等同于“必然会犯罪”。

小精神和恶之花都已经向观众展示了这一点。这也不完全是为了浪漫的电视剧创作。


《恶的科学:论共情和残酷行为的起源》的作者,剑桥大学精神病理学教授西蒙·巴伦-科恩,将共情机制分出7个等级。

  • 6级:高情商者,始终关注别人的感受。

  • 5级:共情轻微超过均值,女性均值。

  • 4级:接近均值的共情。男性均值。

  • 3级:知晓障碍,可能会对此做一些掩盖或者补偿行为。

  • 2级:仍然有共情障碍,但他们对他人感受有些许体会,不会发生身体攻击。

  • 1级:可能伤害他人,但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反思,也会表现出懊悔。

  • 0级:完全没有共情。他们无法体会悔恨或内疚。



    0级进一步细分为负面和正面五种:

    1)零度负面P型

    “反社会性人格”——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的欲望,遇到一点小小的阻碍就会暴力相向,对别人的情感完全麻木,对他人权利完全漠视,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没有是非道德观念。

    2)零度负面B型

    “边缘型人格障碍”——往往有自我毁灭、愤怒和情绪波动,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方式。参考卷福神剧《梅尔罗斯》。

    3)零度共情N型

    “自恋型”——言行举止可能冒犯别人,但不太会做出残忍举动。他们真的完全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得多。小精神女主,更偏向此类。

    4)典型自闭症。没有攻击性,他们会把人当做物品,毫无关心。

    5)阿斯伯格综合症。虽然共情缺乏,但是系统化的能力格外强大。对规律非常渴求。他们在数学、艺术等方面的天赋会很高。电影《雨人》,还有小精神里的吴政世饰演的哥哥,有缺失,也会有补偿天赋。

    中年演技派黄金配角吴政世:无名剧抛脸也能迎来人生的春天



    他们出问题的,是错误的认知。我们认为善良正义的东西,对他们没有约束力。同样,他们也不能认识到,对别人的伤害是错误的。

    他们不仅不存在我们印象中的思维混乱,甚至会比正常人更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这样才能更好地隐藏自己与众不同的1%,混迹在人群中。

    无论一个人是沿着怎样的道路走向零度共情的,也不论正负面,他脑中正常的共情基础(即共情回路)都肯定出了问题。


    我们从电视剧里看到的连环凶手,九成以上,不是有过幼时被虐待的悲惨童年,就是天生的人格障碍。

    但诱因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下图也只是目前研究的方向,仍有未知领域。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比失常行为,更致命的是“心盲”。



    事实证明,一个在共情量表上得分较低的人,完全可能在干预之后提高共情。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预防很多悲剧。

    但我感受到简介里说的,这是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的新尝试。


    这部《窥探》也正好展示了,与小精神和恶之花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可能——无法抵御和救赎,堕入深渊。

    当看到全剧隐藏的Boss小时候的孤僻和困惑,看到眼中空无一物的孩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走进神像,质问:在你眼中,我也是如此格格不入吗?

    在一系列阴差阳错之下,最终开始了“与生俱来"的捕猎天性,还暗戳戳留下了蔑视神的标志。



    正面引导这些与众不同的人的成长,实际操作起来仍有很多无解问题。这是远超病理学范畴的社会层面的多面社会议题。


    2.缺乏共情,一刀切地扼杀,是正确的吗?

    这也是曾经给我很多震撼的动漫《心理测量者》在探讨的问题。

    我非常期待,这部剧对这个主题的引申讨论。

    虽然没有对错之分,但是成为公共议题的讨论过程是必要的。




    02 

    恶之平庸



    《窥探》很好地通过倒叙,插叙的剪辑,塑造了一个斯文败类,非常会掌控人心的“人头猎手”。

    在揭露真相和铁证之前,他就是一个著名医生,家庭美满,期待孩子降生的好父亲,好丈夫。

    所以在监狱里,包括狱警都对他,莫名害怕的时候,第一次看见他的男主说:

    “原来他和我们一样啊”。

    是的,恶其实就是如此的平庸。



    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影视剧作品,因此在刺激之余,或多或少,都会将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重要议题,代入普通观众的世界。

    研究这些看似不应该存在的人,不是为了开脱,美化他们错误的行为,而是为了能从教育的角度,去修正这些先天,乃至后天人为的不良偏差。



    精神病学需要重新思考共情的重要性,也是在探索,除了先天人格障碍以外,普通人的后天恶的习得,那些人类残酷行为的本质。

    犯了重罪的人,即使没有表现出长期的共情损伤、不能诊断为人格障碍,但很多犯罪者,在案件过程中,最起码是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共情障碍。所以才会肆无忌惮。



    至少现行权威的DSM-IV《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里的297种障碍,只能把人分为,普通人和精神病患,医学和精神病学的分类体系亟需添加一个名叫“共情障碍”的类别。


    这些片刻的“共情腐蚀”,诱因其实和先天障碍也是相似的。

    最著名的“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的链条:

    • A某:我没有抓人,我只是应上级要求,把一张本辖区内的犹太人名单交了出去。

    • B某:我接到命令到清单上的地址去逮捕这些人,并把他们带到火车站。我做得不过是这些。

    • C某:我的工作就是打开火车的车门——就这么多。

    • D某:我的工作是引导囚犯上火车。

    • E某:我的工作是关上车门,火车去哪里、为什么要去都不关我的事。

    • F某:我的工作只是开火车罢了。

    后来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

    数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庭审中发现设计上述杀人链条的阿道夫·艾希曼不是疯子,他就是个相当普通的人。为此,她才提出了“恶之平庸”(banality of evil)这个说法。

    从A、B、C到Z,可能谁也不是毫无共情的人。但是在扮演完这个大事件中的小角色之后,他们照样会回到家人或爱人的身边表达共情。他们或许只是很高兴得到一份工作,生怕不遵守命令就被开除。

    • 到底哪里出了错?

    • 共情回路是如何不可逆转地关闭,或至少关闭很长一段时间的?

    • 如果零度共情真是一种神经失能,那么这样一个罪犯又能为自己的罪行承担多大的责任呢?

    19年的高分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将这个问题和延伸,作为全剧最冲击的高潮,最深刻的留白。


    我期待《窥探》会有更多的讨论和诠释。

    罪犯,当然不能宽恕。然而,伏法不是结局。

    总要有人去反思去寻找,哪里出了问题,哪里可以纠正,如何去避免重蹈覆辙。因为很可能事实不是我们顺理成章想象的那样,有明确合理的因果关系。



    03 

    关于三观


    一旦牵扯到是非对错,就避免不了三观的碰撞。

    上述问题很容易,引发不同的观点,关于自由意志的辩论:

    如果因为零度共情而“看不见”自己对别人的感受造成的伤害,那他应该得到的就是我们的同情,而不是惩罚。可是,这对无辜的受害者,合理吗?

    我赞同《恶的起源》的作者,就和《我们与恶的距离》里吴慷仁力排众议去为凶手辩护的心态相近。


    如果是重罪犯(比如谋杀),有三个正当理由处置罪犯:

    • 保护社会,避免此人再次犯下相同的罪行

    • 宣示社会对此类罪行的不认同

    • 为被害人(或被害人的家庭)伸张正义

    如果因为缺乏共情,沟通不畅,社交能力不足,各种外因而犯下较轻的罪行,至少简单粗暴一刀切的扼杀,不是根治途径。

    “如果我们把另一个人当作十足的恶人,那就是没有把他当作人类看待。如果我们承认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善念,即便那只占到他们全部身心的0.1%,那么在关注他们的善念时,我们也就把他们看作了人类。认可、关注并且回馈他们的善的部分,就是在帮助他们的善的部分成长,就像在沙漠中浇灌一朵小花。”

    我知道上述这段话,太绝对理想化了,然而我还是想相信人性和爱。



    04 

    关于主演



    从男女主到黄金配角,都是很不错的演员。

    李昇基 ,李熙俊,朴柱炫 ,非常喜欢的《我独自生活》里男子力Max的景收真,还有可爱的屁股,拿过最佳儿童演技奖的天生演员。


    我以前都写过:

    裴秀智李胜基新剧《浪客行》:这250亿巨制,值

    《人间课堂》:“三无”网飞神剧爆款预定,直击边缘少年多面人生

    美而自知的孔孝真又回归啦!盛开在凡世的山茶花





    真的不是为了故作高深,才写了这么一堆文字。

    只是看了十几年,各种国家,语种的犯罪悬疑剧,相似的剧情套路太多了,剧情以外的创作初衷和可以引发我的新思考,大概就是我持续追剧的最好动力了。

    不用太较真,不过一种方式的娱乐而已。

    芸芸众生里,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最重要,也最自由快乐。


    作者:小冒,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10年追剧总结1:26部OCN大尺度犯罪悬疑剧盘点

    十年追剧总结:盘点20位可爱又迷人的经典反派角色,存在感爆棚

    从永远做不了A咖到影帝视帝,良心台剧男主吴慷仁的十年蜕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