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媒聚焦】甘肃静宁:武清帮扶“棚”里种出新生活

美丽武清 2022-05-15


昨日(6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区对口帮扶工作下面一起看看吧~



甘肃静宁:武清帮扶“棚”里种出新生活



六月的静宁大地,一场大雨后,在氤氲中散发勃勃生机:百万亩果园,流翠欲滴,雏果喜人。

清晨,葫芦河畔的红旗村吕河社的大棚里,45岁的村民王江宁已经收割了小半垄茼蒿。


“这不愁卖,送去批发市场一斤两块五,抢手着呢。”见到记者,攀谈了起来。

红旗村临近县城,这里的群众素来就有种植蔬果的传统,起先,和其他村民一样,王江宁家里也种了几亩露天蔬菜和苹果。“那几亩露天的加上苹果,一年撑死了收入个万把块。”

2018年底,村里开始建设社产业扶贫蔬菜大棚示范基地时,精明的王江宁就“盯”上了。

“你说政府帮着建这么好的一个大棚,不用自己掏钱,只要一点地租,这多划算。”勤劳能干的王江宁和丈夫一商量。就承包了基地内的15个大棚。“一个棚,1亩地,今年先种了5亩。一个棚种4茬,一个保守收入1万元。5个就是5万多。”王江宁算起收入,满脸喜悦。

“这是用咱武清350万的帮扶资金建的产业扶贫蔬菜大棚示范基地。”村支部书记马红子,在一旁帮腔。200余亩基地内建了150个大棚,大棚年租金1000元,贫困户免收租金。“这样做是优先吸纳贫困户。”

东西部扶贫协作,天津市和武清区里都毫不含糊。

除了资金,武清精挑细选,优中选优派来得力的干部。静宁县副县长郭满山,就是专门负责联系天津武清区对口帮扶工作。“咱们帮扶不光是雪中送炭,也需要锦上添花。”

大棚建成了,咋发展?郭满山无时不刻地挂记着这些项目,不断地调研,反复地跟镇里和村里干部商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郭满山跟镇里村里的干部们摸索出了一条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村集体+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四联动。

“村集体是平台,以村级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通过土地流转让群众有收益,就近就地务工让群众有薪金,租赁经营让群众有产业,抱团发展让村集体有收益。”郭满山介绍,基地全面建成后,可带动当地群众100人就近就业,最少吸纳50多户贫困户种植经营,聘请种植专家指导种植,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带富能力,可以辐射带动甘河、红旗、靳寺、吴庙、咀头、大寨、高湾共7个村的贫困户增加收入。

主动对接、倾力扶持。三年来,天津市和武清区,落实帮扶资金达1.44亿元,促成了一批种养殖养项目、光伏电站、扶贫车间、劳务输转等项目的实施,为静宁的扶贫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市媒聚焦】从竹篱茅舍到宽宅大院 他家的日子越过越甜

【央媒聚焦】武清援甘采访日记(三) 脱贫路上有点儿“甜”

【市媒聚焦】武清区人民医院援助甘肃静宁县创立卒中中心

【央媒聚焦】天津市武清区产业帮扶促增收

【央媒聚焦】武清援甘采访日记(二) 扶贫贵在扶人心

【央媒聚焦】“帮到点 扶到根”  天津市武清区让受援地同享“民生福祉”

【央媒聚焦】《携手奔小康 天津进行时》武清援甘采访日记(一)静宁来“戚”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