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2024年第一期目录及摘要
卷首语
不确定性叠加将影响科技创新格局 本刊编辑部 张九庆
科技政策
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基本内涵、适用范围与构建思路
杨洋, 李哲, 韩军徽
摘要 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中国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支撑和必然要求。其中,构建和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本文认为,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进一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需要把握以下重点:在基本内涵上,理解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是同时抓住“举国”这个原内核和“新型”这个新内核,正确认识两个内核的关系;在适用范围上,运用新型举国体制的前提是提出需求明确、仅靠市场竞争难以突破的战略科技任务,并注意适用范围的动态演化性;在构建思路上,要围绕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系统化思维推进相关改革,强化中央层面的决策指挥体系,完善技术攻关组织管理体系,建立适配新型举国体制的政策体系;在推进实施上,应根据事项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当前重点。
面向负责任研究的科研数据信用风险敏捷治理体系研究
王今, 邹纯龙, 马海群
摘要 科研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贯穿于科研发现的整个过程,是科研生命周期中重要的过程性和阶段性资料。数据造假、篡改数据等不端科研行为的频发引人深省,如何有效应对科研失信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因此本研究聚焦科研数据失信问题,面向负责任研究的要求,基于敏捷治理理念,融合法律制度、数字技术和诚信伦理,提出具有可行的科研数据信用风险敏捷治理体系建构思路,并设计出“数智人”为路径的敏捷治理机制。该体系有助于科研工作者强化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角色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数据信用文化与政策在科研数据失信行为中的软约束与规范作用。
创新研究
智慧集群平台赋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的内在机理与优化路径
周艳芳, 顾青瑶
摘要 行业技术攻关以及技术产业化都无法离开创新联合体,如何有效提高创新联合体的建设水平成为亟待探明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智慧集群平台为解决创新联合体的运营效率提供可行方案,因此有必要研究智慧集群平台如何赋能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对智慧集群平台的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获得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的发展现状变量,分别获得4个范畴以及3个范畴,将得到的概念与范畴指标化,再通过问卷研究证明了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最后提出优化路径,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传导路径研究
胡伟, 张可萌, 许志勇, 余浪
摘要 数字普惠金融对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6—2020年新三板企业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传导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结果具有稳健性,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减少企业融资费用、降低信息不对称来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提升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效果更明显,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非东部地区和“专精特新”企业中效果更明显。本文拓展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传导路径研究与异质性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实施精准度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产业研究
产业链核心技术堵点识别与分析研究——以芯片产业为例
张桐赫, 何海燕, 孙磊华, 张亚东
摘要 大国竞争格局下,全球产业链技术合作受限,进行技术堵点识别与分析对防范重大科技风险,突破技术封锁,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专利视角出发,结合美国出口管制清单,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比分析法、LDA主题建模,将产业链技术竞争情报进行对比,构建了集成不同数据源开展关联分析的研究框架,对亟待突破却受到技术限制的核心技术堵点进行产业链定位,深度剖析核心专利竞争与出口管制政策的内在关系。在芯片领域实证研究发现在数字计算设备、印片设备与光刻工艺领域中国存在核心技术堵点,对应的产业链环节为制造设备与材料,存在核心专利被提前卡位问题,研发材料与创新技术路线可作为突破技术封锁实现自主可控的途径。本研究为复杂国际竞争下产业核心技术堵点发现与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框架。
人工智能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复合效应研究——基于知识创造与知识地理溢出的双重机制
徐星, 惠宁, 韩先锋, 崔若冰
摘要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视角出发,剖析人工智能通过知识创造机制、知识地理溢出机制,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复合效应。利用2012—2021年四大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的省域面板数据,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上述的复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组织层面,应当以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主体形式;在区域层面,注重区域的软、硬制度要素的构建,推动区域的数字化水平提升和新基建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于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势能,促进人工智能在区域的长期“根植性”。
基于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的高价值专利筛选研究——以稀土永磁产业为例
许振亮, 王振, 高天艳
摘要 高价值专利作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压舱石,对其进行筛选及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涵盖经济-技术-法律-战略“四维一体”的高价值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依托DPS数据处理系统为指标赋权,以大为(Innojoy)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源进行检索,筛选永磁材料高价值专利。将排名前10位的高价值专利呈现作为模拟现实示例以供参考。对比DPI指数,发现高价值专利筛选结果高度吻合。本评价体系及方法适用于从海量专利中遴选出高价值专利,可为产业相关从业人员及研究者判别技术实力、进行专利资产管理及聚焦技术创新研究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专利筛选方式。
区域研究
知识基础、认知邻近与城市突破性创新——基于772万条发明专利的实证分析
徐洁, 李琳
摘要 本文以2000—2018年国内28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利大数据挖掘,采用每年获得引用数前2%的发明专利衡量突破性创新,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模型,实证检验知识基础和区域合作认知邻近性对城市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及其交互效应。研究发现:①知识相关多样性是城市突破性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技术突破多源于相关技术领域内部的知识溢出;②知识非相关多样性与城市突破性创新呈倒U形关系,且在高创新等级城市发挥重要驱动作用,并随着突破性门槛提高,非相关技术领域间知识溢出的创新效应提升;③合作城市认知邻近调节知识基础和突破性创新的关系,当城市知识基础非相关多样性较强时,高认知邻近性的跨区知识合作有助于技术突破,而当城市拥有相关性较强的知识基础时,构建较高认知距离的跨区知识合作关系更优。本研究结论可对提高城市突破性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知识产权保护能否改善地区创新资本错配
薛虎, 谢昌凡, 耿献辉
摘要 本文从创新技术研发系统和创新技术转化系统双重视角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地区创新资本错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基于2004—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地区创新资本错配的改善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改善效应逐渐增强;②地区创新资本错配方向的不同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在创新资本配置过度地区中知识产权保护会加剧地区创新资本错配;③随着技术位置的前移,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区创新资本错配改善效应更大;④机制检验表明,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技术市场治理效应、技术市场扩张效应、创新能力提升效应来改善地区创新资本错配。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和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供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人才研究
科技治理范式下的人才评价:理论指向与实践进路
李杨
摘要 当前,以科技管理范式为应然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相对滞后于科技治理改革实然,导致人才评价实践中衍生诸多问题,亟需建立符合科技治理需要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但是,由于科技治理的理论内涵尚未厘清,对于人才评价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为阐明科技治理时代的人才评价实践进路,本文首先从目标、行动、话语、组织、规范5个维度对科技治理的理论内涵进行解构。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科技治理时代的人才评价应将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作为评价目标、以网络结构重塑评价主客体关系、面向合作重构人才评价标准、以平等对话改良评价方式、在行动中规范人才评价过程。
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路径研究
张飞龙, 马永红, 张凤
摘要 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理工科研究生的质性研究发现,项目情境预设了科研能力提高的可能性,为理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训练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与资源保障。在参与项目过程中,理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从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方面有实质性提高,同时报国情怀、持之以恒、忘我专注等价值观得到强化,这反过来为科研能力注入新的内生动力,项目情境、参与过程、价值追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动态提升的效果。据此,加强理工科研究生有组织地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好育人“生命线”,保护“自由空间”,注重“全面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大批党和国家需要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研究与探讨
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对企业技术发展的影响与比较——以华为公司为例
高继平, 赵婧
摘要 企业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授权发明专利的年度变化。专利的引文主要包括论文引文和专利引文两部分,前者体现基础科学研究的影响,后者表征应用技术研究的贡献。本文融合论文共被引网络聚类、专利共被引网络聚类和论文-专利混合共被引网络聚类,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对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模型,检索下载华为公司在2010—2019年的美国授权发明专利,分析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影响,将论文共被引网络聚类和专利共被引网络聚类映射到论文-专利混合共被引网络聚类中,并结合结构视角和演化视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技术渐进式发展推动技术不断演化,部分科学融入技术,颠覆原技术演化轨迹;②仅从技术的角度看待技术发展,局部是片面或割裂的;③部分基础科学研究对技术发展起着变革、桥梁的作用。
风险投资、融资约束与研发投资周期性
金永红, 奚玉芹, 张凯歌, 王玥琪
摘要 根据机会成本理论,研发投资在理想情形下应呈逆周期性,但实证研究发现,由于融资摩擦的存在,研发投资呈顺周期性。风险投资对缓解研发资源融资约束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其对被投资企业研发周期性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从理论上和实证上探讨风险投资对融资约束与研发投资周期性的平滑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风险投资能平滑研发投资的顺周期性;经营衰退期较繁荣期而言,风险投资对研发投资顺周期性的平滑作用更强;风险投资对研发投资顺周期性的平滑作用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实现,此时研发投资周期的不对称性仍然存在,风险投资对融资约束下研发投资顺周期性的平滑作用也在经营衰退期更强。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风险投资作用、研发投资周期性及其融资约束效应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对风险投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柔性科技智库:概念、机理与评价——以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智库为例
张润强, 孟凡蓉, 梅苹苹
摘要 柔性科技智库是具有智库特性的科技类组织社会化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很好地契合了时代发展需求,是贯彻落实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叠加式实践模式。本文在比较柔性科技智库与实体科技智库的基础上,阐述柔性科技智库的概念生成逻辑及概念内涵特征,并从动力机制、治理机制和功能机制分析柔性科技智库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柔性科技智库的评价方案,并以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智库为例展开评价应用分析。本文初步构建起柔性科技智库的系统认知体系,对于推动柔性科技智库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导价值。
国际研究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构成比例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来自36个OECD国家的证据
杨菲, 钟书华
摘要 本文以2011—2020年36个OECD国家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讨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构成比例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分析研究人员、研究经费投入构成比例区间。结果表明,基础研究人员投入比例增加未显著提升OECD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但显著提升制度环境水平较低与高收入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例增加显著降低OECD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制度环境水平较低、经济规模排名非世界前十则加剧这一负向影响;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人员投入构成比例中,“低-高”类型的比例均值约为3:7,“高-低”类型的比例均值约为6:4;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例与创新产出指数的类型中,“低-高”类型的研究经费比例均值约为3:7,“高-高”类型的研究经费比例均值约为5:5。
欧盟科技创新战略及其对中欧科技合作的影响
路蒙佳
摘要 2021年,欧盟开始实施第九期框架计划,即“地平线欧洲”计划。本文介绍了“地平线欧洲”计划反映出的欧盟科技创新未来关键战略方向和对外科技合作原则,从高科技产品贸易、合作论文发表、科研项目合作等多个维度分析中国与欧盟的科技合作现状与重点合作领域,探讨欧盟科技创新战略变化对中欧科技合作的可能影响,并对新的国际形势下如何推进未来中欧科技合作提出对策建议。
拜登政府对华出口管制主题态势解析及应对策略
张潇, 苏楠, 陈志, 王治喃
摘要 2022年10月,拜登政府发布任内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以应对中国挑战为目标,使用“综合威慑法”得以从战略上“竞赢”美国的地缘经济和政治竞争对手——中国,出口管制是美国政府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的撒手锏。本文采用2021—2022年拜登政府的官方文件等开源资料,运用社会网络和文本聚类的分析方法,系统解析拜登总统任内对华出口管制的焦点主题。研究表明:“科技”“军事”“供应链”“新疆”是拜登政府对华出口管制的关注重点,且热度交替演进。拜登政府基本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出口管制政策,并在此基础上重视出口管制与其他制裁工具间的联动,进一步强化联合其他国家构筑“去中化”的高技术联盟。
中国建立技术类知识产权上诉案件强制调解制度之质疑——基于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相关经验的检视
谢嘉图
摘要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集中审理技术类知识产权上诉案件后,“案多人少”困境逐步显现,参照美国经验建立强制调解制度的对策受到立法机关、学界关注。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建立强制调解制度曾面临重大争议,该院所披露调解率因统计口径偏差具有误导性。依照中国常用统计口径重新统计的结果表明,该院知识产权上诉案件强制调解情况较差且逐年恶化,显著低于中国现有制度成效。随着中国知识产权诉讼环境逐年改善,上诉案件中当事人调解动机难以增强,实施强制调解很难取得良好实效。以美国“自由裁量型”强制调解制度为蓝本的制度构建方案,缺乏明确的案件筛选标准,有悖于中国沿袭的“规范出发型”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立法传统,不契合目前中国民事调解制度发展阶段,故现阶段中国不宜建立技术类知识产权上诉案件强制调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