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建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 助力韩村从贫困向小康蜕变

美丽武清 美丽武清 2022-05-15


河清水秀,阡陌纵横,鳞次栉比……

夏日的武清区白古屯镇韩村生机盎然,

映衬着文化礼堂内群众聚精会神的聆听,

树下乘凉老人和蔼的笑容,

年轻一辈执着忙碌的脚步,

绘成了小康韩村的美丽画卷



“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扎根于韩村“两委”班子、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和驻村帮扶组每个人心底。


过去的韩村,党组织引领作用弱化,环境脏乱,务农收入不高,精神生活贫瘠。实现小康必须从解决好这些突出问题入手。为此,韩村在市、区两级的重视和指导下,探索“党建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路径,将村两委引领作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力量紧密融合,为村民实现物质、精神双富裕按下了加速键1210户、3117位村民成为小康路上的奋斗者、受益人。



美 起 来 的 村 庄

漫步韩村,独具特色的文化墙、典雅美观的宣传小品与宽敞整洁的道路相互衬托。外来人想不到,本村人忘不掉,就在村庄西头“新路”相同的位置,几年前还是一条让人掩鼻而过的臭水沟。



“早先时候,村里的污水、粪水都直排到这条沟里,一到夏天,臭味和蚊蝇逼得人躲着走,这条沟可是‘老大难’了。”负责村里环境卫生的王月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很是感慨。当时,由于村内没有科学规划的排水系统,即使对水沟进行清理和净化,也是治标不治本,干净几日便又反弹如初。

为了彻底解决“水沟问题”,村“两委”联合驻村帮扶组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决定将根源治理和末端治理结合,干一项“大”工程。2019年,在镇党委、区农业农村委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投入1000万元,铺设地下污水管网21000米,并建起了日处理300吨污水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在填平臭水沟的那些天,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顶着近40℃高温,全员出动盯在一线,配合施工人员将“污渠”变成了“坦途”。经过的村民都由衷地感慨:“村庄的变化就像这‘水沟变坦途’,越来越好了!”



几年来,按照“党建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路子,在区镇村三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韩村的基础设施呈现出“翻天覆地”变化。其中,2019年,投资750万元,建起了面积1020平方米,集学习教育、党组织活动、日常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为党员村民集体学习、参与党务村务提供了场所。同年,改造提升了66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置“我是党员我承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德尚贤榜、武清区乡风文明20条、村民“笑脸墙”等17项文明实践内容。武清开发区总公司驻村帮扶组累计投资291万元,新修及改造了村庄13条主干路和里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孝、崇德尚贤榜等主题小品、宣传栏沿路设置,5000平方米文化墙成为村庄一道新的亮丽风景。



“新场地让大家参与党建和文明实践活动的热情变高了,新环境让大家的心情变好了。明显能感觉到村里的凝聚力越来越强。”韩村“一肩挑”刘万刚说。



鼓 起 来 的 腰 包

今年42岁的王海宝,是土生土长的韩村人。2008年开始在村里种红薯。“刚开始,就是觉得红薯能填饱肚子,跟着村里的乡亲一起种。”王海宝说。可谁也没想到,如今,红薯给王海宝每年带来了近30万的收入,成了真真正正的“致富薯”。“刚开始那几年,累死累活也落不下钱。种少了买苗、买肥成本大,种多了销不完、存不住。”回忆起过去的艰辛,王海宝很是感慨。“后来,多亏了刘书记和村‘两委’,不仅带着我们去内蒙、河北学习技术,还请了区里的农技专家帮忙。当年种红薯的那批人,现在也都成了‘土专家’!”


为降低红薯种植成本,刘万刚带着王海宝等人跑遍了镇村周边的企业园区,在一次次的沟通下,最终同某农资企业达成合作,不仅可以用低于市场价采购化肥、农药等农资,企业还免费为村庄提供无人机施肥、撒药等现代化服务。为了解决红薯贮存问题,在村“两委”的帮助下,王海宝建起了全村第一座红薯贮存冷库,打通了产销链上最后一个堵点,实现从育苗到贮存、销售的“一条龙”


近年来,在镇村党组织和驻村帮扶组的帮助下,像王海宝一样的致富能人越来越多。先富带动后富,致富反哺乡亲。在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的带动下,这些富起来的“红薯专家”“香菜大户”“大棚能手”全部加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中,为村民传授致富经验,带动大家共同“奔富”,志愿服务队人数已经发展到167人。如今,村里不仅成立了良发塔种植合作社、亚星果蔬农业合作社,村“两委”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还带着大家“玩”起了网络销售,微信群议价、小视频展销,农产品“触电”打开了韩村产业发展新局面,一笔笔网络订单,成为了韩村的“奔富保单”


除了“奔富保单”,韩村还有54份“脱贫保单”。为实现“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的目标,村“两委”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计划,村民还给这项工作有一个生动地表达,叫“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村民吕亚娟身患残疾,丈夫身体不好,孩子正在读书,家庭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刘万刚主动同吕亚娟家庭结成了“对子”,协助申请的生活补助、残疾人补助、落实危房改造政策让吕亚娟家庭生活逐渐有了起色。更让吕亚娟感激的是,在村“两委”的积极争取下,儿子蔡敬艺每年能够获得1万余元的助学金,解除了学费的顾虑,蔡敬艺本人也在2019年成功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现在,蔡敬艺每到寒暑假就回到村里,帮助村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几年来,村“两委”、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累计同像吕亚娟家庭一样的54个困难家庭结成对子。建档立卡、因人施策,几年下来,这些困难家庭没有一户“掉队”,全都变成了“小康户”


韩村越来越好的生活,村民越来越鼓的腰包,正是村“两委”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创新 “党建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模式,解决脱贫致富路上的一个个问题,带领群众一步步走向小康的最生动的注脚。



新 起 来 的 面 貌

今年7月,村民吴国旺家举办了儿子的婚礼,婚礼一改过去村里办喜事大操大办的习俗,既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繁杂的“老例儿”,反而多了一些温馨、和睦的气氛。

“烟酒茶糖都算在内,一桌不超300元,桌数也不多,有专门的菜谱,吃的一点不比原先差,大伙还都高兴!”吴国旺说。

韩村党总支副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成员朱玉良,2010年开始起开始担任村里的“大知客”,操办过全村大大小小宴会数百场,对村内婚丧风气的变化感触颇深,“过去,村民把红白事看得重、办得大,甚至有村民为了‘人情’和‘面子’,不惜负债操办,到头来喜事变愁事。相比过去动辄数十桌、每桌一千多元标准的‘大场面’,现在这种简办的形式反而更受村民欢迎。”


2019年,韩村作为天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村,围绕学习宣传、互帮互助、文化健身、文明风尚以及村庄特色率先成立了“4+N”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朱玉良成为“文明风尚”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他一“上任”,便把推行“红事新办、白事简办”作为推进移风易俗的切入点,定明确标准、走民主程序、成村规民约、用典型带动,一套“组合拳”下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在思想认识上摆脱了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的旧观念,体会到了“简约办事”“新事新办”的好处和实惠。一年半的时间下来,村内58场“红白事”全部按照新规实行了简办。



此外,韩村积极落实武清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关于乡风文明“十个一”活动部署与号召,村民逐渐养成了每周为父母洗一次衣服、每月为父母剪一次指甲等“孝顺习惯”。通过“面对面+云直播”的形式开展“战疫故事 制度优势”主题宣讲,区委讲师团成员、武清区援鄂医务人员代表、宣讲员志愿者和韩村村民齐聚一堂,讲故事、谈感受、说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村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自觉,树牢了广大村民的脱贫之志。连续开展的“老兵讲红色故事”“父母手机课堂”“清洁庭院评选”等主题活动,更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韩村换来了富足文明的新面貌。




唱 起 来 的 幸 福

韩村与评剧 “结缘”已有100多年,村民们常被戏称为“宁舍一顿饭,不舍一出戏”。但在过去,因为村里经济条件不好,演出队伍组不起来,演出形式也主要是公路边、桥底下临时搭起“草台班子”。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欣赏名家评剧演出,成为当时村民们的“奢望”。



如今,通过“党建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韩村不仅在经济上摆脱贫困,也迎来了精神上的小康。2019年5月,由市、区两级宣传部门“牵线”,天津评剧院与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对共建,成立“昭晗评剧艺术团”。剧团每周日固定在文化礼堂排练,每月进行一次正式演出。市评剧院院长、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曾昭娟多次带队到韩村演出和指导,不仅带来了《红色娘子军》《红色联络站》《江姐》等评剧经典剧目,村里的评剧爱好者更是有了和“大咖”“名角”同台的机会。每当剧团有演出,不仅本村村民争相欣赏,邻村甚至河北省的评剧爱好者也都会赶过来,文化礼堂内人头攒动、场场爆满。



“党建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作用下,

在一声声精彩的唱腔、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

韩村唱响了越来越美好的幸福日子,

唱响了物质、精神双富裕的小康生活,

更唱响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文字:区委宣传部  崔金秋 孙杨

图片:崔千秋、董鑫等

编辑:仲夏


【关注】武清区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暨“深化‘四史’教育红色光影主题党课”


暴雨下,他们上,致敬雨中坚守的武清人!

看!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好一幅美丽的雍阳画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